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吃过杨铭宇黄焖鸡,吃过沙县的黄焖鸡。
一般来说,只要是去店里消费。不论是在店内吃,还是打包带走,都是用食材现炖的。快的话,几分钟就好了。
不是很清楚这个食材,是不是提前做熟了的,但我吃的沙县黄焖菜,应该不会是剩菜吧。
就是每次去的时候,感觉人还挺多的,吃的基本就是回头客,不至于为了图省事回收剩菜。
而杨铭宇黄焖鸡被曝的问题,据报道是这样的:
“这都是昨天晚上剩的,放到(灶台上)一加热就行了”、“剩的先卖”、“吃出问题都是饭店的事”……
食材新鲜不新鲜,也得吃了才知道。但是吃下肚后,才发现中招了,这时说什么好像也没什么用了。
做餐饮也不是开个店,就可以等着收钱了,还是挺难的。
就像外卖平台的一些商家,可能开着开着就找不到店了;也有线下的实体店,开着开着店面就换了一户商家。
没做出口口相传的口碑,可能就是一次“试错”了。
尤其是没有原始积累,就开饭店的,其实很难做下去。
我之前,有在餐饮轻创业的小姐姐那里定过餐,觉得模式还是很好的。
有一次,也在一位宝妈那里点过外卖。就是自己从买菜到做菜,再到出餐,全都是透明可以看见的。
味道的话,我觉得能独立开店的,都不会差。
毕竟,你的顾客就在你的朋友圈,也不像在外卖平台,一次就过了。这样和顾客面对面坦诚一点,肯定不是只买一次两次的。
尤其是不想生活有太多变动的人来说,其实稳定的生活习惯就比较重要。
印象比较深的一次,还是点了一份宝妈做的餐。
那位宝妈,应该也是像很多为了家庭选择退居幕后的妈妈一样,就照顾一大家子,带好孩子。
但这样一来,就没了收入来源,于是她决定给自己找点事做,便想到了做好家常菜,顺便出售给不常做饭的上班族。
当时,我试着点了一份。
她自己送的,和她的孩子一起。
那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妈妈,大概曾经也想过做些什么,自己赚点钱。虽然并没有人要求她去赚钱。
但她其实还是做了很多事:在家忙完后,她穿过凉席,刺了很多副一米多长的十字绣,在16年就开始拍小视频发火山了……后来堂哥还和我说:“像你妈妈那么早拍视频,期间如果是一直拍的花,可能早火了。”
其实,我也并不这么觉得。那时她可能只是简单的无聊,谁也不会想到拍视频就会赚钱,我觉得那叫“分享”。
可能,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当你一开始抱着过于功利的心去做时,做不好;无意识这里做一点、那里做一点,反而撞到了可遇不可求的机会。
生活大抵如此。
最后,那位宝妈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了,没有再做餐出售,但好像也有尝试做其它的。
2.都不好做,可能也“好做”其实,说餐饮不好做,其实也是很多已有的品牌和过去相比,业绩可能跟不上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后来者就没有机会。
现在一些老店,并且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谁还会推翻重来做一次呢?与其说是不好做,还不如说是不想再去折腾了。
毕竟,大刀阔斧地整改,需要耗费太多东西了,甚至还有一定的风险。
反而是刚刚开始做的小店、新品牌,可以根据新的消费观按需摸索新方向,一边做一边调整,避开了很多大品牌整改会产生的问题。
尤其是这个环境,就业不太好是说了很久的,但也有不少时常在网上被cue一两句的年轻人,在创业吧。
可能一眼望去,这业创的很小很小,不值一提,但又不是谁一出手就憋了个大的,干什么总得有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吧。
觉得刚毕业几年,没啥钱、存不下钱,好像什么都没有,这也很正常。
人生才过完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想想痛苦确实不是暂时的,而是一阵一阵来的,其实也就习惯了。
现在觉得做的事痛苦,可能缓过一些日子后,又会有新的痛苦产生。如果觉得很难熬,可以感受一下打游戏的那种感觉。
记住赢了一把大游戏的感觉,人生就是这样。
什么学习难、工作难、婚育难,就把它看成一场真人版大型游戏,用你的方式出招,失败一次也就像游戏里掉了几滴血,还有“回血”和恢复的机会。
整理一下后,重新去打装备、解锁新技能、新章节,站到最后,也算是人生大爆发了。想想还是挺有挑战性的。
故事确实能打动人,但我觉得能影响人的故事,更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