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3年出版的童书《我上学了》,看教材演绎这段情境的变迁轨迹

文学私秘 2024-06-28 22:48:49

“上学了”,是孩子的一种期待,而对于走过那一段人生经历的成年人说,走进学校的时刻,又是心中永远难忘的回忆,注定要成为怀旧情结中的不可或缺的高光时刻。

正是因为此故,笔者在一本出版于1953年的少儿童书《我上学了》面前,久久抽不开脚步,滞留在那一段自己尚未出生的共和国五十年代的和平、静美、温馨的时光里,感受着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光景。

《我上学了》在版权页上显示初版于1953年8月,那时候,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刚刚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走出了近代史以降一直撕裂着中国人的战火纷飞,获得了难得的和平的宁静,遍洒在祖国的山河与沟渠,而孩子也在这样的平静时光里,走进了属于他们的真正的这个年龄段的必备园地。

《我上学了》连环画册由位于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依靠着海派画手的雄厚的历史底蕴与上海出版工业的优良积淀,而让画册驾轻就熟地展现了它所需表现的主题。

封面中的小女孩,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人称主角“我”。

画面采取仰视的视角,把女孩叠印在晴空万里的背景中,可以从这一角度,一窥她所踏过的相伴着鲜花的路面,可以看到代表着人类建设成果的电线杆,看到后面的金黄色的田野,更看到天空上两只自由翱翔的飞鸟,展现出这是一片和平的天空覆盖着的大地。

在这样宜人的环境里,女孩背着书包,开启了她对书本主题的这个未知领域的踏访与披揭。

第1幅画里,文字只有简单的一句,但画家却赋予画面以丰富的内涵,让单薄的文字里充溢着饱满的亲情。

我们可以看到母亲与女孩的互动,显然是围绕着上学的主题,而交流着各自的对这一期冀的兴奋。

母亲身边的针线笸箩预示着母亲的操持,而她在做什么,后面会有交代,她在为女儿准备做一件新衣服。显然,女儿对明天的期待,打断了母亲的劳作,但母亲却停下了手里的劳动,与女儿分享对明天的未知新生活的幻想与设想。

而画面周边的一些小物件,看似无心,但在之后的画页里,却装点着家里的各种背景墙,成为有趣的可供挖掘的家庭小点缀。

女孩身后是一只小猫,此刻它无视屋子主人的欢快心情,自顾自地忙于自己毛发的整理,发散着一个家庭里连宠物也能分享到的安逸与自在。

边上的小板凳上坐着一只红色衣服的小玩偶,这个没有生命的小摆设,在之后的画页中,也会展示出它的千姿百态的各种表情,令画面充满着童趣,也给观者以意外的发现。

第2幅画页中,出现了父亲的形象,他承担了孩子的学习工具的添置,展现出父亲的主外的形象设定。

第3幅画中,母亲使用针线笸箩已经结出了成果,为女孩换上了新装,而两个背景墙的角色,小猫也好奇地注视着母女俩试衣服的融融乐乐,而那个红衣小玩偶,则站到了柜子上,也把目光投射到屋子主人身上。

第4幅画中,展现了这个家庭里的其他成员对女孩上学的态度,姐姐显然是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帮助女孩完成一名新学生的配置,而弟弟显然对这一切毫无兴趣,自顾自地玩弄着自己的卡车玩具。

第5幅画中,女孩因为明天上学而难以入睡。

这使人想到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明天要远足》中的那个小女孩因为次日要出行、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的同一场景。

台钟显示的时间是九点钟,而小女孩却盼望着时针快一点,早一点天明。那个红衣小玩偶,却已经趴在钟上睡着了。显然这个小玩偶已经作了拟人化的处理。

第6幅画中,女孩已经把新书包拿在手中,而母亲却为她梳理头发,形象地表现了这幅画中母亲告诫女孩不要着急的主题。

而一边的小弟弟却见缝插针玩起了脸盆里的水。每一个人物,在画面中都有着自己的性格与受此支配的行动。

第7幅,展现了小学校的所处方位。母亲与姐姐一起牵着小女孩,来到了小学校。在画页内,可以看出,学校处于一个小河依傍的角落,显现出原生态的生存状态,而远处冒着浓烟的大烟囱,则预示着五十年代最喜欢表现的大工业带来的欣欣向荣气质。

于是同一幅画中,既有自然生态,也有现代情趣,把小学校的方位,设定成时代的一个代表性的姿容。

第8幅画页中,近距离地展现了小学校的门楣新气象。画中的信息,我们却可以看到姐姐遇到了同学,抛开小女孩而去打招呼了。校园的一角,也在近景画面中越发清晰。

第9幅中,像不断推进的镜头一样,老师的形象得到凸显。

第10幅画,展现了学校的早操场景。

第11幅画中,展现了教室一角,而远景中的滑梯上,也没有闲着,画家勾勒出几只小鸟在那儿嬉戏,与室内的宁静相映成趣。

小朋友坐在一起玩的小木马,也在五十年代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下图来自《小朋友》杂志1955年第11期:

第12幅画中,展现了课外活动时的快乐氛围。值得注意的是,小女孩手里竟然拿着那件红衣小玩偶。这唯一的熟悉的伴侣,帮助女孩消除着陌生环境给予她的压力。

第13幅画,时间跳到放学时光。

第14幅画,有一点突兀,因为上学时有母亲陪同,所以并没有出现路上杀出来的意外,没有想到回来的时候,却遇到了一只小狗,大概这是小女孩首次路过这条上学路,小狗不认识她,所以对她出言不逊。但文字说明里可以看到小女孩的有趣的态度,那就是“不和小狗吵”,举重若轻地化解了矛盾。

第15幅画,体现了小女孩的新角色,必须重新界定与弟弟的关系。画面中的红衣玩偶再次发挥了作用,这个小玩偶,代替了小女孩,去陪弟弟玩耍。

第16幅画,小女孩收拾书包的时候,画面没有动感,画家让小猫成为画中的一个动态角色,丰润了画面的动静配置。

17幅画,小女孩上床的轻松而欢快的表情,与前天上床前忐忑不安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预示着上学的不确定性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18幅,这幅画,实际上就是封面画,但也稍有不同。

整个小画册,展现了一幅温暖的上学场景。

这个画册的绘画者刘王斌,生于1920年,五十年代,他在《小朋友》杂志上绘制大量的插图与美术作品,今天看来,也十分令人惊叹。

五十年代《小朋友》杂志上刊登的刘王斌作品

我们再看一下《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7: 年画卷(1949-200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1月版)对他的年画作品的评价:

——刘王斌的《农民参观化工厂》出版于1964年。应当说,工厂是年画创作中不太好处理的场景,它没有农村及大自然景物的斑斓色彩与多姿造型,也没有城市及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内容与形态。

但是刘王斌硬是用一支画笔,将一个大型现代化工厂为背景的题材,描绘得有声有色,他的抓手就是色彩。从内容构思与画面经营来看,《农民参观化工厂》是一幅平淡无奇的作品,它的魅力大部分来自于色彩。刘王斌不仅将前景人物的色彩搭配经营得热闹非凡,更将背景中的工厂建筑群笼罩在温馨暖人的迷人色调中。江水、云霞、烟雾也是此作的亮点,它们与前景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起,营造出一个美好的、带有梦幻色彩的乌托邦情景。——

而“上学了”这一场景在人教社各个版本的教科书里,也曾经一次次地演绎过,并且与时俱进地随着时代的奔腾向前,而呈现出不同的精彩纷呈。

下面,我们从第一套人教版教材开始,直到最近的部编教材,看看“上学了”这一主题,在教科书里的变迁发展轨迹。

人教社第一套教材:

我们从上面的上学了的图画中,可以看到与《我上学了》相似的场景设置,这里有农田,有工厂的烟囱,体现出学校身处的方位。

下面看看1952年版本的人教版第一册教材:

这一版本基本呈现了从上学到放学的整个过程。

这一版本还表现了新学生与老师相见的场景。这一个场面 ,在日后的教科书里多次得到类似的呈现。

下面我们看看1955年版教材中的新生见老师的场景:

不同的修订版里,这一画面,还有所不同:

1955年第一版

1955版的1958年第四版修订版

下面再看看1961年版本:

这一版本画面前景人物比较相似,但背景的教学楼又改成平房了。

下面看看1963年版本:

这一个版本的 人物造型有了更为现代与时尚的表现。

下面我们看看文革后第一套教材,也就是1978年版里的场景面页:

画中人物更具优美感。

再看看1987年版本教材中的插图:

这可以称作是1978年教材的升级版,人物造型设计比较相似。

下面我们跳到2011年版本:

这一版本带有卡通风格,一改之前教材的写实风格。

目前部编本教材里用一首儿歌《上学歌》代替了之前教材里一直浓墨重彩表现的上学了的主题。

在教材里的上学主题画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也看到了画风的变迁,这反映出教材也在不断适应着时代与审美的变化 ,力求让教材谐和与匹合孩子们的兴趣点,不过,我们也不应该遗忘过去教材里在呈现上学主题时所营造出那一份浓烈的温馨、温暖与温润意旨,以及在这份传递中灌输给孩子的热爱校园、热爱学习、热爱集体的校园文化主脉。

0 阅读:23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