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评论家史蒂芬.陈(南华早报专栏作者,评论家就是经常胡扯的代名词),在南华早报撰文称:我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可以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新型表面材料,该材料可以在长距离高速飞行后依旧保持完好。
根据遥测数据分析,新材料可以确保弹体内部的关键部件保持低温状态,并且不会隔绝外部无线电信号。这使得弹体实现全飞行过程中的目标识别和通信成为可能…。
其实,不用这位香港评论家发表看法,普通军迷都知道,航空/航天器隔热可是一个技术难度极高的科技项目,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飞行器的安全。
因为不论是喷气式飞机还是导弹,在飞行时都与空气产生剧烈摩擦,使表面的蒙皮温度迅速提高,据测算飞机在2马赫飞行时机体温度不到半小时就会升高到130℃左右,而飞机机头则高达300℃,这样高的温度如果不采取措施,对雷达/电子零部件都会造成严重影响,比如说电子器材当中的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在高温状态下很容易失灵(锡焊开焊脱落),导致了电子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干脆宕机,也就不用打仗了,严重的会让飞机失控了,所以给飞机降温很重要,据说F-22A战斗机为了给APG-77雷达降温,飞机上面装了2吨的液氮。
SR-71战略侦察机在执行任务前进行加油时经常会漏油,原因就是管道、蒙皮之间是有较大风险,若是紧密相连和没有缝隙,“黑鸟”在3马赫飞行时高温会产生热膨胀,导致油管线、液压管线、蒙皮挤压受损,那就非常危险了!所以“臭鼬设计师”们不得已而为之。
米格-25也是因为铝材料不耐热而采用很多不锈钢制造,甚至用一个40升的纯度为98%和一个200升纯度为48%的酒精桶给航电设备和侦察相机降温。
但这些高速飞机上用的降温措施不能用在飞行速度更高的航天器上,比如说:宇宙飞船返回地面穿越大气层时表面呈红热状态,温度在1200℃左右,真的就像《地心引力》表现出来的那样,在这样的高温状态下要采取更好的隔热措施。
目前对航天器隔热方式大概有两种,其一就是采用特种橡胶,它与大气层摩擦时会剥落,带走返回舱金属内层的一部分热量,使航天员和返回舱不会被汽化。
目前我国和俄罗斯的飞船返回舱均采用这种隔热方式。
特种橡胶之外的是另一种是美国采用的隔热方式,也就是用特种金属陶瓷片贴敷于返回舱或者航天飞机的机体表面,但这种陶瓷的价格是极其昂贵的,并且贴敷于航天器表面的技术工艺要求非常高,发射和返回的每一次都要进行极其严格的检查(高倍探伤),坏掉的要及时更换…性价比反而不如特种橡胶隔热层。
但这两种航天器采用的隔热措施也不能用到高超音速武器,因为会有很大的“死重量”增加,会导致弹头更重降低了飞行速度和助推火箭能量消耗,进而射程也降低了。
如果说我军研制出高超音速武器的隔热层,它可能也是金属陶瓷或者是碳素纤维的(熔点是3652℃),它们可能会以涂料形式喷涂在弹头上并烘干,涂料形式的好处就是很轻、均匀和没有缝隙,工艺操作简单,如果过于复杂是不利于较大规模生产的。
当然,这都是军迷们的猜测,具体是啥不知道,这个高等级机密。
当今这个世界,你若是想不受欺负手里必须要有倚天剑和屠龙刀!
[点赞][点赞][点赞][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大杀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