连云港吊打淮安,徐州碾压无锡!江苏13个高铁站台线真差距

怀柔聊农业 2024-12-18 03:10:27

江苏这个地方,常常给人一种各自为战的感觉,城市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大得让人咋舌。就拿高铁站来说,站台的数量、线路的规模,足以体现出一个城市在整个省甚至全国的交通地位。我们不说别的,就说这13个市的高铁站台线,差距可真的是不小,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恍若隔世。

首先,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无可厚非地排在了最前面。南京南站,不仅是江苏省的火车枢纽,甚至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之一,15台28线,听到这个数字,简直让人不敢相信。你想,这个站台数量和线路数量,足够让其他城市自愧不如了。不得不说,南京有省会的“天选之子”优势,当然这也离不开它的历史、经济、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完全是交通的霸主级别。

接着是徐州,这座城市虽然并不如南京那样气吞山河,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苏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徐州东站,13台28线,属于地级市中的“天花板”级别。让我们从数字上看,徐州东站的站台数量和南京南站有些差距,但也足以将大部分城市远远甩在后面了。徐州,可能是所有苏北城市中,最有潜力的一颗星。

再看看连云港。虽然连云港的GDP在全省算是偏低的,但这个城市在高铁的规划上却是一马当先,9台22线的配置,算是比较强悍了。尽管连云港的经济不如苏州、无锡等大城市,但作为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这里可不仅仅是高铁的起点站,还有着强大的海陆联运优势,始发的列车量,比徐州还要多。想不到吧?这座城市的高铁站,居然能在某些方面领先许多经济强市。

至于无锡,这座以太湖闻名的城市,虽然不算交通枢纽,但其7台12线的规模已经足够满足它的客流需求。无锡的高铁站,虽然规模相对较小,站台数量和徐州有着较大的差距,但也算是稳定发展,比较“中规中矩”的存在。

再说说淮安,这座城市真的是有些“心比天高”。作为江苏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一直试图通过高铁的发展,去挑战徐州的交通枢纽地位,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4台10线的配置,和徐州、连云港、无锡相比,简直就像是小巫见大巫了。淮安高铁站的建设历史不长,想通过高铁一跃成为交通重镇,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再来看一下盐城,这个地处苏北的城市,虽然在高铁的站台建设上不算差,5台12线的规模让它在省内的排名稍微靠前。但盐城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再加上客运量的瓶颈,始终无法与南京、苏州等地的高铁站比肩。尽管建筑面积较大,但客流量却让人羞于谈及,放在高铁站的竞争中,几乎算是“下游选手”。

最后,扬州和宿迁,这两个城市的高铁站则更是小得可怜。扬州东站,2台6线,宿迁站也差不多,都是低配版的存在,完全属于“配角”角色,几乎看不到任何竞争力。特别是宿迁,虽然高铁的开通是它的一大亮点,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高铁线的通行能力有限,基本处于“补位”的状态。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些身边的事。我的一个老朋友,陈叔,他在无锡工作,每天都要在无锡和苏州之间往返。虽然无锡的高铁站相对较小,但因为无锡和苏州都在长三角经济圈,交通非常便利,客流量也很大。所以陈叔说,每天高峰时段,站台人头攒动,几乎没有空位可供乘客休息。要是你没有提前预定座位,就得站着过去,甚至有时会被工作人员劝导去其他车站坐车。

而我表哥,张宇,他在徐州工作。张宇跟我说,徐州东站的车站设施很先进,而且站台也足够大,每次出行都能快速进站,不用像在一些小城市那样排队等候,尤其是节假日。徐州的高铁车次多,站台数量也大,所以每次他带着家人去旅游,都觉得省心很多。

再比如我姑妈,她住在连云港。姑妈告诉我,连云港的高铁站不像南京、无锡那样繁忙,但因为它是东桥头堡,这里有着特殊的地理优势。每次从连云港出发,虽然车站的客流量不如大城市,但因为是起点站,车次也很多,出行相对顺畅,尤其是去往北方的列车,连云港的始发车比其他城市还多呢。

但像淮安、扬州这种城市,虽然高铁车站的建设一直在进行中,但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枢纽的地位始终难以撼动。你想想,淮安高铁站就4台10线,哪怕努力也很难有突破,始终被南京、徐州、连云港这些城市甩在身后。

我个人觉得,这种城市间的高铁差距,不仅仅是站台数量的问题。它背后是综合因素的体现,包括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城市的地理位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高铁的建设与发展。我们不妨从这点思考一下,江苏这13个城市的高铁站,看似差距很大,但实际上也反映出了不同城市各自的优势和局限。虽然高铁站的数量和规模能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交通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去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的交通创新。

最后,大家怎么看待这种省内城市间的高铁差距?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或者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8
怀柔聊农业

怀柔聊农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