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兜售”中国威胁论,民众不买账,美防部高官:想证明很难!

图图聊武器啊 2024-10-28 14:40:53

漫画:西方老调重弹“中国威胁论”

文|泡芙小方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和结尾

作为世界强国,美国这些年来一直极力维持自己在全世界的“霸权”,然而中国近年来各方面迅速发展,让美国感觉到了挑战。面对这种变化,美国通过各种场合宣传“中国威胁”,还试图拉拢盟友,以限制中国的发展。

然而美国高层似乎在对外政策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他们极力宣扬中国的“威胁”,却越来越难以获得公众的信任。

美国防部高官凯瑟琳·希克斯在近期的采访中甚至坦承:向民众“兜售”这一威胁论变得愈发艰难,想要证明不容易。

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 凯瑟琳·希克斯

信息来源:新华网,2024-10-24,《美国又炮制新名词抹黑中国了!》

美高官承认“兜售”中国威胁很难

要知道凯瑟琳在当初上任第一次面对公众发言时,其内容部就是渲染中国“威胁”,说中国近年来不断扩大自己的在军事上面的力量,造成了威胁。

然而从实际数据上看,中国军费虽然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但是差距却很大,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比如今年美国军费超过8000多亿美元,而中国仅有2300多亿美元。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

所以作为美国的高官能发表如此意见,看来是这种做法不太能够行得通了,遇到了“瓶颈”。

中国的崛起最初并未触动美国的核心利益,直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经济腾飞,逐渐进入世界前列时,美国才真正开始将中国视为威胁。

美国抹黑中国最近又添新剧本:“中国农用无人机可能是农用007?!”

对美国而言,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打破了资本主义独占全球的局面,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替代发展模式,使得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拉美等地的重要合作伙伴。

这种“替代性”让美国更加警惕,尤其是在多极化趋势不断显现的今天,美国的影响力逐渐被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所冲击。

中国高铁

美国的反应不仅体现在外交辞令上,还包括实际的对华遏制措施,例如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封锁。

以华为为例,原本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通信网络上占据优势,但是华为公司的发展,却让这种优势不再,美国选择解决的方式是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其视为威胁,实施了一系列禁令,限制其获取关键技术。

西方国家制裁华为

然而华为事件引发了更广泛的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意识到核心技术自主的重要性,加快了“去美化”进程。

很明显这和美国当初的想得到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明明是想遏制,反而促进了中国科研的发展,这样子的例子还有在光刻机领域。

ASML光刻机

在美国国内,政界和军方大力宣传“中国威胁论”,试图引导公众舆论支持其对华强硬政策。但在全球化深入的今天,美国普通民众对“中国威胁”的实际感受并不强烈,他们更关注就业这种和他们更贴近的日常生活问题。

美议员仍散播“中国威胁论”

这导致了美国政府在动员公众支持对华政策上的困难,即使有政客反复渲染“中国崩溃论”“中国经济见顶论”等说辞,民众对中国的直接威胁感依然有限。部分学者指出,这种宣传“威胁论”的方式不仅难以长久奏效,还可能让美国在外交上陷入被动。

美英法发联合声明 再谈“中国威胁论”

信息来源:CSIS,2024-10-15,《五角大楼与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的优先事项》

美国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盟友方面,美国的“威胁论”策略也面临多方阻力,比如和美国密切的欧洲国家以及欧盟,虽然一直追随美国的脚步,就比如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

虽然多数国家投出了赞同票,但是一些国家清楚的意识到制裁中国不会给欧盟带来好处,反而会造成自己本身市场的损失,中国不该是只是竞争对手,应该是好的发展伙伴。

欧盟会议

这种态度反映了全球越来越多国家对于美国“基于规则的秩序”概念的反感,尤其是当该规则明显偏向美国利益、缺乏公平性时,这种抵触情绪尤为突出。

与此同时,非洲和拉美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更亲密,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也更欢迎。在非洲,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大量急需的投资和援助,帮助当地改善了经济环境。

在肯尼亚内罗毕,肯尼亚电动巴士公司工作人员为电动巴士充电

反观美国对他们的援助,不是带着“帮助”的目的,而是有很多的利益考量,有很多的附条件,让这些他们难以接受。

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威胁论”在全球的说服力正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根据自身利益与中国合作,而非一味追随美国的立场。

在喀麦隆南部大区克里比市,克里比高速运营公司在恩杜马莱双语学校举办高速公路安全讲座

虽然美国政界普遍持强硬立场,但学界和商界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让他们更倾向于推动对话与合作。尤其是美国商界,许多跨国公司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贸易联系,过度的对抗性政策会损害其利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戈皮纳特(右)接受美国CNBC采访

一些专家指出与中国的合作可以带来更多机会,例如在气候变化、全球健康等领域中美可以携手应对共同的挑战。因此强硬的对华政策可能会让美国在一些全球性议题上失去重要伙伴,从而影响其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力。

洛杉矶港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2023-11-27,《【中国那些事儿】美国学者:不要被虚假的“中国威胁论”所欺骗》

乐此不疲继续渲染

然而在美国依然有很多人对此很拥护,觉得老办法依然很管用,对于自己的“假想对手”,打压和遏制就是最好的方式。

尽管有不少人指出中国并未寻求扩张主义,而是通过经济手段拓展影响力,但这种观点并未完全消除冷战遗留的敌对情绪。

拜登会议忘记关麦

部分美国政客甚至认为,“中国威胁论”不仅可以巩固国内政治基础,还能维持对盟友的影响力,这种“威胁叙事”成为了其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专家呼吁美国应跳出冷战思维,重新审视中美关系的本质。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等人指出,中美两国应通过“竞争共存”的方式解决分歧,而不是简单地将彼此视为敌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

然而即使意识到这种方式不管用了,但是美国依然“乐此不疲”,不断地增添新剧本,在24日的报道中,美国的一些官员升级了“抹黑”中国的名词。

通俗的来讲在他们看来中国如今的发展,是靠着西方国家得来的,如今中国却想改变这种系统,这种说法荒谬又可笑。

日防卫白皮书渲染“中国威胁论”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单极秩序的不可持续性,而中国的崛起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可能性。美国若继续沿用冷战思维,不仅无法遏制中国的发展,还可能使自身陷入孤立。

这种局面促使国际社会开始质疑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是否真的符合各国利益,进而推动全球治理向更为包容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

参考资料

新华网,2024-10-24,《美国又炮制新名词抹黑中国了!》

CSIS,2024-10-15,《五角大楼与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的优先事项》

中国日报网,2023-11-27,《【中国那些事儿】美国学者:不要被虚假的“中国威胁论”所欺骗》

0 阅读:0

图图聊武器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