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壮丽的篇章,而黄开湘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革命英雄。
他以过人的军事才华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红军长征以及“飞夺泸定桥”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却在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不幸去世,年仅34岁。
令人惋惜的是,关于黄开湘的死因,曾一度称他是自尽。
最终,根据其搭档杨成武的回忆和相关史实,黄开湘的去世之谜才最终被揭晓。
初入革命队伍黄开湘于1901年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黄家村,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坚毅的品格和高超的武艺。
据传,黄开湘幼年时期便学习了箍桶工艺,而箍桶所用的斧头成了他早年锻炼武艺的工具。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黄开湘不仅仅是一位手艺人,他还在乡间行侠仗义,深受村民敬重。
1926年,时值国共第一次合作之际,方志敏回到家乡江西开展农民运动。
黄开湘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秘密协助方志敏开展农民协会工作。
他利用自己的箍桶工匠身份为掩护,穿梭于弋阳和附近村落,积极推动农民觉醒,并协助建立了秘密农会。
土地革命时期,他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纵横6万多农民的年关大暴动,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不久后,他在方志敏的推荐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方志敏
这一时期的黄开湘,已展现出他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而这些特质为他日后成为红军杰出指挥官奠定了基础。
1928年,黄开湘开始了在上饶县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的革命阶段。
他与其他革命者一起,积极参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带领当地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压迫。
凭借着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出色的领导能力,黄开湘逐渐成为革命斗争中的骨干力量。
这期间,他还调任赤色警卫团团长,领导地方武装参与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燎原,赣东北苏区吸收了大批革命青年,党组织决定成立红十军。
而黄开湘则被任命为参谋长兼第八十二团政委。
他不仅参与了赣东北苏区的一系列战役,还在红军攻克鄱阳、湖口、都昌等县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期间,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还积极参与地方革命政权的建设,成为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的执行委员。
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黄开湘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才能。
1933年1月,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黄开湘担任第32师师长,率部在中央苏区和赣东北苏区之间积极作战,成为赣东北红军的中坚力量。
又名“斧头将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团长黄开湘,走过了怎样的革命路程,1935年去世之后,为何死因成谜,被人说是自杀。
黄开湘身高一米八,还经常在作战时持一把锋利的斧头与敌人肉搏。
这种独特的作战方式和勇猛的战斗风格,使得周总理和朱元帅直呼他是“斧头将军”。
“斧头将军”这一绰号,不仅展现了他在战场上的机智与果敢,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红军将领,在革命生涯中积累的传奇色彩。
其中最为著名的事件之一发生在1930年景德镇的战斗中。
当时,黄开湘担任红军参谋长兼第八十二团政委,随部队攻打景德镇。
当红军独立团以国民党保安团的名义接近城门时,敌人察觉到异样,立即关闭了城门,但黄开湘却临危不惧。
看准时机,他果断将一把斧头插进两扇城门之间的缝隙,成功阻止城门的关闭,为红军进攻创造了机会。
随后,红军以手榴弹摧毁了守城敌人,迅速攻入景德镇。
通过这场战斗,黄开湘不仅展现了他在战场上的果断和勇猛,还赢得了“斧头将军”这一称号。
在此后的岁月中,黄开湘始终保持着这种勇敢精神。
无论在赣东北还是中央苏区,乃至于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上,他都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行动,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3年,赣东北苏区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红十军奉命改编为红十一军,前往中央苏区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斗争。
这一变动引发了赣东北根据地军民的强烈反应,许多红军指战员不愿离开家乡,方志敏作为领导人只能深入部队进行思想动员。
当时的黄开湘是红军的核心指挥官,于是积极响应方志敏的号召,告别了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率部南渡信江,最终抵达中央苏区。
这次转战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精神和信念的考验。
黄开湘的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党的命令的坚定执行。
他深知革命道路充满艰险,但依然选择坚持信仰,带领部队前行。
在抵达中央苏区后,黄开湘随红十一军参加了多场重要战役。
特别是在“黄陂大捷”和“草台岗大捷”中,他率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展现了卓越的战斗指挥才能。
在这些战斗中,黄开湘始终保持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
他不仅作为指挥官指挥战斗,更在关键时刻亲自上阵,带领士兵冲锋陷阵。
这种深入一线、与士兵共同奋斗的精神,不仅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也使他成为红军部队中不可或缺的领导力量。
飞夺泸定桥1935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团长黄开湘,英年早逝,死因成谜,或是自杀,多年以后,其老搭档杨成武:并非自尽。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历经湘江战役等一系列惨烈战斗,红军损失惨重,队伍被迫缩编。
黄开湘此时担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团长,开始了与政委杨成武的紧密合作。
两人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多次率领部队执行重要任务。
尤其是在泸定桥战役中,黄开湘的决断与勇敢,使得这一战役成为长征中的辉煌一笔。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抵达大渡河地区,此时的局势异常危急。
蒋介石命令沿岸的国民党军队严密封锁红军北上的通道,而泸定桥成为红军唯一的生命线。
毛主席深知,泸定桥的失守将意味着红军将陷入绝境,因此,他命令红四团作为突击队,黄开湘临危受命,率部夺桥。
在急行军,一天一夜走完两百四十公里的山路后,他们来到了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大渡河上,河水湍急,桥面狭窄,仅剩下几根摇摇欲坠的铁索。
黄开湘在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红四团以最快的速度,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向泸定桥进发。
面对险峻的地形和敌人的重兵防守,黄开湘毫不畏惧,亲自指挥突击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冲上桥面。
在战斗中,他的指挥果敢而得当,突击队员们在铁索桥上攀爬前行,敌人不断从对岸发射火力进行阻击。
然而,黄开湘依旧沉着冷静,指挥部队有条不紊地展开攻势,最终成功夺取桥头阵地。
没过一个月,黄开湘又奉命率领红四团作为前卫部队,带领红军攀越了四川西部的夹金山。
夹金山山高路险、空气稀薄,长征以来红军面临的种种自然障碍之一,也是一道极具挑战的天险。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四团不仅要克服地势的险峻,还要应对高原反应等生理挑战。
然而,黄开湘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带领部队艰难跋涉,最终成功翻越夹金山。
在经过夹金山之后,红四团来到了懋功地区,这里是红四方面军活动的地区。
黄开湘率领部队在这里与红四方面军的一部队伍胜利会师。
但是,长征过程中极端恶劣的环境和长时间的艰苦作战,使得许多红军指战员的身体状况严重恶化。
黄开湘也不例外,他在长途跋涉中感染了风寒,身体逐渐虚弱。
根据史料记载,黄开湘在陕北会师后不久便因病倒下。
尽管战友们尽力为他治疗,但当时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黄开湘的病情迅速恶化,最终于1935年11月不幸病逝,享年仅34岁。
而同时与他得病的杨成武,或许是因为年纪更小,身子骨更壮,便挺过了这次风寒。
当他听卫生队的李广智同志告诉他黄开湘去世时,他顿时晴天霹雳,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这一事实。
拖着刚刚病愈的躯体,杨成武骑马赶到了医院,但护理人员却告诉他,黄开湘的遗体已经被埋葬了。
他又马不停蹄赶到黄开湘的墓前,无声流泪,止不住地悲伤。
更令他无法接受的是,一位同志告诉他,黄开湘团长是因为高烧烧糊涂了,于是才举枪自尽的。
他当即反驳了对方,认为枪不可能放在黄开湘的身边。
后来,杨成武始终不能释怀黄开湘的意外离世,在漫长的岁月中苦苦追寻当时的真相。
直到新中国成立很久以后,他才证实了事情的原委,并在回忆录中对此进行了明确的澄清。
黄开湘的去世最有可能是昏迷中的黄开湘摸到了手枪,不慎走火,导致事故发生,并非自杀。
试想一下,一个已经重度昏迷的人,怎么可能给枪装上子弹,再隔着枕头自杀呢?
这一澄清不仅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为黄开湘正名,展现了这位革命英雄的真正悲壮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