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注定是气候事件频发的一年全球高温屡破纪录,极端天气层出不穷,甚至连科学家们都开始担忧“地球正在失控”。欧盟气候监测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的全球气温比过去3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0.72摄氏度,创下历史新高。而更令人震惊的是,2024年或将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突破1.5℃“气候临界点”的年份。这些气温的反常波动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真的会改变我们熟悉的世界吗?
气候科学界的争论再次被点燃。一方认为,全球变暖的脚步已经无法阻挡,极端天气将成为未来的“新常态”,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但另一方却认为,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使得眼下的高温、台风和寒潮等现象无法简单归因于全球变暖,而是多种自然周期叠加的结果。就像一个熬过头的火锅,食材的味道混杂在一起,很难说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最终的结果。
这种争议背后,是对气候变化的不同解读。最近频繁被提起的“拉尼娜现象”就是一个燃点。它是一种赤道太平洋海域表面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通常会导致我国冬季冷空气更活跃,被认为是冷冬的“幕后推手”。今年的拉尼娜却显得有些拖拖拉拉,迟迟未现身,甚至在多次预警后仍不见明显迹象。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拉尼娜到底来不来?今年的冬天究竟是冷还是暖?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搞清楚拉尼娜的“性格”。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定义,当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低0.5℃以上,并持续至少三个月,就可以判定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我国冬季冷空气异常活跃,寒潮频繁。但目前,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1月的海水温度仅为-0.2℃,尚未达到拉尼娜的“门槛”。
这并不意味着拉尼娜就不来了。气象专家们指出,赤道太平洋的海洋和大气系统正在发生复杂变化,信风(即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的风)变得异常活跃,这正是拉尼娜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日本气象厅、世界气象组织(WMO)和NOAA等多家权威机构相继发布预警,认为拉尼娜出现的概率分别为50%、55%和59%。从这个数据来拉尼娜现象的“重启”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但即便拉尼娜真的来了,它的强度也可能相对较弱。历史数据显示,1951年以来,我国共经历了15次拉尼娜事件,其中1986年之前的每一次都伴随着冷冬。但自全球变暖以来,拉尼娜与冷冬的联系似乎被打破了。近年来的气候变得更加复杂,拉尼娜出现的年份也可能出现暖冬。这就让人不禁好奇即将到来的冬天,会不会又是一次“反常”的季节?
随着时间推移,拉尼娜的“迟到”让不少人感到焦虑甚至失望。因为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拉尼娜往往意味着寒潮来袭、大雪纷飞、冷冬降临。现实却似乎给了他们一记“当头棒喝”。不仅拉尼娜的强度看起来不太“给力”,而且全球变暖的趋势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气候规律。
从历史数据来1986年以前,拉尼娜事件几乎总能带来冷冬。这让不少人形成了“拉尼娜=冷冬”的思维惯性。但自1986年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全球变暖的步伐加快。即便拉尼娜现象发生,我国出现暖冬的几率也在逐步增加。这一变化背后,是全球整体气温上升对区域气候的“稀释”效应。就算大气环流出现有利于降温的信号,地球的“底温”还是比几十年前高了不少。
决定我国冬季冷暖的不只有拉尼娜现象。东亚季风、欧亚大陆的积雪覆盖面积、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等因素也都在“搅局”。近年来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导致海冰大幅减少,改变了极地冷空气的南下路径。过去那种“一股冷空气从北方浩浩荡荡地扑下来”的场景,如今已变得越来越罕见。
更重要的是,全球变暖还在制造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即便冬季整体偏暖,局部地区的极端寒潮仍可能杀个“回马枪”。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感觉“小时候雪下得多,如今却一场雪都难等”。实际上,降雪的频率可能确实降低了,但每次降雪的强度却在增强。这种“极端化”的趋势,正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
就在拉尼娜的“迟到”让人们以为冬季气候会趋于平淡时,一些突发的气候现象却让局势再度反转。2024年11月的太平洋台风活动异常活跃,甚至罕见地出现了“四台风共舞”的景象。一些气候学家指出,这种现象可能与赤道太平洋的海洋-大气系统异常密切相关,而这些异常也可能是拉尼娜现象即将“苏醒”的前兆。
与此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也在释放危险信号。科学家们警告,北极夏季“无冰”的时代或将在未来几年内到来。而北极的变化不仅影响局部生态系统,还可能通过改变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北极变暖会削弱极地涡旋的稳定性,导致冷空气更容易南下,从而增加中纬度地区极端寒潮的发生概率。
这些变化让人们意识到,即便拉尼娜的强度较弱,气候的“极端化”趋势也不会改变。换句话说,无论冬季的平均气温是高是低,局部地区的极端降温事件仍可能频繁发生。而这种“冷热交替”的局面,正是当下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尽管气候学家们已经多次警告,但全球变暖的脚步并没有减缓。从2024年高温频发,到北极海冰加速融化,再到拉尼娜现象的反复无常,所有这些迹象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地球的气候系统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
更糟糕的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温度上,还涉及降水模式、风暴强度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的冬季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北方一些原本“靠天吃饭”的农业区却面临干旱加剧的风险。这种南北气候格局的变化,将对我国的农业生产、能源供应乃至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与此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仍然面临重重阻碍。尽管各国在气候大会上达成了诸多协议,但实际执行情况却差强人意。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缺乏诚意,导致全球碳排放总量仍在上升。这种“表面平静、实则暗藏危机”的局面,正是未来气候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
从拉尼娜现象的反复无常,到全球变暖的步步紧逼,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许冬天究竟是冷是暖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真正值得担忧的,是我们是否有能力应对一个日益极端化的气候世界。
既然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季波动,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继续等待自然规律“恢复正常”,还是主动采取行动适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