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曲风华:忆故乡

文海墨 2024-11-23 13:04:47

忆 故 乡

(散文)

文/曲风华(山东武城)

武城县老城镇的戚庄村是一个历史古老,村风淳厚的美丽小村庄,她位于武城县西南边陲,大运河的东岸,夏津县城至老城镇的公路从村西经过,运河之水经吕涯闸从旧城河流向远方,村里自古以来生活着戚.曲.朱.张.于.黄等几大姓人家,总人口也不过千多人。

这里是我出生和成长的故土。我出生在五十年代,一个国家还处于贫困,生活困难的时代,常吃不饱饭,饥饿伴随童年,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很少见到父亲面,与母亲哥哥相依为命。我的祖父因拥护革命,反抗地富还乡团,在父亲年幼时便被还乡团杀害。家乡呆不下去,奶奶踮着小脚,抱着幼小父亲躲藏到河北十二里庄她娘家生活。抗日战争未期,还不够成年的父亲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化名奶奶娘家姓氏,取名李毅早早参加革命,先是在武城沙庄铁匠铺,以打铁学徒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工,后来又参加戚庄村戚夯组织的武城第一个抗日组织,武城抗日游击队,为戚夯当通讯员。那时与敌伪周旋,多数活动在运河以西,据父亲讲,日伪常组织大扫荡,抗日小分队一天要换好几个村庄,寒冬腊月,衣着单薄,晚上睡觉只能找些谷草盖身上抵寒冷,实在冷的睡不着,谷草上再压上菜板。岁月艰苦,还经常被敌伪发现,展开枪战,身上带有伤痕,能从战争年代幸存活下来,就感到万幸。建国后父亲被组织派往金融系统从事财税工作一辈子,七十年代离职休养。九八年因战争年代造成的伤病,离开了人世。一生为革命工作受苦受难,没有享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从上小学开始至初中毕业在本村联中,文革后恢复高考,连初中毕业升高中也不再是推荐了,我有幸考上了武城县第一中学,升入高中七三.四班读书,高中二年半的学习,为我打开了学习知识天地,为我后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高中毕业后,七五年冬季,我在武城县农机修造厂当工人,七七年被选调武城县公安局工作,直至二0一五年退休。所从事的工作,手中常离不开的“二件武器",一是手枪,二是笔。

七十年代前,全村划分5个生产小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曾创办过加工熟皮子,做豆腐,简易小作坊,但后来都没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前几年,在全国大力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的号召下,村中大部分青壮年都到大中城市打工,主要从事玻璃钢.管道安装,月收入能达到7一8千元,技术好的可达万元。多数家庭靠外出劳务走上致富路,翻盖新房,在县城买楼房方便孩子上学,有的还买了汽车。近两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倾斜扶持力度,村支部对村里街道整硬化,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安装了燃气,做饭取暖再也不用烧柴火了,不少人家安装了太阳能,使用清洁能源。

戚庄村抗战时期名震冀鲁两省,运河两岸,是一个英雄辈出村庄,最早抗日据地,第一个党支部组织和第一支抗日武装队伍。戚夯.戚烽父子俩最早加入党组织,带领当地村民开展对敌斗争。戚夯任冀南军分区独立营营长,戚烽任连长兼指导员,后又任武城县杭日游击大队副政委。在他们号召下,武城县抗日斗争如火如茶,轰轰烈烈,运河两岸村庄群众纷纷加入抗日队伍,展开轰轰烈烈对敌斗争。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下旬,戚烽率领的县大队正运河西一帶活动,被日伪军发现,调集1300多鬼子伪军铁壁合围,妄图一举消灭这支抗日力量,战斗中戚烽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壮烈牺牲,年仅21岁。其父戚夯一九四八年四月,在邯郸被国民党反动派策划的反动会道门武装暴乱中杀害。父子双双为国捐躯,戚庄村为中国革命贡献生命的双烈属还有好几户。

武城县政府在村西离小河不远的地方,为戚夯戚烽烈士修建烈士墓,这里绿草茵茵,松柏常青,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县里都组织全县人民,学生来这里瞻仰革命烈士,为他们扫墓。这个安静祥和的小村庄,交通十分方便,去夏津县城或去武城县城都差不远,公交车在村西设有站点。旧城河上游开口在运河品洼大闸,小河水常年不断从村北流过,河两岸杨柳成行,河中鸭鹅成群。村后小河上两座大桥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一座拱形桥,被称为“武城的赵州桥是六十年代国家依照河北北赵州桥样式修建的拱形四孔桥,替代原夏武公路上老式木桥,形式美观,新颖,桥体高大雄伟,但因后来质量未达标成为危桥,国家后来又在离这座拱桥西侧五十米处又修建一座混凝土墩柱式桥梁,每当人们路过这两座桥时,都要驻足观赏这座“赵州桥'。

家乡人们自古以来就有植树习惯,村前村后被片片树林包围,村西皆果园主要种植桃树梨树,每到春季,是最美的季节,花香朴鼻,蜂蝶群舞,村庄变成了大花园。种植庄稼是农村的命脉,自古以来,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谷子大豆等作物,因能引用河水浇灌,庄稼长势较好-,但总因地少,所以村民靠种地生活总是停止在温饱线上。记得小时侯生产队时,都是挣工分生活,粮食是村民命脉,生产队的场成了最亮丽的风景我,每逢夏.秋收获季节,收割的庄稼都集中到场园,晾晒脱粒入仓,每到晚上,看场是青壮年们最惬意的事,晚饭后大宗集中在平坦场的园,又凉爽又能挣工分,大家分别讲述诙谐好笑的的故事,慢慢进入梦乡。那年代生产队都种莱园子,种白菜.茄子.黄瓜.萝卜等大众菜,收获后按人口工分分给村民。戚庄村虽说好几姓,但乡里乡亲一村生活几辈子了,忠厚朴实,村风淳厚,每逢过年过节,成为村民最忙碌时候,村里几台碾子.不磨,挨号挨好长时间才能用上,后来村里安装电磨,石碾石磨城了历史古物。

农村过大年,吃上饺子是过年的标志,也是最忙絮的时候。进入腊月二十四,小年到来,家家户户开始忙过年了,先是大扫除,採购年货,贴春联,挂灯笼,蒸馒头,炸藕合,家长们都要给孩子们买新衣买零食,还要给男孩子们买摔炮鞭炮,这是孩子们年假中最快乐的时光。到腊月二十九傍晚,家家户户要到村西土地庙(遗址)烧香烧纸,放鞭请“祖先“回家过年,一路上不能说活,不能回头,一气赶到家后,用一根棍横档门口,然后把香插到供桌香炉上,磕头拜祖,并说:“请祖过年啦",供桌上挂家族列祖的牌位中堂,中堂下供桌上鸡鱼肉菜果馒头,还要酒杯中倒上酒,每顿饭前,先将饺子供给供桌,嗑头后放鞭炮,才能吃年饭。初一天不亮,村里鞭炮早己响起,晚辈们便三一群五一伙到族中长辈家中磕头拜年,天亮后村里人拜完长辈便集中到村广场,互致问候,不再一一串门。初二早早起来,先给祖上上供饺子,然后把中堂放院里向天堂“昭示",饭后便是送祖回天堂时候,初二上大坟,古辈传下的习俗,不管天南海北的子孙,这天都要赶回来上坟。各家族上各家族的坟,一路上放鞭直至坟上,燃烧烧纸,给天堂祖上送冥钱。

农村过年习俗,进了腊月就是年,从年三十全家团圆,初一拜年,初二上坟,初三回娘家,走亲戚,初四迎灶王爷,初五迎财神爷生日,招财进宝日,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天天都是节。过了二月二,春暖春耕浇地等农活便陆续展开,

村上中每逢红白.喜事,孩子生日,参军上学等重大事件,村里人们都会汇集一块,办酒席庆贺,谁家盖新房,听到消息都会自动前去帮忙,房子盖好后,庆贺喝房屋落成酒。前几年,县乡镇合并调整,戚庄村原属扬庄乡政府撤销,归老城镇政府管辖。经过统一调整村支部班子,曲风申经推荐考核担任戚庄村新一届村支书记,新的支部热情高涨,积极有所作为,为振兴乡村,带领村民整治村风村貌,原村址无人居住的老村台破旧房被推平,栽种树木,空心村现象大大改观。村中硬化铺设水泥路,街道整齐,干净亮丽,村庄经美化,绿化,亮化。近两年来,村支部又为全村办了许多实实在在好事,统一铺设自来水管道,家家用上自来水,为各户统一按装燃气取暖,解决烧柴做饭历史,为村民建起了活动健身场所,晚饭后音乐响起,跳起广场舞。村民高兴说:“城里农村没区别啦"。外出打工的青年,有的主动返乡,为振兴乡村,承包土地,扩大集中经营土地耕种,走上致富道路。古老家乡,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越来越美丽。2024年2月17日

0 阅读:1

文海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