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月薪1500元,是鲁迅的2倍,为何晚年没钱?死后仅留下153美元

晓悦讲故事 2024-12-17 10:58:23

1917年,26岁胡适博士还没毕业,就被邀请去北大教书,月薪280元。这工资被称为“教授最高级之薪俸”,可供当时北京5口之家的普通人开销3年。

那么,当时鲁迅的工资待遇如何?

(先声明:这里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单纯地讨论工资,杠精请走开!)

从1912年到1919年,鲁迅的年薪大概3000元左右,平均月薪250元,但是经常被欠薪。

1920年开始,鲁迅在北大和女师大兼职授课,讲课费88元。后来,鲁迅的名气渐长,开始有稿费收入。

1923年,鲁迅的稿费收入69元。1924年,他的稿费有700多元、讲课费800多元,但到手的工资只有1095元。

3年后,鲁迅辞职,开始做自由写作者,稿费、版税、编辑费,以及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每月300元的报酬。这一年,鲁迅的工资大幅上升,年收入有3700元。

据史料记载,从1927年10月-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生活的这9年时间,总收入为国币78000元左右,平均月薪是650元(折算成人民币是2万左右),相当于现在的月薪4万,这真是高级白领了。

胡适和鲁迅一样,除了工资外,也有其他收入来源。

当时在报刊上发文,鲁迅的是千字2元,而他的稿费是千字6元,出书的版税是15%,这应该是民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版税标准。

1928年,胡适收到亚东图书馆的一张账单,详细罗列了胡适几种书籍的版税和稿酬。版税有2万3千多银元,稿酬6千3百多银元,合计收入近3万银元,这还只是他版税收入的一部分。

换言之,胡适一年的外快收入,抵得上鲁迅近4年的收入。当然,胡适的工资也比鲁迅的高很多。

根据前文所知,胡适的起点工资是280元,鲁迅的则是250元。两人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是胡适高于鲁迅。

在《胡适:中产以上》一文里也记载了两人的收入,大意是:

20世纪30年代,胡适和鲁迅都处在收入的黄金期。

当时,鲁迅的平均月薪是六七百左右(折算成人民币是2万左右),胡适的平均月薪是1500元左右(折算成人民币是5万左右)。

既然胡适的吸金能力这么强,为什么他的晚年比鲁迅的晚年要惨很多?

先说鲁迅是怎么对待金钱的。

鲁迅前期的收入不高,还经常被欠薪,所以过得不太轻松。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他经常借钱,甚至还和同事们参加讨薪大会。

或许是尝试过贫穷的滋味,所以他非常喜欢存钱,也善于理财。

1928年,他对一位朋友说:“处在这个时代,人与人的相挤这么凶,每个月的收入应该储蓄一半,以备不虞。”

几天后,鲁迅又说:“说什么都是假的,积蓄点钱要紧!”

关于钱的重要性,他还说了几句名句:

①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②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当然,鲁迅也会资助朋友、学生和年轻人,但是每笔收入和支出,他都会记录下来,必要时还会对簿公堂要债。

鲁迅靠自己的能力,也过上了好日子。

人生最后10年,他实现了财务自由,开始适当地享受生活。比如,租独栋的三层楼、看电影、下馆子、给儿子买最新的玩具......

胡适和鲁迅恰恰相反,花钱“大手大脚”,完全没有省钱的意识。

他出手阔绰,请北大朋友吃饭,一顿饭就花费60元,相当于今天的3000元左右。

他租住的钟鼓寺14号四合院有17间房屋,雇五六个佣人。为什么租这么大房子?因为朋友把他的家当成文化、学术交流中心,甚至当作长期旅馆。

林语堂曾说:“在北平,胡适家里每个星期六都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

徐志摩、徐悲鸿、胡成之等亲朋好友,在胡适家长住,且毫不客气。

除了花钱招待朋友外,胡适还会资助经济有困难的人。

汪静之曾多次向胡适借钱,仅1922年这一年,就向胡适借了140元,相当于今天的6000元左右。

林语堂在哈佛留学时获得了“北大奖学金”2000元,这其实是胡适自掏腰包。

他资助的汪静之、林语堂、罗尔纲、李敖等人,后来都成为大才。“我的朋友胡适之”是当时的流行语。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对这些人有求必应?

他说,这是获利最多的一种投资。

用一点点钱,把一位有前途的年轻人送到国外留学。一旦他们学业有成,那贡献将无法计算,这是最划算的投资。

显然,胡适把资助他人当成了投资。这正如他所言:“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但有钱的日子不会一直存在,尤其是在战乱的年代。抗战爆发后,胡适的生活逐渐走向拮据。

1938年,胡适出任驻美国大使,月薪是540美元,在消费水平很高的美国,这工资算不上高收入。而且,他刚到美国,就大病一场,花费了将近4000美元,一下子让手头紧了很多。

1949年,在大局定之前,58岁胡适决定带着妻子江冬秀去美国生活。

在美国,为了生计,他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图书管理员,年薪5000美元左右,经常以“芽菜豆腐”待客。然而,这份工作干了2年,他就被薪水更低的助手代替。

失业后,胡适只能到美国大学做做演讲,到哥伦比亚大学看看中文报纸,收集一些内陆批判自己的文章。

在《胡适杂忆》这本书里,描写过胡适在美国的处境:

“经济情况和他的健康情况一样,显然已渐如绝境。人怕老来穷,他有限的储蓄和少许的养老金,断难填补他那流亡公寓生活的无底深渊。”

在美国流亡8年后,胡适向蒋先生提出想回台北的想法,蒋表示欢迎。

1957年11月,胡适被任命为“中研院“院长,月薪2000左右,但还是很缺钱。他想给妻子租个小房子,都租不起。他每次住院,因没钱付医药费,总是提前出院。

1962年,71岁胡适突发心脏病去世。家人整理他的遗物发现,除了书籍和手稿外,余款只有153美元。

胡适晚年曾告诫身边人:“年轻时要注意多留点积蓄!”看来,他已经意识到了存钱的重要性。

虽然他花钱毫无节制,但他的钱都花在了“人才”身上,这钱花得很值!

他曾说:“金钱不是生活的主要支撑物,有了良好的品格、高深的学识,便是很富有的人了。”

这是胡适对金钱的看法,所以他心甘情愿地帮助他人,且不指望他们还钱,只希望他们个个成才。

当时的祖国,其实最缺的就是人才。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句:胡适的格局真大,眼光真长远!

但作为普通人,我觉得还是应该未雨绸缪,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就像鲁迅所说那样:“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我们可以像鲁迅那样,好好赚钱、好好理财和储蓄,先实现物质富裕,再来追求精神满足,这样也许会更好!

0 阅读:0
晓悦讲故事

晓悦讲故事

阅读好书,改变生活,丰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