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的瓦盆成镇堂之宝
文|周明华
韦应物在《咏露珠》中对一滴水描写道: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对一滴水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一提到水滴二字,我们很容易想到她的力量,也会想到她的美玉般圆润的外形,和她传导而出的高颜值。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下雨的天气,因为这样可以听着水滴从房檐滑落而下,一滴水形成的直线,在石板上滴出清脆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质感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真切和清晰。人生本该就像水滴一样洁净简单,挂坠之间,展现形式,表情达意,为的就是让你为她动容和共鸣。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的雨点印象更深刻,至今历历在目。那是我几岁时,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家瓦房房檐底下有一个在地面上倒扣着的一个瓦盆,瓦盆上面尽是些光滑圆润的小孔,均匀地分布着,煞是神奇。仔细一看,这些小孔排列的图形,就像万花筒一般。当时我就想,这一大堆小孔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由于受好奇心的驱使,我便大声地叫道:“姐姐快过来看,瓦盆咋子有这么多孔?”
姐姐大我两岁,见识也长不了我多少,我一提这个问题时,她也不停地摇头说:“你别说,二弟,这些小孔到底是咋回事呢?”我们蹲下来仔细查看研究,发现这些小孔并不是人为雕凿,更非刻制而成。我们前后上下仔细寻找端倪,突然发现房檐上有多道很深的沟壑,才蓦然感知到:原来这些天然小孔是房檐上的雨水滴就而成,落在瓦盆相同的位置,天长日久,就穿就了无数个小孔,成为大自然的一件鬼斧神工的工艺作品。
这一刻,不得不惊叹古人留下的那句话:滴水穿石!人小鬼大,颇有先天收藏意识的我,立马将这个瓦盆拾起,与姐姐一道宣布,这个布满多孔的瓦盆,成为我们周家的镇堂之宝。
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是坚持不懈聚合的力量。一滴水的确显得有些弱小,她不仅柔软,而且微不足道,滴地即散,甚至还用不着风吹。但是,一旦一滴水坚持往同一块石头上用力,那么再坚硬无比的石头也会成为水滴的“手下败将”,这就是一滴水的力量,它来自于经年不弃、日积月累。一滴水的力量虽然有限,但合在一起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几乎可以穿透一切硬物。
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是重复的力量。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学习与不学习的人,每天看来没有任何区别;每月看来差异也是微乎其微;每年看来差距虽然明显,但好像也没什么本质区别,也没啥了不起的地方;但在每五年来看的时候,那就是观念的巨大分野。等到十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不断的坚持学习,你会增加学识。即便没有增长学识,也增加了阅历。即便没有增长阅历,也积累经历……任何困难,在持久的坚持解答面前,都有化作无形的那一天。
这方面的实例可谓太多。爱迪生钟情科学,不畏挫折,终于拥有了电灯等一千多项发明,受人景仰;齐白石酷爱书画,苦练不息,终于成为著名的现代书画家,硕果累累。就拿一生坎坷、屡遭挫折的音乐家贝多芬来说吧。正当他在事业上大显身手时,却不幸耳聋了,这对视音乐为生命的人来说,是无比沉重的打击。但如此厄运并未改变这一滴水的“滴向”,更未消解他坚持掘进的力量。
贝多芬并未向命运低头,而是发自内心地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他克服重重困难,通过感受自己身体的振动来体验音乐。更加忘我地刻苦练琴,一直练到手都发烫了还不肯停下,只是在冷水里浸一浸,泡一泡,也算是“醒一醒”,他又继续坚持练习……最终贝多芬把握住了命运的咽喉,创作了闻名世界的曲子,成了划时代的伟大音乐家。
早些时候,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电视画面上有一个水龙头,正在艰难的往外滴着水,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后来水枯液竭。之后画面出现一双眼睛,从眼中渗出一滴泪水。这时一句旁白敲打耳鼓:“如果人类不珍惜水,那么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这个广告虽然说的是另一层意思,但与一滴水的恒定与坚守的精神是一致的。水滴虽不起眼,但只要源头不尽,它就可以永远的滴下去,它象征的是永恒、坚守与执著。
除了一滴水身上折射出的不屈不挠的节操之外,它的洗净功能也是人类无法割舍的终身伴侣。如果地球上没有水,那么就不会有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作物的生长需要水,工业生产需要水,日常生活更需要水。因此我们要珍惜和节约用水,不要让滴水从我们的“指间”流走,要让有限的水资源永远流淌在我们生命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