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发生了一件轰动机器人领域的事件,那就是人形机器人参赛半程马拉松。人形机器人参赛无疑是这次半程马拉松的最大亮点,活动开始前相关的“人机竞速”、“机器人故障应对”等话题就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此次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全程21.0975公里,全路线无折返设计。利用铁马和绿化带进行隔离的措施,划分出了人类和机器人两种不同的赛道,以保证两类参赛者在赛事过程中顺利参赛、互不干扰。
与人类参赛的规则不同的是,机器人比赛的规则是首先外外观上必须是人形外观,而且要有双足的运动能力,以Z字形的布阵开始起跑,而且出发时间要求依次间隔1分钟后出发。考虑到机器人的特性,中途可以更换电池或机器人,但是这个行为将会被罚时,计算在最后的全程时间里。
据悉参与半程马拉松的机器人队伍有20支,包含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团队,活动现场的状况更是层出不穷。赛事开始后,很多机器人的短板就显现出来了,如头部掉下来、腿断掉的这些机械故障,摔倒后无法再次起来跑步,偏离赛道以及电池续航能力不行等原因,以致于很多队伍的机器人都没能完成比赛,最后完成全程仅6支队伍。
在2小时40分42秒之后,人形机器人的冠军终于诞生了,它就是天工Ultra。它的冲线也标志着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的诞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天工Ultr拥有1.8米的身高,52kg的体重,单次换电可续航10公里,采用刚柔耦合设计,支持12km/h的最高速度。比赛过程中通过动态平衡的算法,凭借多模态传感器实时识别路线,以达到有效的调整步态去应对各种复杂的地形。以平均7-8km/h配速,全程进行了3次换电,1次摔倒后拿下冠军。
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跑完21.0975公里的完赛成绩,远超国际上同类型机器人Cassie的5公里/53分钟纪录,刷新了双足机器人运动性能纪录。
马拉松赛道包含弯道、坡道、不平整路线等地形以及长距离的赛道是对机器人的重大考验。天工Ultra通过其运动控制算法,关节的稳定性,散热系统等核心技术指标,克服了地形、天气以及自身性能等挑战,完成了这一场机器人突破性的比赛。天工Ultra出色的表现,相当于人类中游水平业余跑者的能力了。
天工Ultra的夺冠代表了人形机器人从“能走”到“能跑”的技术跨越,也标志着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能源管理等核心领域已经占据全球领先优势。相信未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会不断突破,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