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发生前,赵国到底该不该接受上党地区呢?

探微心理 2023-06-04 21:23:50

从秦、赵长平之战的最终结果来看,赵国当初接受韩国上党郡守冯亭所献上党郡及治下十七城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那么赵国选择接受上党真的错了吗?实际并没有错,如果秦国占有上党高地,巩固前进基地,掌握优势,今后便更有利于攻伐三晋,不断发动兼并战争,一点一点侵占三晋土地,直至灭亡韩、赵、魏三国。而赵国在上党郡归秦后,也会面临秦国更加强烈的军事挑战和威胁,秦赵决战终归还是无法避免,只不过时间会延后一些罢了。

站在赵国角度来看,无论是为了今后发展,还是谋求生存,接受上党都是应该的。只是赵国低估了秦国,并没有做好全力对抗秦国的准备,既然接受上党,事已至此,彻底撕破脸就该以举国之力来应对秦国的反攻。

所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何况秦国相比赵国只强不弱,赵国只有全力以赴来应对秦国的怒火反攻才能最大限度降低自身损耗,从而以最小的伤亡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而赵孝成王在轮番召见大臣听取意见,决定接受上党郡守冯亭献郡建议后,只是派遣叔父平原君赵胜率领数万兵力去接收上党十七城土地。

这对当时的已经实现崛起而实力强盛的秦国来说,区区数万兵力又如何能抵挡住秦军铁蹄的进攻,又如何能守住上党十七城偌大的利益呢!

结果也毫无意外,秦国只是派左庶长王龁率军继续攻韩,便轻易战胜韩国,并攻占了本该到手的上党十七城,长平之战前的上党争夺战就这样短暂而又迅速般告终。

接着赵孝成王派遣廉颇率军二十万驻扎长平以接应上党百姓,师出有名的秦国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大好机会,而且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得之不易的上党郡化为十七座空城,于是秦赵发生了长平决战。

结果没有做好全力以赴应对秦国反攻的赵国,最终不仅没有得到偌大的利益,还为此损失四十多万青壮军民,为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全方位对抗秦国。

长平之战发生前,赵国到底该不该接受上党十七城呢?

如果赵国只是一个二流诸侯小国,那么不应该去触秦国霉头,横插一杠派兵去接收上党。但赵国同样位居战国七雄之列,是当时中原北方的超级强国,军事实力与中原西方的强秦基本在伯仲之间,是有足够的实力去接收上党,转化为本国土地,增强实力,不过这并不是赵国应该接收上党的重点。

赵国接收上党主要应考虑当时的战略格局,以应对相邻强秦的军事兼并威胁。秦国从秦孝公、秦惠文王时期就逐渐暴露出一统天下的野心,秦武王继位后更是攻取中原军事重镇韩国宜阳城,打通三川,驱车直入东周王室,试举象征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九鼎,问鼎中原之志显露无疑。

秦昭襄王在位后又不断开启兼并战争,在长平之战发生前,战国时期著名的伊阙之战,鄢郢之战、五国伐齐之战,华阳之战、阏与之战等等战役都已发生,从种种军事兼并举动足以看出秦国吞并关东六国,一统天下蠢蠢欲动的野心、雄心。赵国如果不想被秦国所灭,就需要早做准备,接受上党就能阻碍、减缓秦国兵锋继续东进中原,蚕食三晋和其余关东诸侯。

因为上党地势险要,俯瞰中州,东连太行,北肘晋阳,因地极高,可和天为党,故名上党,号称是“天下之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地域广大,先秦时期的上党包含现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的晋城、长治、晋中,以及河北省南部与河南省西北部的部分土地。

在秦赵争夺上党的二十年前,秦昭襄王就曾派遣白起率军深入上党,攻取了赵国所属上党的光狼城,只是碍于南线攻楚战事不得已才暂缓攻取上党,可见秦国早就对上党存有觊觎之心。因为上党是太行山脉东面和华北平原的南面门户,秦国占领上党便打开了东进和北上通道,东可攻赵都邯郸,北可取晋阳。

而且当时韩、魏两国已经衰落,赵国可谓是秦国东进中原,一统天下的最大阻碍,一旦势均力敌的赵国再被打残,秦国基本就兼并了天下的一半。赵国无论是为了自身存亡发展,还是阻挡秦国东进兵锋,都应该接收上党,再以上党险要地形来抵挡强秦继续东进兼并扩张。

赵国接受上党,但却轻视秦国,结果长平惨败

赵国最终也做出了正确选择,尽管上党郡守冯亭向赵孝成王献郡是为了将赵国拖下水,共同和韩国一起来抵抗秦国,从而保全韩国。但赵国君臣又怎么看不出其中的利害关系呢!即便赵孝成王糊涂,下面还有一众大臣,赵孝成王的另一位叔父平阳君赵豹一眼就看出了冯亭献郡转祸赵国的谋划,并提醒了赵王。

但赵国征发数十万兵力很长时间都没有取得任何成效,哪怕是攻下一座城邑,而上党十七城的偌大利益足以让赵国和秦国彻底撕破脸。而且极善战略谋划,且多次言中要害的上卿虞信(虞卿)都没有站出来反对赵孝成王接收上党,大臣之中也只平阳君赵豹反对。

赵豹反对接受上党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认为上党乃秦国辛苦所得,赵国截胡不是道义所为,毕竟当时古人的思想和现今我们是所区别的,也很讲究礼义;二是秦国确实强大,军功爵制已经实行了数代,战争意味着军功,攻取他国的土地就是秦军士兵的赏赐和食邑,赵国接受上党,秦国必然会用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来攻打赵国。

不过这么简单的道理,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宗室大臣赵禹、上卿虞信这些赵国大臣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即便看不出来,在平原君赵豹说明之后,难道还理解不了吗!

但赵孝成王依然选择接收上党,主要有三点原因,一自然是上党十七城的利益实在太大,赵国若是能得到,实力必然会增强,之后再应对秦国也会更有优势。二是赵国有足够的实力和自信,实力源于赵国同样有强大且数量众多的军队,自信来源于几年前的阏与之战,秦国大败,损失惨重,次年又进攻赵国阏与,结果再次失败。

阏与之战的失败也让秦国东进兵锋遭到了自变法图强以来的首次重大挫折,之后多年都不敢再对赵国有所图谋。三是上党的战略重要性,一旦秦国得到上党,对赵都邯郸和赵国故都晋阳都会构成严重威胁,只有赵国得到上党才能更有利于抵抗秦国的兼并兵锋。

但赵国决定接收上党后却并没有重视秦国的怒火反攻,赵孝成王只是让叔父平原君赵胜率领五万赵军去接收上党十七城。试想这点兵力如何能抵挡秦军兵锋,何况赵国选择接收上党那一刻起,秦赵两国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到了很难挽回的地步。

“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史记》

而秦昭襄王得知赵国派兵接收上党后,便立即派左庶长王龁攻打韩国缑氏、纶地,先震慑住韩桓惠王,接着再攻打上党,仅一战,秦军便从赵国手中夺回了上党。赵孝成王这才赶紧让驻扎在长平的廉颇率领二十万赵军接应上党百姓,以及阻挡秦军反攻,但已经为时已晚。

赵国本就师出无名,结果又遭遇上党战败,原本不高的士气更加低落,结果之后的长平之战初期就接连战败失利,以至于最终长平决战惨败,四十多万赵国军民永远埋骨长平,再也回不去故国家乡。而秦国则师出有名,且秦军强大战力早已闻名于诸侯列国,区区几万赵军又如何能挡住秦国的怒火兵锋呢!

上党争夺战大胜后,秦军士气更加高昂,加上占据有利地形和掌握前进基地,又有充足的粮草军械供应。而赵国军事实力虽然不弱于秦国,但综合实力却稍逊一筹,并没有足够的粮草支撑长达数年的对峙战争,以至于后来向齐国借粮,以及没有联合诸侯,最终秦国长平获胜也属正常。

既然赵国决定接收上党,那就应该全力以赴,而不是只用五万人去接收上党。伊阙、华阳之战历历在目,三晋两战四十多万兵力都没从秦国手中讨到任何便宜,而秦国却以少胜多,秦将白起在伊阙尽斩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又在华阳大败魏赵联军,斩魏军十三万,并将两万赵军溺亡于黄河,难道阏与之战大胜秦军后就让赵国如此自信了吗!

如果赵国接收上党时,直接让廉颇率领的二十万赵军和平原君赵胜率领的五万赵军一同驻守上党,即便秦国师出有名,秦军战力强大,在短时间内也根本不可能迅速攻占上党。那么长途跋涉的秦军在首战不利后必然会影响士气,而赵军获胜自然士气高昂,再以有利地形御敌,长平惨败或许就不会发生。

结语:

赵国接收上党的选择并没有错,不仅能抵挡阻碍秦国东进兵锋,还能壮大自身实力,只要能抵挡住秦国反攻便能得到大利益。而秦国占有上党要地,便能东进深入赵都邯郸,北攻赵国晋阳故都,对赵国产生更加严重的威胁。只是赵国做了正确选择,却没有重视秦国,没有全力以赴去应对秦军的强烈反攻,以至于导致长平惨败,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无力单独抗衡秦国。

0 阅读:62
探微心理

探微心理

关注科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