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历史上的那些皇帝和大臣们,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大多是因为背后有聪明人给他们出主意,帮他们打天下。而这些聪明人,很少是年轻时就出名的,反而是大多数都是后来才崭露头角的。为啥呢?有的人年轻时不懂世事,有的人日子过得紧巴巴,有的人没遇上好领导,有的人时候未到,还有的人缺少经验……各种原因都有。所以啊,你也别太着急。
聊到那些后来居上的智者,我觉得姜子牙,这位周朝打天下的老功臣,绝对算一个。他到了70岁那会儿,还穷得叮当响,啥也没干成,整天就挑个担子卖东西。这么一想,感觉自己再拼拼或许还有戏。
今天咱们说说姜子牙的事儿,大概讲讲他这一生的传奇经历,一起探究下时代如何造就了这位英雄。
01 从前那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如今要踏进皇宫的大门了。
三千多年前的一个清晨,城门刚吱呀一声打开,守城的士兵就瞧见一个卖货的老兄已经等在门外,肩上挑着担子,脚步沉沉地往朝歌城里头走。他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一看就是经历了不少风霜。
这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其实就是后来声名远扬的姜子牙。
这时候的他,只不过是个挺倒霉的老头子,爸妈走得早,没地儿住,就做了别人的上门女婿。他老婆马氏,那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厉害角色,姜子牙在岳父家里头,那是备受冷落。这不,没多久就被赶出了家门。
年纪大了,身边没人照顾,姜子牙为了生活,挑起了货郎的担子。为了让家里多吃上口饭,他每天鸡还没叫就摸到城门边,抢在那些年轻货郎还没起床前,占下早市的好位置。
他走到城东那棵老树下,把挑子一搁,就开始摆面摊。可面摆在那儿老半天了,愣是一个人都没来问。眼看着太阳都快爬到正中了,突然,一个光头的老汉走了过来,开口说:“我家那口子要做鞋帮,糨子用完了,她让我来买点面,只要一文钱。”
姜子牙一听,心里凉了半截,但还是硬挤出个笑模样,琢磨着:不管咋样,今天总算是有了生意。这么一想,他抄起秤就去量面。可那买面的真是个难缠的主儿,硬说姜太公给的分量不够,二话不说,一把夺过秤,“啪”地就给掰断了,嘴里还骂个不停,甩手就走。临走时,还不忘从面袋子里猛抓一把,又一脚把面袋子给踹倒了,弄得满地都是面。
搞定眼前那个乱糟糟的摊子后,姜子牙觉得待着也没啥意思了,就两手一摊,往家的方向溜达。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心里琢磨来琢磨去,觉得现在的生活过得太憋屈,心想还不如一了百了算了。这么一想,他头脑一发热,就想往路边的小河一跃,来个痛快。
就在他准备往下跳的那一瞬间,一个老头突然从旁边冲出来,一把拦腰抱住了他。老头拽着姜子牙,苦口婆心地劝了起来,说看他这面相就是有福之人,命中注定有贵人相助。虽然现在年轻时候吃点苦,中年也不顺,但等到年过七十,肯定能出人头地,有大出息!
姜子牙在听到那番话后,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下定决心要好好生活。他开始认真钻研《周易》,并且每天都进城给人看相算命,这样好歹能挣口饭吃。没想到,有一天,比干注意到了他,就把他带到城里,让他当了个大官。
据说,那一年姜子牙正好是70岁的年纪。
02 到渭川去钓鱼,看谁能耐心等到鱼儿自己上钩。
姜子牙因为得到比干的看重,进了朝廷做官。那时候,商王朝已经是商汤创立以来的最后一站,它的最后一位君王也已经就位。
猜猜是谁?没错,就是那个恶名远扬的残暴君主——商纣王。
纣王坐上王位后,变得特别固执,只听信那些坏人的话,对忠心的大臣下手狠毒,还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他简直坏事做尽,把商朝历代先祖积累下来的家底都给败光了,老百姓过得苦不堪言。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纣王对待大臣和百姓的手段残忍至极,让人一听就害怕,一看就心惊胆战。这样一来,四方的诸侯心里都憋着一股怨气,就等着找个机会起兵造反。这里面就有后来建立周朝的姬发,他是西伯侯姬昌的儿子。
老话说得好,老天爷若想让谁走下坡路,往往会先让他变得骄傲自大。
这时候的姜子牙,已经感觉到商纣王的好日子快到头了。宰相比干为了救商朝,豁出去性命去劝谏,结果却被纣王给杀了,手段还很狠毒,剖开肚子看心肝。比干这么惨地死了,这让姜子牙对商纣王最后的一点念想也没了。为了不被纣王杀掉,姜子牙只能装疯卖傻,找机会,等个好君主来干一番大事业。
姜子牙对《周易》非常精通,他特别聪明。通过观察各种情况,他心里非常确定,西伯侯姬昌就是他要找的那位英明的君主。
离开朝歌之后,姜子牙为了避免被人发现他的真实目的,就悄悄地往西边走,最后在渭水旁边找了个地方隐居起来。他每天就在河边钓鱼,一边钓一边等,希望文王能来找他,一起商量怎么打败商朝。
真没想到,姜子牙钓鱼用的鱼钩竟是直的,上面啥鱼饵也没有,而且鱼钩还不沾水,就悬在水面三尺高的地方。这种钓鱼方法,普通人看了肯定会觉得超级离谱。
普通人哪里晓得,那位爱喝酒的老翁,他真正在意的并非杯中之物,同样,太公去钓鱼,心思也压根不在鱼儿身上,而是另有其人。
不久,姜子牙那与众不同的钓鱼方式就被文王听说了。文王一听,立马派了好几拨士兵和大臣去请姜子牙,但姜子牙都没答应前来。经过几次尝试失败后,文王终于领悟到,像姜子牙这样的高人,得他自己亲自去请,才能表达足够的诚意。
明白这点后,文王没急着出发,他先静心斋戒了三天,好好洗了个澡换了身新衣服,然后才带上重礼去请姜子牙出山。不过,就算这么诚恳了,文王还是来来回回跑了渭水边八趟,最后才总算是把姜子牙请了出来,一起商量国家大事。
姜子牙那叫一个聪明绝顶,在那个年代,他的本事可没人能比得上。这就跟现在创业公司抢高管似的,老板周文王为了请姜子牙出山,那是特批资金,不惜花大价钱。这笔钱花得周文王心里美滋滋的,因为姜子牙确实值这个价。
过了70岁大关的姜子牙,给咱们上了一课,啥是真正的“金子总会发光”。要想有骄傲的资本,那得是真有两把刷子。你要是老觉得自己被埋没了,那可得先琢磨琢磨,自己手里的货到底硬不硬。
周文王特别想找有本事的人帮忙,姜子牙也急着找个好主子。他们心里急,都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太糟糕,纣王太残暴,必须赶紧想办法对付他。周文王和姜子牙一碰上,就觉得想法一样,立马开始商量怎么打败商朝,除掉纣王,给老天爷出口气。
之后,姜子牙给周文王献上了好多打仗的点子,打算一开始就先打败商朝和纣王。他还给出了不少治理国家的建议,好让新王朝建起来后能稳稳当当的。
同时,多亏了姜子牙的一番讲解,姬昌和姬发父子俩心里的一个大疙瘩也算解开了,那就是他们之前担心的,这次出征在道理上站不站得住脚的问题。
纣王非常残暴,老是听信坏人的瞎话,好多忠诚的大臣都被他害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周文王和他儿子呢,他们动手打仗,不是为了作乱,而是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们这么做,是顺应天意,也是为老百姓出头,干正义的事儿。
文王父子俩心里的疙瘩解开后,姜子牙就开始全心全意地帮文王和武王对付商朝,还有那些封地势力,一心想着让周朝兴盛起来。从那以后,姜子牙就在政坛上大展拳脚,成了那个时代的核心人物,一切都由他主导。
03 天下安稳,齐国崛起那时候,战乱结束,各地都恢复了平静。齐国呢,也在这个安稳的局面中逐渐崭露头角,变得越来越强大。
历史的进程是永远没法回头的,现在,那个在时间长河里曾经庞大的奴隶制王国,它的好运已经到头,就像一栋高楼快要倒塌,晃晃悠悠的,就等着最后一击让它彻底崩溃。
商纣王长年施行残暴统治,结果弄得人心尽失,连亲信都离他而去。他以前就嫉妒有才能的人,随便杀害忠臣良将,以至于到后来,身边连个能帮忙的人都没有了。当西周大军压境时,商纣王没办法,只能自己拿起武器去迎战。
在这场争斗里,姜子牙凭借出色的治国手段和非凡的军事领导能力,用少量兵力战胜敌军,弱势一方逆袭成功,为帮助周朝打败商朝建立了永远被铭记的功劳。在姜子牙的见证之下,武王姬发登上了称王的宝座,周王朝就在这个时候正式成立了。
任务完成,是时候离开这个权力中心了,他年岁已高,那个年轻气盛的武王也不再需要他随行左右。
西周早期,采用了分地给大臣的制度,姜子牙因为功劳最大,被分到了很远的齐国。那个地方离京城太远了,皇帝的命令都很难传到。武王给他的最后一个任务就是稳住东夷地区。
姜子牙一来,就把夷莱的攻打给打退了,让齐鲁这块地方稳稳当当的。他还定了个好主意,就是看情况办事,也就是因地制宜。
说到经济,全国上下都拼了命地发展。齐国靠着大海,盐业和渔业就迅速壮大了。这样一来,齐国变得特别强大。这股子积攒下来的力量,让齐国在几百年后的东周乱世里头,还是能稳稳地压过其他国家一头。
说到文化管理,姜太公主张采取“顺着民俗,简化礼仪”的策略。他对齐国本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惯很尊重,用温和的方式促进不同民族心理上的融合,不强硬推广周礼。他关心百姓,善待百姓,这样一来,“天下百姓纷纷投奔齐国”,每年外来人口都在增加,给齐国添了不少劳动力,国家实力也一天天强了起来。
历史的河流一直在流淌,姜子牙就像是那航程里的领航员。他满怀激情,尽管身体已渐渐老去,但仍毅然决然地面对着狂风巨浪。在那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他带领着身后的船队,勇往直前,破浪前行。
可以肯定的是,他在那个时代简直就是最闪耀的明星,好几千年前他发出的灿烂光芒,一直穿透了时间的长河,现在依然能够清晰看到。
姜子牙能出名,靠的是当时的机会,也是他命好,当然还得靠本事和一点点运气。就这样,他才能在推翻商朝、扶持周朝的事情里发挥大作用,后来到了齐国,又努力让国家繁荣起来。所以,“姜子牙”这个名字,才能一直闪亮几千年,没有被历史忘掉。
人生的经历啊,真是说来就来,挡都挡不住,可要是它真找上门来了咋办?
你说说,咱们要怎么才能逮住它呢?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