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的屏幕进化和电子媒介的物竞天择

科技行者 2019-07-18 16:36:15

作者 | 高飞 编辑 | 周雅

来源 | 赛博故事(cybergushi)

按照中国农历,十二生肖就是一轮。今年是己亥猪年,上一轮的丁亥猪年,智能手机面世了。

新装备一经亮相,两个元素让人眼前一亮:一个是触控界面,改变了人们操作手机的习惯,由指尖的敲键盘变成指肚的滑屏幕,立刻如丝般顺滑;另外一个是应用商店,改变了人们使用软件的习惯,原来的网站下载,变成了商店购买,PC软件几年光景就将大位禅让于手机APP。

还有一个改变更加直观,就是屏幕尺寸的放大。在iPhone流行之前,手机屏幕的平均尺码是2.3英寸,iPhone将参数提升到了3.5英寸,足足大了50%还多。

但似乎是云深不知处,身在此山中,这个改变却被人忽视了,漠视的人群里甚至包括智能手机的开山鼻祖乔布斯自己。有他的断言为证, “没有人会想买一个更大屏幕的智能手机”。这句话,和IBM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那句,“全世界只需要5台电脑就足够了”,共同被载入“名人不一定都说警句,还可能说惊句”的史册中。

>>> 第一次进化:媒介变革,信息刷新

屏幕之变为何如此之重,因为它的每一次进化,还关乎媒介的变迁。消费电子产品常迭代,经典学术思想不过时。

现代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五十年前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做出预言,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不是媒介上承载的内容,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本身。当媒介改变了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会随之而变。这句话不太直观,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从报纸到电视再到手机,其实就走了这样一个过程。

比如报纸是需要二次理解的文字媒介,电视是直观的影像媒介,这两种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同。影像的电视相比文字的报纸而言,更有娱乐性和传播力。麦克·卢汉的意思是,报纸和电视这样的媒介载体,才是传播的主角,什么样的媒介,如同什么样的酒瓶,决定了其中装什么酒(内容)。

屏幕尺寸的改变,就是手机这个电子媒介的容器,它改变了手机介的属性。当手机屏幕在2.3寸,甚至1.5寸之下时,手机更像一个声音媒介,人们使用手机主要是接受和发送“声音”信息,用说人话来解释,就是打电话。

短信、邮件功能的存在固然为手机增加了一点点些许文字媒介的属性,但是却没有改变声音媒介的实质。手机不像村里的广播站,能够一对多广播,手机这种声音媒介是一对一的。这就注定了当时的功能手机,只是一个通讯工具,无法形成网络效应,这种媒介的传播力也是有限的。

但是当智能手机将屏幕尺寸提升到3.5寸之后,手机这种媒介的属性发生了根本变化,它由一个声音媒介,成了一个更趋近于电视的,更加直观的影像媒介。

智能手机这个影像媒介,毫无疑问又超越了电视。作为移动通信终端,它既可以接收,又可以发送信息,是电视只有下行信息的单通道媒介远不能及的。能够实现一对多传播的智能手机,通过微博、微信这些新APP,宣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 第二次进化:是屏大显脸小,或领先者迟钝

不过正如开篇所说,即使是智能手机的开创者,也没能认识到屏幕尺寸会成为媒介变革的驱动力。因此手机屏幕的第二次进化,故事不再由苹果书写,亚洲公司引领了风潮,华为公司就是其中重要一员。当然,事后有很多人说,其实大屏幕手机显脸小,才是亚洲掀起大屏幕手机浪潮的关键,才没人想到是啥媒介传播论,窃以为是。

不过无论如何,大屏幕手机浪潮开始了。2013年的3月,当时的智能手机新军华为发布了第一代Mate系列手机,屏幕尺寸达到了惊人的6.1英寸,不仅超过了半年后发布的iPhone 5S(4英寸)屏幕尺寸的50%,甚至也超过了同样是半年后发布的三星Note3(5.7寸)。

手机屏幕尺寸的变化,不止在视觉上带来惊人的效果,还带来了一系列周边因素,更大的屏幕,让机身有更大的尺寸,就让更大的电池空间和更佳的续航能力成为可能,这些硬件因素创造了和苹果手机完全不同的差异化消费者体验。消费者不再对iPhone迷信,其实就是从能显脸小的大屏幕智能手机开始的。

终于,乔布斯过时之后,苹果公司不再坚守创始人的祖训,2014年的9月,苹果的大屏幕手机iPhone 6 Plus(5.5英寸)也对外发布了。时间上看,苹果落后了竞争对手超过18个月,这在瞬息万变,由摩尔定律主宰的高科技行业,似乎有一个世纪那么慢和长。

我们对大屏幕尺寸的推崇,不仅有麦克·卢汉的理论依据,也有市场数据的实际支撑。直播类、短视频类应用,就是随着手机屏幕的变化而风生水起的。不妨在这里整理一下关于移动影音的重要时间节点,2013年可以看作一个分水岭。重要的APP都是在2013年之后才出现。2013年10月,快手转型为短视频社交平台;2015年3月,一直播(前身)和映客接连面世;再次一年,抖音也出现了。大屏幕手机出现之后,“娱乐至死“的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正所谓老大和老二吵架,老三饿死了,商业领域往往充斥着这样的误伤事件。有网友总结出一系列事件:王老吉PK加多宝,和其正消失了。360PK金山,卡巴斯基消失了。可口可乐PK百事可乐,非常可乐消失了。

在苹果PK亚洲公司PK大屏幕智能手机时,也误伤了一个对象,它就是平板电脑。当手机的屏幕不断扩张,本来拥有更大尺寸的平板电脑成了首当其冲的对象。根据IDC去年公布的数据,全球平板电脑市场连续16个季度下跌,16个季度前,算起来正好是大屏幕手机崛起的时间。6英寸的智能手机,过去四年来侵蚀了8-10英寸的平板电脑的市场空间。

因此回过头来看,屏幕尺寸的二次进化,其实已经埋下后来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变化的种子——原来市场老大可能真的忽视消费者的需求,让第二阵营者可以后来居上。

>>> 第三次进化:两栖适配,折叠生态

智能手机的屏幕扩军仍未结束,但是路径和传统迥异,摆在设计师面前的是物理极限。

一方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屏幕尺寸的增加,将有可能创造新的媒介形态,和唤起消费者的市场热情;另外一方面,我们又屏幕的尺寸增加又是有瓶颈的,受制于手持需要的绝对上限,6英寸之上的终端,已经无法适用于移动场景。消费者在耳旁拿个红砖或许还能理解,非让他们再举起一块大两号的青瓦就过于为难了,尽管这东西更显脸小。

思量之下,智能手机厂商将目光共同投向了折叠屏。

折叠屏,顾名思义,是通过使用柔性材料,实现屏幕弯曲折叠的技术,一方面满足了扩大屏幕尺寸,一方面由于折叠屏具备伸缩性,这就又解决了手持问题。我一直怀疑,中国古代诗人肯定觉得这个主意早就应该想出来了。需要的时候可以变大,不需要的时候,能折叠起来放在手里,这东西不就是扇子么?或许折叠屏手机的英文不应该叫Foldable Phone,而应该叫Fold Fan(折扇) Phone。折叠平手机营销时,折扇实在是再好不过的象征元素。

或许也是由于谷歌等公司,已经尝试过VR眼镜地能够其他扩充视野尺寸而未果,折叠屏正在成为剩下的唯一解有关,终端厂商对折叠屏幕信心很足,率先在业内发布了折叠手机的华为就是课代表。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展望,“两年内,华为旗舰阵营的手机中,一半会是可折叠屏形态”,可以说,两年内一半,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和相当快的成长速度。

但是和之前单纯扩张屏幕相比,折叠屏也带来了更多的适配复杂性,因为这涉及到了复杂的切换适配问题。

因为一折一叠之间,屏幕的尺寸发生了成倍的变化,再加上屏幕比例不同(折叠之前的正方形,和折叠之后的长方形),APP的适配难度几何级数上升。

如果APP的大小屏幕切换,如iPad/iPhone那样单纯缩放,消费者的体验一定很糟糕,方形大屏一定会有上下黑边;再如果不同APP的折叠显示方式,完全不同,或者没规律可循,消费者体验也一定很糟糕,一个APP一个单独的操作方式,一定会让消费者的手眼一起崩溃。

在手游领域,双形态游戏角色总是更难玩,在技术领域,双形态设备总是最难驾驭,这样的历史,在为了支持平板/笔记本双切换的Windows8上,已经演习过一次。如同两栖动物在水上和陆地,是完全不同的生存法则。

因此,虽然屏幕的折叠只需很小的力气,但是要实现完整流畅的应用体验,却需要整个软硬件生态的协作,一来需要业界共同想一想,什么设计体验最合理,二来大家如果能统一设计理念,每个APP的消费者使用成本都会降低。

作为折叠屏幕手机的先行者,华为看到了这个痛点。于是,智能手机的设计者,成了折叠屏生态的组织者。

7月中,华为把阿里巴巴、百度、携程、金山WPS等等在内的数十家互联网应用开发者请到家中,讨论折叠屏UX(用户体验),具体话题涉及折叠屏特点及设计挑战、折叠屏基础体验及设计要求、界面布局设计和界面信息架构设计,以求优化折叠屏手机的APP体验,寻求折叠屏APP设计的共识。

当然,APP开发者们也认同生态共建的思路。一位与会者在朋友圈这样总结参会感受:“今天来华为北研所参加折叠屏UX设计规范研讨会,基本互联网大公司的设计师都来了……华为做事还是很认真的,探讨折叠屏幕做全新的设计和交互……适配未来估计会成为折叠屏的核心竞争力”。

如若麦克·卢汉理论所断,折叠屏幕的变化,或许又将创造一次媒介革命。此情此景,智能手机从业者似乎无法躺在既有路径里安睡了,更何况多数人并没有苹果的18个月可以任意挥霍。

电子邮件让Blackberry黑莓手机大放异彩,iOS/安卓手机又促成了微信对QQ的社交平台替代。每一次媒介换代,也是新一轮APP,甚至手机媒介本身的催生、迭代抑或洗牌过程。

疾风知劲草,折叠屏的到来,让电子媒介又迎来一轮物竞天择。大概是搞不好“Fold Fan”,就很难“Find Fans”吧。

0 阅读:22

科技行者

简介:科技行者,一个只谈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