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名平壤高中生跟随父亲加入还乡团,战后成为韩军上校
战火蔓延 命运转折
1950年的朝鲜半岛,战火纷飞。16岁的李范英,一个平壤高中生,命运在这一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为躲避人民军的强制征兵,他没有去学校报到。然而,命运弄人,他最终还是穿上了军装,只不过是另一方的制服。在父亲的带领下,少年李范英加入了当地治安队。随后的战事变化,让这对父子被迫离开故土,从此与留在北方的亲人天各一方。这一段不得已的选择,却成就了他后来的军旅生涯。从一个被抓壮丁的高中生,到功勋卓著的韩军上校,李范英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然而,即便功成名就,他始终无法实现与阔别重逢的心愿,这成为他永远的遗憾。
在朝鲜平安南道中和郡东谷里,1934年2月迎来了李范英的诞生。这个出生在李承禄和尹福潭家中的长子,有着六个弟弟妹妹。
平壤的生活本该平静祥和,李范英也和其他少年一样在学校读书成长。战争的阴云却在1950年夏天骤然笼罩了这片土地,也打破了这个高中生平静的生活轨迹。
那年夏天,正在享受暑假时光的李范英突然收到学校的一纸通知。通知要求全体高三学生必须到校报到,这让他和家人都感到不安。
邻居的一番话让事情豁然开朗,原来人民军正在用各种方式征兵。那些去学校报到的同学都被集体征召入伍,李范英因为没去学校而幸免于难。
1950年10月的一天,内政部官员突然闯入李范英家中。他们以李范英的日记中有"令人不安的内容"为由将他逮捕,关押了三天。
在押送途中,混乱的局势给了李范英逃脱的机会。他从人民军动员部的押送队伍中脱身,成功回到了家中。
10月18日,平壤落入美韩军之手。新的统治者很快在当地组建了治安队,性质类似于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还乡团。
李承禄因为有坐牢的经历,被韩军"请"去担任乡长和治安队队长。在父亲的带领下,李范英也加入了治安队,成为一名普通队员。
战争形势瞬息万变,中朝联军的第二次战役打响。美韩军被迫从平壤紧急撤退,治安队成员也面临着被清算的危险。
在这个危急时刻,李承禄带着儿子李范英随美韩军南撤。撤离如此仓促,以至于李范英的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都来不及同行,这一别竟成永诀。
(文章结束)
南逃路上 兵戈相见
逃难的队伍走到黄海道松林市时被当地治安队拦住了去路。治安队告诉难民们,联合国军并没有撤退的迹象,劝他们不要盲目奔逃。
被迫停留的李范英暂时与父亲分开,投靠了住在当地的表哥李德英。这一分开竟是两年后才重逢。
第二天,整个松林市突然沸腾起来。美韩军正式下达撤退命令的消息传来,所有人都开始紧急撤离。
李范英只能跟着表哥一家继续向南逃亡。到达沙里院时,韩军第1师团的宪兵拦住了难民队伍,强制征召所有年轻人入伍。
就这样,李范英和表哥的儿子李德道被抓去当了壮丁。被征召的年轻人和学生被集中在一所学校里,经过韩军军官和中士的严格筛选。
那些个头矮小或体弱的人被命令离开队伍。随后,中士宣布每排最右边的人担任分队长,李范英因为站位成为了第1师团15联队17中队2小队1分队的队长。
征召来的壮丁们被带到恩波小镇。每个人都领到了一套军装和一件冬季棉袄,这些装备成为他们新身份的标志。
当晚,中队的金上士在街道上集合全体官兵点名。点名结束后,他带领大家唱起军歌,以此作为简单的入伍教育。
第二天,小队长张中士组织三名分队长对壮丁们进行军事训练。这些年轻人在学校里接受过人民军的军训,训练进展出乎意料地顺利。
训练还没进行多久,撤退命令又一次传来。他们连夜登上卡车,穿过三八线撤退到京畿道坡州市。
到达坡州后,部队进行重组。第17中队被编入第1师团15联队补充大队2中队,李范英也从分队长降为普通步枪兵。
直到这时,这群被征召的壮丁才真正拿到武器装备。每人领到一支美制M1步枪,标志着他们正式成为一名战斗人员。
完成基本训练后,李范英所在的中队立即投入战斗。在一次夜战中,由于中队长外出侦查未归,一名缺乏经验的小队长临时代理指挥。
战场形势突变,有人大喊中队被包围了。所有人立即起身,沿着马路向南撤退,队形已经完全混乱。
就在这片混乱中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他们发现一个志愿军营正在与他们平行前进,但因为连续作战疲惫,志愿军战士们边走边打瞌睡,竟把这支韩军当成了自己人。
这个意外让李范英和战友们得以顺利脱险。部队随后转移到汉城永登浦地区,参加了汉江阻击战,最后按命令撤退至京畿道安城郡。
(文章结束)
军旅生涯 战功赫赫
1951年1月,李范英和战友们被调入新成立的韩军第11师团9联队。这个新单位很快参加了智异山扫荡作战,展现了新组建部队的战斗力。
3月,第11师团转移到东部战线,在江原道天津里的小村庄驻扎下来。在这里,李范英终于拿到了自己的军号"0720105",正式成为一名登记在册的韩军二等兵。
半月后,李范英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晋升,成为一等兵。部队继续向北推进,一路打到江原道高城郡。
第11师团成功占领了高城郡北部的重要高地。然而在随后的月飞山战斗中,他们遭遇了人民军一个大队的突袭。
这场战斗中,李范英所在的小队是唯一部署在山上的部队。面对敌军的优势兵力,他们不得不放弃这个可以监视高城市中心和南江沿岸的战略要地。
1952年2月,大队部开始招收基层官兵参加干部培训。李范英抓住这个机会,成功考入位于大邱的陆军军官学校。
经过长达24周的严格培训,李范英在1952年9月13日从军官学校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陆军少尉军衔,在162名毕业生中排名第10。
在前往第11师团司令部报到前,李范英获得了难得的一周假期。在大邱火车站,他意外遇到了中学同学李东善下士,在对方帮助下找到了失散近两年的父亲。
父子相见的喜悦让这个短暂的假期变得格外珍贵。临别时,父亲为李范英买了一双新靴子和一个军用皮包,这成了他们之间最后的馈赠。
回到第11师团后,李范英被任命为驻守在高城地区前线的中队小队长。部队随后转移到战线中部的金城地区。
7月13日,志愿军在金城发起大规模进攻。战斗中,部队的炮兵装备与补给物资全部损失,被迫撤退到后方的二线阵地。
1953年7月20日,前线的交战逐渐平息。李范英带领小队撤下阵地,面对部队补充的大量新兵,他不得不加紧组织训练。
七天后的7月27日,朝鲜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当晚十点,双方停止了所有敌对行动。
一个月后,李范英因在金城战役633高地、552高地战斗中的出色表现,荣获金星花郎军功奖章。这枚奖章见证了他从一个被抓壮丁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优秀军官的历程。
然而战争结束后的喜悦很快被悲痛冲散。李范英收到父亲在仁川因车祸去世的噩耗,这让他在韩国彻底成为孤身一人。
(文章结束)
离散家族 黄粱一梦
数年后,李范英遇到了他的妻子李凤月。婚后育有一子李泰一,这个新组建的家庭让他暂时摆脱了孤独。
1964年9月,韩军开展一次重要的军官选拔。李范英与61名中校以下军官一起进入陆军大学深造。
这批学员中不乏日后的韩国政坛要人,包括后来的总统全斗焕,国防部长李基白、李相勋等。李范英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朴正熙总统亲自为他颁发了刻有"总统奖"字样的金表。随后,他被调到韩国陆军学院任军事教官,后又调任陆军总部人事干事。
1968年,李范英报名参加了韩国远征军。他被任命为十字星部队第一支援大队副队长,开启了他在越南的军旅生涯。
到了1969年2月,他转任猛虎部队第26团2营营长,负责保卫美军在归仁省的大型弹药库。这个任务让他走上了一线指挥岗位。
在越南服役期间,李范英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在机降作战中发现了越共预设的杀伤地雷,一次是搭乘的美军直升机在越共根据地附近紧急迫降。
同年10月,他指挥的第26团2营在"建军纪念行动"中取得突出战果。他们击毙越共92人,俘虏11人,缴获大量武器和物资。
这场胜利为他赢得了韩军驻越部队总司令和南越总理的嘉奖,并获得了一枚忠武军功勋章。这段越南经历成为他军旅生涯的又一个高峰。
1970年3月,在越南服役15个月后,李范英回到韩国。此后,他历任陆军总部作战参谋、第1军团司令部新闻办公室计划部部长等职务。
然而在担任第2师17团团长期间,部队接连发生安全事故。两名士兵在渡河时遇难,一名新兵上吊自杀,这些事件让他提前结束了团长任期。
1977年4月,服役27年的李范英选择提前退役。五年后,他带着全家移民美国,在缝纫厂当清洁工和缝纫工,供养子女读书。
他的付出没有白费。儿子李泰一后来成为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数学教授,女儿在巴黎ESMOD时装学院毕业后回到汉城,成为时装设计师。
2004年,年迈的李范英重返板门店。他尝试申请离散家属见面,想见一见阔别多年的母亲和兄弟姐妹。
但由于他曾是韩军高级军官的身份,申请始终未获批准。这个遗憾伴随着他的余生,成为这个战争年代悲剧性人物故事的注脚。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