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作为早期的智能穿戴代表,它的诞生可谓开启了智能穿戴的新纪元。曾经凭借其独特的功能和亲民的价格,成为大众健康监测与运动追踪的得力助手。时过境迁,当下智能手环市场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曾经人手一个,如今无人问津,智能手环咋了?
回溯智能手环的发展历程,2011年,蓝牙厂商Jawbone推出UP一代手环,能简单记录运动情况,并进行睡眠监测;同时计步器厂商Fibit发布了功能相近的智能手环Fibit Flex。这些初代手环产品,基本功能都是运动记录。
2014年是智能手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以华为Talk Band B1为代表的一批带有显示屏的智能手环新品面市,手环上有了显示屏,监测的简单数据就可以在设备本身进行查看,使之成为了一款真正的智能设备,从而改变了全民的手环使用习惯。
而且小米在2014年推出的初代智能手环,以79元的亲民价格迅速打开市场,一年之内销量超千万,一度让智能手环成为大众追捧的科技潮品。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据悉在2024年不少国产智能手环品牌的销售额纷纷下滑,智能手环的发展似乎陷入了困境。其中除小米以外,国产品牌华为、荣耀等销量均在减退。
智能手环市场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产品本身的局限性来看,受限于使用体验和成本,智能手环能内置的传感器类型有限,比如心率监测、血氧检测,以及血压检测依赖的PPG和ECG传感器,精准记录户外运动轨迹的GNSS芯片,基本都与智能手环无缘,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监测需求。
由于智能手环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吸引了众多白牌厂商参与竞争。而正规品牌厂商为保证利润率和用户体验,难以抵抗白牌厂商的低价竞争。白牌手环在产品质量、功能稳定性和数据准确性等方面表现欠佳,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导致整个智能手环市场口碑下滑,进一步压缩了市场空间。
更为关键的是,智能手表尤其是“轻智能手表”的崛起,对智能手环形成了“降维打击”。所谓的“轻智能手表”,指的是具备智能手表外观,配备比手环更丰富的传感器,但仅搭载算力较低的芯片、使用功能封闭的RTOS系统,以及不可安装第三方App的产品。
尽管智能手环在国内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从此消失,在特定市场和领域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一些国家,智能手环以其较低的价格和基本的功能,依旧成为他们接触智能穿戴设备的首选,仍保持着一定的销量。
对于儿童,智能手环可以实现定位追踪、通话功能,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位置和动态,保障孩子的安全;对于老人,操作简单、具备基本健康监测功能以及紧急求助功能的智能手环,能满足他们对健康管理和安全保障的需求,有独特的优势。
智能手环今后在市场上会呈现如何的发展趋势,让我们一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