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发展最快、装备最精良的第四野战军,武器从何而来?

青烟纪实 2024-10-15 16:50:10

1945年,二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中国大地上又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有一支部队异军突起,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和精良的装备著称于世。他们就是第四野战军。然而,这支强悍的部队,其武器装备究竟从何而来?

日械转手助抗联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长达14年的中国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而在中国东北,驻扎在那里的日本关东军面对苏联红军的进攻,早已是强弩之末。苏联发起的震惊世界的"八月风暴"战役中,仅用了短短十余天,就彻底粉碎了号称百万的关东军。

关东军溃不成军,大批士兵或战死沙场,或被苏军俘虏。而那些侥幸逃回驻地的残兵败将们,也纷纷选择了向苏联红军投降。至此,盘踞中国东北多年的日本侵略者,终于彻底从这片土地上消失。苏联红军接管了关东军留下的所有军事设施,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

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东北抗联兵员损失惨重,武器装备严重匮乏,再想凭借自身力量驱逐日寇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关东军就此覆灭,东北抗联终于可以肩负起解放东北的重任。

为尽快扩充实力,争取早日光复东北,抗联领导人与苏联方面进行了接触,希望能够得到一部分缴获的日军武器装备。苏联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一直持友好态度。经过双方的沟通,苏军欣然同意将大批缴获的轻重武器移交给东北抗联,其中包括步枪、机枪、火炮等急需的武器装备。

日军武器的获得,极大地改善了东北抗联的装备状况。仅在沈阳一地,东北抗联就接收了2万多支步枪,1000多挺重机枪和150门火炮。

而这支武装力量,正是日后第四野战军的前身——东北野战军。可以说,从日军手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装备,为东北野战军的组建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成为其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

当然,日军留下的武器装备虽然数量可观,但多为战前生产,性能已经相对落后,且经过战火的洗礼,许多武器已经出现老化和损坏。为了让这些武器重新焕发战斗力,投入到东北解放战争中去,东北野战军在苏军的协助下着手开展武器修复工作,通过集中人力物力,最大限度地将这批武器恢复到最佳状态。

与此同时,东北野战军还注重从这批缴获武器中吸取先进制造工艺,为日后自主研制生产武器装备积累经验。许多武器装备的制造图纸、工艺流程等,都被东北野战军收集整理,并送往后方兵工厂进行仿制研究,这为后来东北解放区军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技术基础。

战火烧红东北

1945年10月,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最终签署了"双十协定",但是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随着国民党军队不断向解放区发起进攻,内战全面爆发。

此时的东北解放区虽控制了大片国土,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水平低下。虽然在接收日军武器时,东北野战军获得了大批轻重武器,但随着战事的持续,武器的消耗也日益增加。尤其是随着东野兵员的不断扩充,武器弹药的供应很快就出现了严重不足,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发挥。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装备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大量美式武器如M1式加兰德步枪、汤姆森冲锋枪投入使用,其性能远超东野的日式装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解放军的人数优势。东野迫切需要获得新的武器来源,以应对不断升级的战争态势。

危急关头,苏联伸出了援手。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一直持支持态度。在东北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苏联迅速做出反应,通过多种渠道向东野提供了大批武器弹药,其中就包括先进的苏式装备。

大量的苏制PPSh-41冲锋枪运抵东北前线,成为东野战士的新宠。这种冲锋枪设计简洁,分解和保养十分方便,在严寒环境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可靠性,且火力凶猛,弹容量高达71发,堪称"战场收割机"。

很快,PPSh-41冲锋枪便成为东野战士们的常规装备,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近战能力。据统计,苏联援助的轻武器数量,占到了当时东野武器总数的15%以上。

除轻武器外,苏联还向东野提供了大量的重武器。新式的苏制82mm迫击炮、120mm重迫击炮相继抵达前线,改变了战场上的火力对比。

与国军所用的美式60mm迫击炮相比,这两种口径的苏制迫击炮在射程、威力上都有明显优势,能够更好地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仅在1947年四平保卫战期间,苏联就向东北野战军提供了200门各型火炮。在苏式重武器的加持下,东野的重炮兵部队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得益于苏联的援助,东北野战军的武器装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单位火力较之解放战争初期有了大幅提升。

先进的苏式武器让东野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获得质的飞跃,不仅填补了与国军在武器性能上的差距,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占据了优势,极大地增强了东野与国军抗衡的底气。

事实上,苏联不仅为东野提供武器,还为其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早在抗战时期,苏联就在延安开办了一所红军学校,专为中国革命培养军事指挥人才。抗战胜利后,又有数百名中共将领被派往苏联学习深造,系统掌握现代化作战理论。这批留苏归来的将领不少人后来成为东野的中坚力量,为东北野战军的壮大和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沈城兵工铸利剑

1948年11月,经过一番激烈战斗,东北野战军终于攻克国民党军据守多年的沈阳市,拿下这座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沈阳之所以在军事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其特殊的战略位置外,还在于这里集中了东北地区大部分的军工企业,尤其是颇具规模的沈阳兵工厂。

沈阳兵工厂原为日伪时期关东军的军工企业,从事轻重武器的制造和修理。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了这一企业,并继续维持其运转,为国民党军队提供军火。随着沈阳的解放,这座军工重镇也转入人民军队之手。

东北野战军在沈阳的部署中,接收并恢复军工企业生产是一项重点任务。在攻克沈阳后,东野迅速派遣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沈阳兵工厂等军工企业,对厂区设施、机器设备、技术资料等进行了详细清点和检修,并着手恢复生产。

为尽快恢复生产,东野将部分在战斗中缴获的机床、量具等设备运入厂区,用以替换损毁或老化的设备。一批懂技术的战士也被抽调至厂内工作,与厂里原有的工人一道,投入到紧张的生产建设中。

通过艰苦努力,沈阳兵工厂的生产能力逐步恢复,先后修复了大量机床设备,车、钳、铣、磨等各种加工工序重新展开。

在恢复生产的同时,沈阳兵工厂还注重吸收新的制造工艺,研制更加先进的武器。"解放牌"81-1式7.92毫米步枪就是这一时期沈阳兵工厂的代表作。这款步枪在日本武久式步枪基础上改进而成,射击精度高,在400米内重点目标命中率可达90%以上,且枪机结构可靠,便于野战条件下保养,深受部队欢迎。

沈阳兵工厂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生产出3000多支81-1式步枪,并很快在辽沈战役中发挥作用,成为战士们克敌制胜的利器。

除轻武器外,沈阳兵工厂还着手恢复重武器的生产。通过学习和消化缴获的日本九二式重机枪图纸,兵工厂研制出"解放牌"重机枪,并批量装备部队。这款重机枪以7.92毫米普通弹为弹药,理论射速可达500发/分钟,在封锁火力和突击火力等方面性能突出,极大增强了野战部队的火力。

沈阳兵工厂的恢复生产,为东北野战军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拥有一个可以自主生产武器弹药的兵工厂,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据统计,从1948年12月到1949年10月,仅沈阳兵工厂就为部队提供了近10万支轻武器和1000余挺重机枪,有力支援了东北野战军各项战役。

战略转移

1946年6月底,国共和谈宣告破裂,内战全面爆发。随着国民党军大举进犯解放区,一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在所难免。面对敌我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放弃长春的战略决策,将东北野战军主力转移到东北北部,集中兵力歼灭国民党重点进攻部队,从而扭转战局。

战略转移初期,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央指示,采取" 能守则守,不能守就放"的方针,主动放弃长春等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诱敌深入。

8月15日,长春告急。市委决定组织武工队、青年突击队等留下坚持斗争,主力部队则撤离城市,转移到北满地区。撤退行动进行得十分隐蔽,国民党军浑然不觉。

东北野战军放弃长春退却到北满,初看是一种退却,实则是为了更好地反攻。北满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利于部队展开游击战,且当地群众基础好,可以获得充分的支援。

更重要的是,北满紧邻苏联,退守此地有利于获得苏联援助,并随时监视苏军撤离后国民党的动向。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充分发挥北满的有利条件,迅速在此恢复战斗力,建立新的根据地。

为尽快实现由守转攻,东北野战军在北满加紧整训,同时不断出击,牵制国民党军主力。杨靖宇、周保中等一批杰出指挥员率部发动多次袭扰战,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迫使其不得不分兵把守沈吉线。

转移到北满的过程中,东北野战军还十分注重吸收新的血液,扩充兵员。大量地方干部和青壮年踊跃参军,使部队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仅1946年8月到11月,东北野战军就发展新兵3.4万余人。这些新战士很快在战斗中成长为一支生力军,成为部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东北野战军很快恢复了元气。1946年冬,东野各部发起多次反击,收复了不少城镇,大大改善了根据地的环境。至此,东野完成了由被动防御向主动反攻的战略转变,为扭转整个东北战局奠定了基础。

1947年初,国民党军对北满根据地集中兵力"重点进剿",妄图一举消灭东北野战军。激战中,杨靖宇等率部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歼敌无数,坚守阵地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这次战斗,锻炼了部队,展示了东野将士们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正是凭借在北满的这些胜利,东野才能在1947年夏发起夏季攻势,将国民党军赶出黑吉辽绝大部分地区。

战略转移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长途行军,是一次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战略转移挽救了濒于绝境的东北抗战,成为扭转东北乃至全国战局的关键一招。

北满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此后东北野战军的反攻提供了坚实后盾。正是在这个根据地的有力支撑下,东野一步步走向强大,夺取了四平、沈阳等一系列胜利,直至1948年11月解放整个东北。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这次战略转移所创造的条件,后来的辽沈、平津战役还能否如期展开。

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战略转移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实践,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威力。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我党我军迸发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顽强斗志,在逆境中开创新的局面。

1 阅读:121
评论列表
  • 2024-10-17 18:03

    这是1450写的?能不能专业点?16亿这么容易挣?

青烟纪实

简介:每天给大家带来最新社会事件,欢迎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