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古人的房子多以木头和茅草为主,对比起现代的钢筋混泥土,它们显得尤为脆弱,碰着一丝火苗,就会迅速燃起熊熊大火。
这一弱点也让古人在日常中,无时无刻都有着火灾隐患。
不过在没有“科技”协助的古代,面对突然来临的大火,又是如何快速扑灭的?
为了防御火苗的突袭,古人又为此做出了什么努力?接下来让我们回到过去,看一看老祖宗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454f6d7af08ccb6288c9d4ee57fea14.jpg)
防火的意识,古人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为了避免这一问题,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来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在规划城市的时候,特别会考虑到设置“防火墙”和“防火巷”。
防火墙通过在建筑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隙,以阻断火势的蔓延;而防火巷则方便居民在火灾发生时迅速疏散,同时也便于消防人员进入灭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4b347a9b7ed7542a6bee0337363847e.jpg)
古人还会在建筑材料上下功夫,使用防火性能较好的材料来建造房屋,或者在易燃材料上涂抹泥浆、石灰等防火物质,以减缓火势的蔓延速度。
同时,屋顶的铺设也十分讲究,通常会选择不易燃烧的材料,如瓦片,以降低火灾风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8d90bbc8a548ebaacd44e84da7ca8a9.jpg)
说起古代消防队,得从唐朝开始讲起。那时候,像长安这样的大城市里,就有了专门管防火和救火的队伍,人们叫他们“武候铺”。
这些队伍主要在市场和居民区里头,他们的工作就是防着火灾发生,还有就是一旦着火了,赶紧去救。为了能早点发现火情,他们在城里的高地方建了望火楼。
一旦看到哪里冒烟了,他们就敲钟敲锣,赶紧召集人手,拿着水桶、云梯、火钩这些家伙,冲到着火的地方去灭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8265383ce476aa5aa24b9b104893e1d.jpg)
除了“武候铺”,唐朝还设立了一些专门的防火机构,比如“火部”,负责监督和管理城市的防火工作。这些机构不仅制定防火规章,还会定期检查城市中的防火设施,确保它们处于良好状态。
宋朝时期,消防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诞生了全球首个专职消防团队——“潜火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2c7969f69afaa122d861281786463f8.jpg)
这个团队可是武装到了牙齿,各种高大上的消防装备一应俱全,比如防火装备、水桶绳索、信号旗、斧头锯子、灯笼和防火服等等,都是当时最前沿的科技产品!
而在民间,也有一些自发的消防组织,比如一些街坊邻里会联合起来,组成“水龙会”等团体,共同购置灭火器材,进行防火宣传和演练。一旦火灾爆发,这些民间团体也会立刻行动起来,支援朝廷消防队灭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a0955a2686cd754d791754140b260b5.jpg)
火起时,对于消防来说必不可少的就是水,那么如何将大量的水带到火灾现场,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为此古人尝试了很多的方法,而最原始的就是水桶与水缸储水。在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型的水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a3a64a6193eb7454f6bc43f0cf9283e.jpg)
一旦火情起,这些水缸就成了救火的“大功臣”。人们会迅速从水缸中取水,用木桶、水瓢等器具将水运往火灾现场。
据《大清会典》记载,当时紫禁城内有308尊太平缸,每尊可贮水3000多升,为消防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而对比起笨拙的水桶工具,水囊对于当时的消防工作来说,则显得更为灵活和便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3f5403e2e5ee383ce3b8a1c2a367a67.jpg)
水囊其实是用猪或者牛的膀胱做成的,里面可以装满水。一旦火灾发生,消防员就会把它扔向火源。当水囊被火烤得受不了,它就会“砰”的一声爆开,里面的水哗啦啦地流出来,把火给浇灭了。
另外,水囊可以挂在腰间或是马背上,方便快速移动,使得消防员能够在火灾现场灵活穿梭,迅速将水送达最需要的地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4662f4b71be501b8d1de6162aaecfdb.jpg)
2.沙土与水龙
除了水之外,古人还懂得使用沙土和湿布来扑灭火焰。沙土可以隔绝空气,使火焰熄灭;湿布则可以覆盖在火源上,阻止火势蔓延。
明清时期,灭火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升级。水龙,也叫“水铳”,它的设计就像一个能上下伸缩的套筒,得靠人力来拉动,再加上水桶等装备,组成一个木制的抬龙,这在古代消防装备里可是相当先进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9b45c271a24093536496a768365b388.jpg)
唧筒,即为最早的消防泵,又称“藤斗水枪”,能够将水从桶中抽取并喷射到火源,射程可达20多米。
这种唧筒的设计相当巧妙,它利用杠杆原理,通过人力反复按压,使得水从低处被抽吸上来,再经过加压后从喷嘴高速喷出,形成一股强大的水流,直击火源。
相比于之前的水囊,唧筒不仅射程更远,而且能够更加精准地打击火点,大大提高了灭火的效率和效果。在那个时代,唧筒的出现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c2abc1ad7c1073aa1918f8089e25b1f.jpg)
自古以来,各个朝代的政府都对防火这件事儿特别上心,规矩定得格外严!就拿唐朝来说,他们的《唐律疏议》里头,对那些放火的坏蛋可是毫不手软,惩罚得厉害。
到了宋朝,《庆元条法事类》里面把防火的招儿写得清清楚楚,灭火的责任也分得明明白白。
再往前看,周朝的时候,他们就专门设置了“司烜”这个职位,就是负责火事儿的官员。这个“司烜”得在城里头转悠,手里拿着个木锤,敲着大铃铛,到处提醒大家小心火烛,别让火烧起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7d87de1205cda299ca1427f9da0d652.png)
汉朝时期,除了打更人之外,又设置望火楼作为防火神器,望火楼有四层楼之高,是当时较为有效的防火预警方式。
在隋唐那个年代,人们为了不让火烧房子,就开始大量使用砖头、瓦片还有那些烧不坏的陶器来做建筑材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3e6f1792a73d5ecd5f10ca687c0f59c.jpg)
所谓防火措施,建筑必须是第一步,因为考虑到防火。他们会用瓦片给屋顶盖上一层保护伞,这样一来,火势就不容易蔓延开。而且,他们还特别聪明地在房子之间留出了一定的距离,就像是给房子之间隔了一道防火墙,防止火势串门。
到了元朝,人们更是发明了“法制长生屋”这样的超级耐火材料,简直就是防火的终极武器,让火灾无处下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534697a08aa0e49833dc2ad7d81feec.jpg)
这“法制长生屋”不仅结实得跟坦克似的,还用了一大堆防火材料,比如石灰、黏土和沙子,混一块儿,弄出了个烧都烧不透的墙。
所以,就算火势再凶猛,也别想轻易攻破这防线。另外,元朝时他们还开始在重要建筑物周围挖防火沟,一旦有火情,就能快速把火源隔离开来,阻止火势蔓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621e4e170787858b7368abf2ca3bd7e.jpg)
除此之外,民间也积累了丰富的防火智慧。例如,人们会在房屋周围种植不易燃烧的植物以形成天然的防火墙;在屋顶铺设湿草以降低火灾风险;使用沙土覆盖火源进行灭火等。
另外,一些地方还流传着喊火烛的习俗,即在夜晚时分通过敲打竹制响器或呼喊声来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安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3bab4f9d0d29ec0a7e1cff85c89889a.jpg)
古代的消防技术虽然没有现代的高科技支持,但古人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经验,发展出了一套既实用又高效的灭火方法和体系。从灭火工具的创新到消防队伍的成立,再到防火措施的规划,这些都彰显了他们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这些古代灭火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efadc190d2c18705750294f72becce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