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苦不苦,看表情就知道了

袁大岛 2024-01-19 23:10:11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第二层解释,就是对“嘴巴其实很诚实”这件事做出了极其隐晦的说明。

吃进去的东西什么反应,嘴会做出反馈,比如吃烫的东西,人们会龇牙咧嘴,进行“精神层面”的降温,实在受不了了,也有可能不会顾及形象直接吐了出来。

又比如不能吃辣的人吃了很辣的东西,那么嘴巴周围微微泛起的红晕恐怕不是含蓄的代名词,同样的,发出“斯哈斯哈”的响声也绝非是某种“立场作秀”的结果,

辣,辣的受不了就会如此,要么就此放弃,要么一边辣一边吃,

痛并快乐着的代价,嘴巴的感受只是第一关。

酸甜苦辣咸,据我所知,苦是最难以忍受,也是最难以隐藏的味道。

其实酸和辣也是很难以忍受的味道,尤其是吃不惯的人,反应是很强烈的,不过相对于苦来说,这两种刺激所表现出的信息,更像是一种抵触的感觉。

而苦不同,苦的表现是反感。

反感,就是连捧都不能捧,一闻味道,便想要逃之夭夭,在生活中,有时候喝哪种需要熬制的中药时,经常就会看到那种难掩反感之意的表情,他们举起杯子,闭气凝神,然后一饮而尽,恨不得让“杯中苦楚”赶紧冲入胃囊,然后用糖之类的东西压一压。

诚然,即便是那些习惯了这些味道的人们,也会意识到这种苦所带来的冲击感,这并不排除他们享受其中,但同样是一种“痛并快乐”的体会,苦的滋味往往更具备一定的认知功能。

味道之中的认知功能,是一种源于价值观念的自我理解。

比如喝药,或者喝一些苦味十足的凉茶,人们之所以能接受,很大程度是因为这种认知上的暗示是积极的,喝药是为了治病,凉茶是为了调节,有了这层心理暗示之后,

苦,就会以这种合情合理的姿态变为一种好处。

喝下去的苦,能够给自己的身体带来好处,亦或是通过这种苦的滋味,体现出一种对苦楚本身的征服感,所以苦固然不会改变苦的滋味,但是其味觉所带来了认知意义,

则让这些不反感苦,甚至喜欢苦味的人们得到了一种满足感。

但是这种满足感需要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有据可依的满足。

有些东西是苦的,但是苦,是为了警示人们这个东西不能吃,比如很多社会新闻报道一些不可食用的东西被人吃下去了,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很大,那么这个时候往往就会有旁白或者一些专业人士站出来告诉大家,

这个东西不能吃,所以当初设计的时候就添加了苦味素,人们稍微舔舐便会苦的立即退却,

所以这个时候的苦,可就不是某种满足感的来源了,

而是一种毫无掩饰,无可避讳的警告。

所以苦味是好是坏,并不源自于“是什么东西”,而是“代表了什么”,

能被人接受的苦,自然代表了极好的体验,咽下去是苦,但“先苦后甜”,人们自然会接受这种苦所存在的意义,

而让人排斥的苦,那便是一种明确的“苦是伤害”,这种苦,若是勉强吞咽下去,则有可能成为那些短视频里的笑柄,大家看着那些不自知的人挑战了他们无法承受的伤害,

没有人会去怜悯他们,也不会有人觉得他们有多么厉害,

因为当他们龇牙咧嘴的表情出现的时候,

人们只会笑着看看他们,

看看他们究竟要吃多少这样的苦才能想明白。

1 阅读:21
袁大岛

袁大岛

用最实际的话语讲最实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