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本专家写教育类文章的素材,主要根据某乎提问。话说前几天,某乎有人向我提问:读完了大学,依然是社会底层,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和说辞。本专家其实想借这个话题,来说说多数人的逻辑问题。
其实本专家奉行这样的一个理念:那就是根据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关注点,就能判断出这个人的很多情况。比如前些日子本专家发文,探究为何如今社会越来越卷,其中提到这么一句:每年一千多万新生代大学生涌入市场。其实这句话是想论证高学历群体太多了,导致内卷。结果,评论区有个河南穷小子,不断撒泼打滚表示,大专生不能算大学生。本专家看他的激动程度做出一个合理的推测:那就是此人大概出身于河南穷人家庭,而且大概率这辈子最值钱的就是本科文凭。并且如果我没猜错,这个河南人肯定属于末流本科+没混好那种,所以才会不断通过否定、打压大中专学历群体来增加自己的优越感。
其实很多人的失败,都没弄清楚原因:比如这个河南穷鬼,按理说读了个末流本科,怎么混的不如狗?其实根本原因就是,逻辑思维混乱。
我遇到不少河南的大专生,不断宣称自己如果在别的省份,稳拿985,但其实本专家观察,这群河南的大专生,其实逻辑思维也不行,即便是去了别的省份,也还是学渣。说自己在别的省份稳拿985,其实属于碰瓷。
1、扣帽子的“读书无用论”其实很多人把混文凭、读书乃至做题,混为一谈,这就是典型的混淆概念。
比如当下太多大学生,其实高中阶段就很拉跨了,高考的时候,以200-300这个区间的分数读了末流大学(有的省份可能是民办本科,还有的省份可能是大专,但是不管咋说,200分这个分数,考上了是100%的事情),之后在学校混个三四年以后,毕业在社会上碰壁。其实这种生源的大学岁月,属于混文凭,和读书没啥关系。
因此很多人会认为:这样的学生,还上大学干啥?
其实混日子是可耻的,不论是工作混日子还是上学混日子。但是,偏偏上学混日子会被混淆成“读书上进”,而批判这种现象,会被扣上“读书无用论”的帽子——其实多数被视为“读书无用论”的话题的内核,都是这样被扣帽子的产物。
说到这,本专家还得说一句:很多愚夫愚妇对混文凭形成一种病态心理,这种心理导致:批判道德败坏的教师,成了“不尊重教师行业”,甚至很多臭老九糟蹋女学生,都不能谴责;混文凭也成了努力上进的体现,胆敢说一句不好,就是“读书无用论”。
2、概念问题其实混文凭、读书和做题,是三个概念。
比如很多人读书不少,但是不一定有高学历。或者说很多人具备某些专业的专业知识,但却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的学历。比如在过去很多律师,不一定是法学专业毕业的。很多程序员也未必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所以说,很多人学习到东西,或者说读书,但并非在学校里,也未必有对应的文凭。单就这一点就可以判断:混文凭和读书不是一个概念。
同样,读书和做题也不是一个概念。
比如很多村镇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是读书并不多——因为学习成绩优越,只需要会做题就OK,不一定涉及到读书多少。很多村镇学校学习成绩还算OK的学生,特点就是学习成绩高,但是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却没多少——理由是这些内容考试不考,教科书没有的不知道,就天经地义。但其实,读书学习怎能局限在教科书?
所以说,很多人对于这些概念都没搞清楚,就喜欢胡乱扣帽子“读书无用论”,以及纠结为啥自己上了大学还没出息,是不是读书无用?
其实,很多大学生们,你们想想,你们到底是混文凭了,还是真的读书了?
很多大学生学会个“偷换概念”这个词汇,就学会了给人扣帽子“偷换概念”,但却意识不到自己就是偷换概念的群体——比如把混文凭混淆成读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