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政治家基辛格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论中国》,在这一书中,这样评价朝鲜战争:
“对美国来说,停战协议的签署达到了参战的目的,但同时它这个核超级大国却被力量薄弱的中国打得一蹶不振,无力再向前推进。——出自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
这就是基辛格对朝鲜战争的看法,与其他美国政要不同,基辛格说的非常在理,而且极其客观。
朝鲜战争之后,美军不敢在与中国开展地面战争,这点在越南战争中体现的很明显。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地面部队不敢越过北纬十七度线,原因就是中国发表了声明:决不会坐视美军地面部队越过17度线。
正是因为这条声明,使得美军地面部队不敢过线,因为美国人深知,一旦过线,朝鲜战争的情景就会在越南重现,美军必然会损失惨重。
与越南战争不同,美国对朝鲜战争总是不愿意提起,主要原因就是这场战争美国人颜面尽失。
当时的美国不仅是核超级大国,而且综合实力远在中国之上,但却没有取得胜利,这一点让美国人至今都感觉不可思议。
对于美国来说,朝鲜战争平局根本不是自己的战略目的,它的目标是饮马鸭绿江,甚至威胁我国东北,可是随着志愿军参战,这一战略目标注定无法实现。
不仅是基辛格,还有一些外国将领也对志愿军给出了高度评价。
参加了朝鲜战争的美军将领范佛里特对志愿军的评论是:“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他们携着步枪,腰上皮带配有二百粒子弹。他们携带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几天。中国军队医疗设备简陋,万不能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奋不顾身的,有时甚至渗透到我们防线后方,令我们束手无策。”
参加朝鲜战争的法国希尔将军说:“鸭绿江的冬季战役,我的部队一次战役下来,损失惨重,我从士兵眼神中,看到的不是怒火,而是恐惧!”
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中写道:“对于曾在那里战斗过的美国人和其他人来说,很多人一直把这段往事深深地埋藏于心,他们从来不向家人和老友提及这段残酷的经历,只把自己当作幸存者。刚从朝鲜回国时,他们都不愿意听到与这场战争有关的任何事情。”
朝鲜战争的影响还远远不止在战场上。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激动地说:“朝鲜战争后作为亚洲人的我,在英国时腰杆才直了些,朝鲜战争前我在欧洲旅行,人们常对华人持歧视态度,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兵朝鲜并接连获胜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从此我也开始认真的学习汉语。”
从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在外国就屡次遭到外国人的歧视,直到朝鲜战争,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军威,才一改昔日“东亚病夫”的形象,所以朝鲜战争无疑是我们的立国之战。
在文章的结尾,我想借用一句话来评价朝鲜战争,就是“世界上没有任何军队足以击退中国人”,这就是朝鲜战争给世界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