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朗逸“复活”背后的真相:油电围剿战,谁在裸泳?
7万块的朗逸,真香?
真能让大众在新能源的围剿下绝地反击?
还是说,这仅仅是昙花一现,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2月车市,大众朗逸突然窜红,销量直接碾压一众新能源选手,成了燃油车里的老二。
这波操作,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指导价十几万的1.5T版本,现在裸车价跌破8万,落地10万出头;更狠的是1.5L入门款,直接干到7万区间。
这降价幅度,简直就是“腰斩”!
但你品你细品,这真的是大众的良心发现?
别急着叫好。
这背后,恐怕没那么简单。
要知道,销量增长的朗逸的质量投诉也开始冒头。
根据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数据,2023年朗逸的投诉量同比上升了25%。
发动机异响、变速箱顿挫、车身生锈…这一个个问题,就像隐藏的炸弹,随时可能爆雷。
说白了,低价是好,但质量要是跟不上,那不就是花钱买罪受吗?
这年头,油电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大众这边,朗逸降价,直接对标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
比亚迪也不是吃素的,秦PLUS DM-i荣耀版直接把价格干到8万以内,跟你玩真的!
你品,这价格战打得,那叫一个激烈!
问题来了,消费者该咋选?
朗逸虽然便宜,但毕竟是燃油车,油耗、排放都是问题。
秦PLUS DM-i虽然是插电混动,但充电桩是不是方便,电池衰减是不是坑,也得好好考虑。
这选择,简直比高考还难!
更惨的是经销商。
朗逸是卖得火了,但上汽大众的经销商们,日子却不好过。
库存积压、厂家捆绑销售,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上海的经销商李明就说了,朗逸降价,单车利润大幅下滑,只能靠售后勉强维持。
说白了,厂家是赚了,但经销商却在赔本赚吆喝。
长此以往,谁还愿意跟着你玩?
再说说政策。
为了刺激汽车消费,有些地方政府开始调整补贴政策,减少对新能源的补贴,增加对燃油车的补贴。
这政策一变,燃油车好像又有了点机会。
但这真的能改变大趋势吗?
恐怕没那么容易。
环保是大方向,新能源是大势所趋。
那么,到底是谁在为7万的朗逸买单?
是那些对价格敏感的“周末党”?
还是那些打算一辆车开十年的“钉子户”?
亦或是那些对新能源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心存疑虑的“焦虑派”?
山东有位老哥就说了,7万的合资车,开五年还能卖4万,电车?
二手贩子都不敢收!
你品,这话说得,是不是有点道理?
燃油车也不是一无是处。
在新能源车疯狂堆料智驾、超充的时候,燃油车也在默默提升品质和可靠性。
朗逸的“看不见”的优势,比如高强度车身钢材、严苛的防腐测试流程,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货。
但别忘了,上汽大众还有个ID.3呢。
2023年7月,ID.3大幅降价,直接冲击了朗逸的市场。
有些消费者直接转投ID.3,认为纯电车型在限行城市更有优势。
这内部竞争,也是相当激烈。
油电之争,本质上是用户需求的撕裂。
一线城市追捧800V超充,三四线城市加油站5分钟续命;年轻人热衷智能座舱,中年人只信机械素质。
厂家要是强行“二选一”,只会丢掉另一半江山。
车企啊,别光想着搞技术,也得想想老百姓的需求。
中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5000元,他们不需要自动驾驶,只需要一辆加油就能跑、修车不破产的代步工具。
能把朗逸卖到7万,确实能吸引不少眼球,但如果质量跟不上,服务不到位,那也只是昙花一现。
你瞧,朗逸的三年保值率约为55%,低于同级别日系车的水平,这可不是啥好兆头。
市场变幻莫测,谁在裸泳,还得等潮水退去才知道。
请记住,消费者要的不是油或电,而是谁能让他们少花钱、少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