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没有电、没有冰、没有保温箱,古人为了让一次吃不完的饭菜,有更久的保鲜期,可谓绞尽脑汁,一次次的尝试,创造出了许多巧妙而有效。
走进古人的生活,才知道即便什么都没,依旧可以实现很多不可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d9e0d85837182a6b8542f70338866de.jpg)
食物,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存在。
在食物极为匮乏的时期,如何让食物保存的更久,成为古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无法让新鲜的食材长久保存,那就让这些食物改变原来的样貌。
当他们发现盐可以吸收水分,提高渗透压,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后,便开始了利用盐来腌制食物的历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709fc2521375c4dbacb454c6bfb3891.jpg)
他们将食盐均匀地涂抹在食物表面,或是将食物浸泡在盐水中,通过盐的高渗透性,将食物中的水分脱出,创造一个不利于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以此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古人常将肉类、鱼类和蔬菜腌制起来,以备长途旅行或者季节性食材的保存。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有效,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食材的保存,
《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醢人掌四豆之实……酏食、糁食。”这里的“酏食”和“糁食”就是古代的一种腌制食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fcf89e52af8ca2f2b7e7f6a909a5f4e.png)
另外,风干也是当时百姓较为喜爱的一种储存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就曾用风干法制作干肉以贺老师。
通过将食物暴晒脱水,可以达到保存的目的。因为细菌和霉菌无法在干燥的环境中繁殖,所以干制是延长保质期的有效手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0c396898bed8f6b452f81c7a07344a2.jpg)
在战乱时期,干粮几乎成了军队的必需品,肉干、鱼干、虾干、菜干、水果干等都是常见的干制食品。这些干制品不腐烂、便于储存和运输,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大雅·崧高》中有“束刍赙尔马两驷,为尔车服,以送尔行”的诗句,这里的“束刍”就是指干草,用于喂马,也暗示了当时人们已有将食物风干以备长途旅行之需的习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7792b061680cf3740f316800a50d686.png)
烟熏技术涉及将食物暴露于烟雾之中,借助烟雾中的化学成分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此法不仅有助于食物的保存,还能为食物增添独特的风味。
《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烟熏腊肉的制作流程:“腊月取猪肉,薄切,炙之……挂于屋下,经夏不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ff7b9c1cda3cf4b4758700e14adb34f.png)
发酵技术则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食物中的糖分转化为酸或酒精,以此实现食物的防腐。经过发酵处理的食物不仅具有较长的保存期限,而且风味独特,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记·曲礼上》中载有“酒食者,所以合欢也”的论述,表明古代社会已掌握酿酒技术并形成了饮酒文化。发酵技术在古代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酒类,还包括酱、醋、酸菜等食品的制作。
通过烟熏与发酵技术的结合,古代人们即便在缺乏现代冷藏设施的条件下,也能享受到种类繁多的美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6bd1d14bbf500240e7e9be9d207eeef.jpg)
在缺乏现代制冷技术的古代,古人借助自然的冷藏方法来保存食物。例如,在寒冷的地区,人们会在冬季将食物埋入雪中或冰洞里,利用低温来延长食物的保鲜期。
在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地窖或和山洞的自然低温,来实现食物的保鲜。
更为精巧的是,早在周朝时期,贵族阶层就已经使用冰鉴了。冰鉴是一种用来盛放冰块的器具,它的外形有些类似一个大箱子,上方设有盖板,两侧有拉环,材质以青铜或木质为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bc50919c75b2e8d8053dda0221fd6f0.jpg)
冰鉴不能制冰,只具有保存冰块的功能。古人早已发现地下温度较低,冬天的时候,他们就收集天然形成的冰块储存在地窖,等到夏季再取出来放在冰鉴里供使用。
演变过来,与现在的冰箱有着很大的相似处,唯一不同的是,古代的“冰箱”不用电,全靠纯天然。
《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这里的“凌人”就是掌管冰块的官员,“斩冰”就是采集冰块的意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bbe7681c911778fc3ea5c35021e419f.jpg)
唐代时,还出现了一种叫做“硝石制冰”的技术。硝石是一种含有大量硝酸钾和硝酸钠的白色矿石,可用于制造火药和制冰。
制冰时,只需将硝石溶于水中,置于冰鉴中,通过燃烧炭灰产生的吸热作用,硝石溶液就会结冰。这种人工制冰技术使得冰的获取不再受限于天时地利,冰块可以全年供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f57eb3dc3fa4859eb0aac6c579d8989.jpg)
部分不适用于腌制的食物,古人多数会选择用密封法,放置在密封容器中,以隔绝空气的方式,防止微生物侵入。
陶罐、木桶、竹筒是储存容器的首选,在容器中加入盐水或油,进一步隔绝空气。
此方法简单易行,且能有效延长食物的保质期。由于隔绝了空气,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而减缓了食物的腐败过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161b3891e5591d7d5475924eff8f94e.jpg)
同时,密封容器还能防止食物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如灰尘、昆虫等。在古代,密封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食物保存方法。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糖渍法,这是利用糖的高渗透压来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种保存方法。
在糖浓度足够高的情况下,微生物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因此,古人会将水果和蔬菜浸泡在糖水中,或者直接用糖覆盖在食物表面。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保存水果,如蜜饯、果脯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632fede419da1523731991c2b5a5379.jpg)
而且糖渍不仅能够帮助食物保持原有的色泽和口感,还能增添一丝甜蜜的风味。
在制作过程中,糖会逐渐渗透到食物内部,吸收食物中的水分,使得食物变得更加饱满且富有弹性。同时,高糖环境还能够有效地防止食物氧化,进一步延长其保质期。
为了能吃到反季节的水果,古人常常利用糖渍法来保存季节性水果,使得在水果稀缺的季节也能品尝到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02f83c359193b17a52b34f0fff80e53.jpg)
无论是晶莹剔透的蜜枣,还是酸甜可口的梅子,都是糖渍法的佳作。
随着食品保存技术的不断进步,饮食文化亦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在古代,受限于食品保存技术的局限性,人们的饮食种类相对单一,且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
随着盐腌、风干、烟熏等技术的普及,人们能够吃到更多种类的食物,食物的地域性也逐渐减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8b9015b6c55e746d0eb33073087e09b.jpg)
尽管古人未曾拥有冰箱,但他们凭借智慧与创新,发明了多种食物保存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解决了食物保存的难题,而且对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盐腌技术到冷藏方法,从烟熏工艺到罐头制作,每项技术的问世都为人类的饮食生活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在当今社会,人们日益追求健康生活,重新审视并利用这些传统保存方法,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5550b237eb1d335f8b0eac85693ae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