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真的想当兵,这是我唯一的出路了!”小伙子脸冻得通红,嘴唇裂开了一道口子,但眼神却像燃烧的火焰,直直地盯着我。
说实话,连续十几天高强度的接兵工作,吃不好睡不好,满脑子都是档案表格,我身心俱疲。可这一声“首长”,让我无法掉头就走。
这小伙子叫李程,是大冶县东山公社的参军青年。体检合格,却不在名册上。我心里也纳闷,这么好的身体条件,怎么就被刷下来了呢?
“李程,你别添乱了,这事儿不是你我能决定的。”我试图摆脱他的手,继续往前走。
“首长,求您去我家看看吧!我真的没问题,您亲自看看就知道了!”他几乎带着哭腔,语气里的绝望让我心里一软。
我叹了口气,抬头看他,脸冻得通红,眼神却倔强得像块石头。我隐隐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行吧,带路。”
跟着李程,沿着泥泞小路走了半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一排低矮的土房前。屋顶压着石头,墙上满是裂缝,窗户纸也破了好几处,寒风呼呼地往里灌。
屋里冷得像冰窖,只有火盆里几根柴火发出微弱的噼啪声。李程的父母迎了上来,满脸堆笑:“首长,快坐,快坐!我们家条件不好,您别嫌弃。”
我注意到他父亲的腿有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他母亲瘦弱得像根竹竿,脸色蜡黄,眼角的皱纹像是刀刻一般。这家人过得不容易。
“李程参军的意愿这么强烈,家里支持吗?”我试探地问。
他父亲拍着胸脯说:“支持!我们供不起他读书,当兵是他唯一的出路。这孩子从小就争气,不怕吃苦,我们都支持!”
我点点头,又看了看李程。他站在一旁,脸上带着一丝羞涩,像是在等待我的评价。
跟着李程进了他的小屋,屋里没什么家具,墙角一张破旧的书桌,上面堆着几本发黄的书和一瓶干裂的墨水。墙上挂着一幅毛笔字——“自强不息”。
“这是你写的?”我指着那幅字问。
他挠了挠头,轻声说:“是的,首长,我平时没事就喜欢练练字。”
那一刻,我心里暗暗点头,这小伙子虽然家境贫寒,但骨子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这样的人,在部队肯定能成才。
回到人武部,我翻阅李程的档案,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他外公早年因为一些历史问题被牵连,虽然现在已经平反,但这层关系还是让他被拒之门外。
“这个兵,我要定了!”我在心里做出了决定。
可东山公社的新兵名额只有五个,多一个都不行。要加李程,就必须从已定人员中替换一个。
人武部长一听,脸色立刻沉了下来:“老张,这不是你说了算的事!名额早就定了,你非要加人,其他人怎么交代?”
我知道这事儿不好办,但也不打算退缩。那天晚上,我和人武部长围着火炉谈了整整一夜。从李程的家庭情况到他的个人表现,我一遍遍地解释,直到我自己都觉得啰嗦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人武部长终于松了口:“行吧,但名额不能随便动,得看有没有人自动放弃。”
没想到,第二天还真有了转机。一个青年家里临时出了变故,主动放弃了参军资格。李程就这样顺利地顶了上去。
新兵训练结束后,李程拿到了连嘉奖。我把他留在了我们连,心想这下总算可以放心了。
可就在我以为一切顺利的时候,又出了状况。一次凌晨三点的紧急集合,李程迟到了两分钟,背包也没打好。我当场把他训了一顿,心里也有些失望。
过了两天,我找他谈心,才知道那天他发着高烧,迷迷糊糊的才耽误了时间。
“指导员,我不是故意的!我……”他低着头,声音哽咽。
我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李程,部队讲究的是雷厉风行,哪怕再难也不能掉链子。平时松一分,战场上可能就会丢一条命。记住了?”
他用力地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愧疚。从那以后,他像变了个人似的,训练总是冲在最前面,还主动帮其他战士补课,渐渐地在连里树立了威信。第二年,他入了党,当了班长。后来,又提干当了排长。
那年春节,李程探亲回来,带了些家乡特产给我,还递给我一封信,说是他父亲让我转交的。
信上说:“指导员,感谢您当年把李程带到部队,让他有了今天的出路。我们家穷,可我们教他做人一定要讲良心。李程能跟着您这样的好干部,是他的福气。”
看完信,我心里五味杂陈。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当年坚持带他走,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
后来,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每年春节,他都会寄来一封信,问候几句,还会提起当年的事。我知道,他心里一直记着。其实,他也一直在我心里。我永远记得那个寒冬的夜晚,他站在胡同口,眼神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渴望。那时候,我就知道,这小伙子一定会有出息。
有些选择,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一个人的坚持,也足以改变他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