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里的居里夫人轶事,在不同教材里主角却分别是母亲与女儿

文学私秘 2024-05-24 21:56:15

2023年,一位网名叫“中午一点半”海外网友,曾经帮助笔者对小学课文《同一个名字》进行外文原文的查找,算是弄清了这一篇课文的来龙去脉。

后来,这位网友又发函,就曾经的一篇课文《动手做做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为当时我看了一下,《动手做做看》已经不在现在的部编版教材里,所以,没有深入探讨下去。

当时这位网友的来函如下:

——对了,不知道老师您还有没有兴趣和精力考据另一篇课文,是以前人教版二年级的,课文名字叫《动手做做看》,里面提到了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和小女孩伊琳娜的故事,故事里还出现了伊琳娜的母亲,因为母亲的劝说伊琳娜决定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结果。这篇课文有很多奇怪的地方,课文本身没写作者姓名与出处,朗志万应是保罗·朗之万,这一点在许多地方都有人说到了。

在现实中,朗之万是皮埃尔·居里(居里夫人的丈夫)的学生,在皮埃尔·居里去世后,朗之万与居里夫人萌生了爱情,甚至不惜离婚也要和她在一起。而奇妙的是,居里夫人有一个女儿就叫Irène,一般翻译为伊蕾娜,但是叫伊琳娜也是符合语音的,而朗之万也是她12岁以前的数学老师。我很好奇这篇课文是否就是说的朗之万、居里夫人和其女儿的故事,对应课文中的科学家、母亲和小女孩?这篇文章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对于国内文献的查找我不如您精通,搜寻了几小时全无所获[左捂脸]——

我们先看看《动手做做看》课文在教材里出现的区间。

笔者粗略地查了一下,《动手做做看》在人教版教材里的存在时间,从1995年前后就已经出现,一直到现在的部编版问世之后,这一课消失在教材中。也就是说2018年左右,已经不见它在教材中的踪影。

这样一算,《动手做做看》在教材中存留的时间,至少达到30余年。

我们看看课文内容: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一个小朋友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她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郎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这一篇课文的主角,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却可以查证出是居里夫人的女儿。

但诡异的是,在苏教版语文教材里也有一篇故事完全雷同的课文,不过,文中的小女孩换成了居里夫人。

我们看看苏教版第三册中的这篇课文(笔者找到的这个版本是2002年版):

动手试一试

一位科学家给小学生做了一个实验。

他端来满满一杯水,向水里丢了一颗石子,杯子里的水便漫了出来。科学家说:“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就不会往外漫。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同学说:“金鱼身上有鳞。”另一个同学说:”金鱼把水喝进肚子里去了。“玛丽亚(注意:人教版里是伊琳娜)觉得他俩说得都不对,可自己也说不明白。她就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满满的一杯水里。哎呀,水也漫出来了。她很奇怪,就去问科学家:“您为什么给我们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呢?”科学家哈哈大笑,说:“我就是要让你们知道,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位名叫玛丽亚的小女孩,就是后来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

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版本的内容基本是一样的,但人教版里提到的了科学家的名字叫朗志万,而苏教版里没有提科学家的名字。人教版里的小女孩叫伊琳娜,苏教版里则是玛丽亚,且明确指称她就是后来以居里夫人而名震天下的科学家。

那么,这两篇相互打架、内容互怼的课文,究竟哪一篇是真实的?

我们有必要找一下课文的来源。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人教版的课文《动手做做看》,最为近似的出处来自于《小朋友》杂志1982年第9、10期。

我们看看《小朋友》杂志上的原文《奇怪的问题》。

《小朋友》杂志1982年第9期上刊登的部分:

法国科学家朗治万,在一所小学里,向小朋友们提了个奇怪的问题:

“在满满的一杯水里,放进多大体积的东西,就会漫出多大体积的水。把金鱼放进去可不是这样。你们说,这是为什么?”

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鱼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把水喝到肚子里去了。”

伊琳娜小朋友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对,可是她自己也想不出这是为什么。

小朋友,请你们想一想,看谁答得对。

第10期刊登的部分:

伊琳娜小朋友想不出来,回家去问妈妈。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嘛!”

伊琳娜把一条金鱼放到满满的一杯水里去。哎呀,水也满出来了。金鱼有多大体积,满出来的水也是多大体积。她挺生气,第二天去问朗治万:“叔叔,你为什么提了个错误的问题?”

朗治万听了哈哈大笑,说:“这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提的问题也不一定全对,要自己动手试试。”

伊琳娜的妈妈就是科学家居里夫人。伊琳娜长大之后,也成了科学家。

《小朋友》杂志上的这篇文章,作者栏里署名为:吴景编画。

吴景应该是插图作者,而文字应该还有所本。

吴景绘制的儿童读物插图,我们搜索一下,还能在安徽人民出版社《我就不行吗? 趣味数学故事》中看到他所绘的插图。

比较一下《小朋友》杂志与《我就不行吗? 趣味数学故事》中的插图,可以看出有着相似的风格,比如人物身材比较颀长,人物口型的勾勒带有微微上翘的笑意,勾图采用稍粗的墨线线条。

《我就不行吗? 趣味数学故事》中的插图

可以看出,吴景的身份主要是一名画师,他的这篇名人轶事应该还有出处。那么,这个文章来自于何处?

笔者经过一番查找,吴景在《小朋友》杂志上的文章最大可能的出处,来自于英国电视剧连续剧《居里夫人》。

英国电视剧连续剧《居里夫人》共五集,引进的时间是1980年。笔者查了一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单,这部电视剧第一集播放的时间是在1980年5月3日。

在这一部电视剧中,曾经写到居里夫人的女儿与朗之万之间围绕金鱼而发生的一件带着喜感的趣事。

鉴于英国版的《居里夫人》目前在网络上无法寻觅到原画视频,笔者在刘振贵主编、邓洁瑚等编写的《特级教师帮你学:初中化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中找到了电视剧中的这一段情节:

由此可以看出,《小朋友》杂志上1982年9月份、10月份刊载的吴景编写的名人轶事,显然是根据1980年在中国播放的英国电视剧《居里夫人》中的相关情节编写的。

而实际上,我们在居里夫人的二女儿所写的传记《居里夫人》中,并没有看到提及这个故事。

这本传记也是关于居里夫人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其中提到了居里夫人对孩子们的培养细节,但并没有详述这则后来收编在教材里的趣闻轶事。

自从英国电视剧《居里夫人》在中国播放之后,居里夫人女儿的这则轶事便生成出了各种版本,而《小朋友》杂志上登载的这则故事,是同时期比较早的,也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所以格外受到教材青睐,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移植到课本中。

而苏教版的教材里,把这则故事安在居里夫人的头上,不知有何来源?

两相比较,还是人教版的课文更为可信一点。说一句题外话,苏教版语文教材在严谨性、规范性与前瞻性上还是比人教版稍逊一筹。苏教版退出语文教科书舞台,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不过,人教版教材里出现的三个人物:老师郎志万、妈妈居里夫人、女儿伊琳娜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还有着错综复杂的情感交织,这使得教室里的探讨免不了要受到非纯粹的师生关系的反噬与倒逼。

这是课文之外的话题,笔者不想多加置喙。

现将我与网友之间的讨论直接粘贴在下面:

笔者:感觉是一个故事吧,老师用谎言欺骗学生,学生以后怎么再会相信老师呢?当然课文主题是怀疑一切,但是,如果老师一点正经都没有,也难以为师吧。

网友:原来如此,那应该就是他们的故事了,下面这个儿童书籍写得比较清楚,课文里只写了伊琳娜和母亲,我那时候都不知道这里的母亲是这么大名鼎鼎的人物。我小时候也很迷惑,一是为什么一个科学家三番五次给一个小朋友上课(现在知道了这是他恋人的女儿哈哈哈),其次感觉为什么科学家要说谎,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奇怪

笔者:你提到的奇怪之处,正是这个课文的细思极恐处。这个老师,明显是依仗与孩子母亲的特殊关系,才敢于戏弄这个女孩,这是由特殊背景决定的一次对孩子的戏弄,他可能考虑到居里夫人,能够帮助女孩化解他的戏弄的后果。如果正常的一个老师,散布这种错误的信息,那么老师以后就不可取信了。

现在课文删掉了老师与母亲的非同一般的暧昧关系,把作弄孩子当成一个常态化的老师的启蒙措施,而且可恶的是,课文里隐藏母亲就是居里夫人,感到课文是用心不良啊。呵呵。等我慢慢找到这个课文的来源,揭批一下。

网友:这么说来,更糟糕的是当时他们一起上课的还有其他人的孩子,这一点历史文献也提到过,当时他们合伙开办了这样类似于私塾的学校,也有许多认可这样教育理念的家长和他们的朋友送孩子来上学。其他人的孩子没有得到像居里夫人这样的母亲指点,只是抱着对老师的信任记住了,结果第二天当他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对他们来说老师从此就不再可信了,这样的教育反而是有弊端。

好在《动手做做看》这一篇课文已经不存在于今天的语文教科书中,这一方面是部编版语文教材正本清源,大幅减少了来历不明的外国名人轶事体课文的数量,另一方面,苏教版教材随着全国统编教材的推行而自然消隐,曾经出现的两个版本教材里的课本相互打架互怼的冲突,也随之烟消云散,但是,这两篇课文究竟哪一个是真正发生的故事,依然是一个难解的谜,只是随着它们的灰飞烟灭,而已经无人问津了。

其它版本的同人故事

但是这个课文存在于教材长达三十余年,刻印在几代少年的心目中,他们在走向成年之后,依然会泛起由这个教材感染上的迷津与困惑,这才有了本文由头提及的这位网友的不曾泯灭的追问。

谁能回答这个疑问与困惑?

1 阅读:23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