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水叠桥」荧光笔评RaptgoBridge圈铁瓷耳机

耳机美学 2023-05-19 15:52:51

“这玩意是来这个价位找茬的吧?”这是我把这个耳机拿给几个朋友听完之后他们的感想之一。诚然,Raptgo的前两款产品Leaf和Hook从其外包装的工艺到耳机本身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里到外都写着一个卷字。虽说这个品牌对烧友来讲仍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但其背后的上市公司“天键”,在这些产品上所展现出的是成熟强大的制造和供应链,让人感叹这不愧是上游厂商的实力。而在这两款产品之后,Raptgo似乎还想在这附近的价位搅出点波澜,那就瞄准Leaf和Hook中间这个价位好了。这就是Bridge,是我认为的目前来讲999元价位最值得推荐的塞子之一。

先从开箱来讲起吧。整个包装盒虽然不算大,但拿在手上分量还是挺沉甸甸的。正面印着耳机的一些卖点以及外观造型,背面则是品牌的详细信息。打开以后,里面是一个与耳机造型相似的大收纳盒,所有的内容物全部都排放在这个收纳盒里,还预留了一个空位给用户放一些转接头之类的小配件。收纳盒的做工优秀,表面光滑无毛刺,顶面透明部分为亚克力材质,logo处做了一块金属片,盒子的底部又贴以荔枝纹的素皮。

内部的隔层并非塑料而是软胶材质,似乎是粘住的,不太敢大力出奇迹拔出来。耳机本体,耳套,耳机线以及可换导管,在下面还有一个用来方便拨动开关的卡针。

而且很细节的一点是,导管金属板以及卡针的底下是有磁吸进行吸附固定的,这样就不会让卡针乱跑了。

相比Leaf和Hook,Bridge的外观采用的又是另一种设计风格,个人觉得像是硬核工业风。之所以取名为“Bridge桥”,我想大概就是耳机背板上围绕中间的“环岛”交错汇集的四道“通路”吧。下面凹陷的罩网,仿佛是高架桥底下充满工业气息的城市一般。背板的颜色一共有三种可选,分别是绿色、紫色以及蓝色,我个人更喜欢绿色的配色,因为看起来更符合这个耳机的设计主题。耳机腔体为全金属制,腔体内侧为黑色,呈哑光质感。

在一侧的还有开关面板,以及一个调音气孔。出音嘴部分是比较粗的,一些导管较细的套子可能需要一点功夫才能套进,拧开以后可以直接看到动铁单元的出音口裸露在外。

耳机线的材质应该是铜线,线皮光滑。上部分的0.78mm接插件和腔体接入后的一体性很不错。相比起Leaf那种下凹的设计,这种齐平的插口还是更为通用一些。3.5mm插头采用L形设计,很小巧,外层摸起来像是涂覆了一层亲肤材质。在选取合适大小的耳套后,佩戴感还算不错,整个腔体虽然为全金属制,但并不会显得坠耳。

我个人一向不以堆的单元数量来判断一个耳机在这个价位是否“超值”,因为有一些产品虽然素质是足够了,但是从调音来讲似乎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这些单元应有的实力,因此我只认为这种产品是“符合定价”的。Bridge的配置采用了一颗10MM定制动圈单元+一颗6MM空气传导动圈单元,一颗定制高频复合动铁单元以及一个10mm的双面12层PZT全频补偿驱动单元,组成2圈2铁1压电陶瓷的单元组合。对于一款999元的耳机来说,虽然没有什么两圈八铁看起来这么的令人瞠目结舌,但相比同价位的正常产品来讲也是相当猛的堆料了。

Bridge由于其开关设计以及可换调音嘴的原因,因此它的调音可选性还是比较丰富的,细打细算一共12种调音。而这12种调音所基于的底声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作为最初的参考,在没有更换导管和开启任何开关的情况下,其所展现的是一个非常舒展且澎湃的声音,宽阔的横向声场是最先吸引到我的地方,总体偏向椭圆形,但它的纵深和层次感也并不会差。三频的架构是较为均衡的,配合上其快速的瞬态响应也让整体的调性更为活泼轻快。

Bridge的这个低频是有点说法的,对我这个“BassHead”来讲,低频的质量是我非常看重的,因为作为完整声音的铺底,少了质感好的低频影响的是整个架构和歌曲的适应面。Bridge的低频量感是适中的,能量和打击感足够饱满、动感、扎实,且能较好的下潜至喉咙以下,良好的分离感并不会让其有掩蔽掉中高频的趋势。到这里其实作为千元塞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然而在表现诸如鼓声的那种混响和空气带动感时,它都能很明晰的表现出来,而且并不会影响到整体声音的干净度,因此便营造出来了一定的高级感,这大概就是那颗6mm动圈带来的功效了。就冲这点来讲,其质感甚至让我觉得这并不应该出现在一条整一千元的耳机上,这也是一开始让我和试听了这条耳机的朋友最惊讶的地方。要额外提一嘴的是这个低频对佩戴是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挑选好合适大小的耳套封闭耳道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之后就是中高频。显然的,Bridge的中高频其实和Leaf、Hook之类的有一定的风格相似,都是偏还原和中性且还原的风格。人声表现出一定线条和棱角感,因此其嘴型的吞吐是较为清晰的。只不过在这个最原本的调音下,中频的结像还是稍大、稍散开了一点,唇齿音虽然明显但整个人声还是显得有些不够饱满,凝聚,略有些偏薄。高频的亮度与密度足够,但线条感反而稍显欠缺。如果中高频能补足这两点,那它的声音将会更热情,更扎实,也更符合我个人的一个口味倾向。

于是乎我将方向瞄准到了可换导管以及开关上。在确认了方向后,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声音组合就并不是什么难事了。我个人最喜欢,且最为推荐的一套搭配是原套+均衡模式+两个开关同时开启。这套组合下的中高频会有更充沛能量感,更扎实,但也会稍突出于整体,带来更贴耳的听感,无需担心低频的质感会减少。更重要的是其人声在保持清晰的口型时,结像以一个很舒服的大小凝聚起来了,饱满度大大增加,最终呈现出瓷实、活泼同时也不会刺激的人声。当然,它依旧还是那种偏还原的底子,所以怎么变也不可能呈现出那种厚重韵味的人声。对于大部分的流行女声来讲,它都是适合的。而男声的话,依旧会少点厚重感。再有就是高频,可以感受到其延展度有了明显的增强,同时也带出一定不刺激的线条感,让细节更充实了。因此,这套组合最终的声音是宽阔,扎实、且澎湃的感受。在面对各种曲风的时候,都能体现出包容性和杂食性,就算是拿来听听交响或者OST,其规模感、能量感也是要超越诸多同价位的竞品的。

说完一套我最喜欢的组合,下面单独来讲讲各个按钮以及导管单独对声音的影响吧。

在不开启开关,使用高频导管的情况下,很明显整体的能量感有可闻的增加,特别是中高频部分,解析也显得更高。整体的声场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人声的口型和唇齿音刻画的更明显,更偏薄,结像也要更凝聚。加上中高频的能量更迫近了许多,因此低频量会显得少了一些,也让我听起来有些许的压迫感,这个调音久听还是有些太刺激了。

从标准导管切换到均衡以后,能明显感受到各个结像饱满平滑了许多,人声其实会稍显靠后了一些,且低频的位置略有上升。如果在不开启开关的情况下单独使用这个管,听感是比较顺滑,更温润一些的,但冲击感会有所削弱的。而在打开两个开关以后,这种能量感又会重新回来,低频回归正常位置,便是即满足了能量感的要求又兼顾这个管的润感。

单独开启高频开关后,可以发现中高频更饱满且能量更充足,但是并不会像高频导管一样显得刺激。在原本的标准导管下,是能起到一定的补偿中高频表现的方法,如果对原本调音就很满意的或者说稍比预期差一点点的可以单独开着一个开关就够了。

而高增益模式下,在参数上看灵敏度和阻抗均有一定的提升。在听感上可以感受到相比没开的情况,整体的响度有所增加,在高频处的听感显得更顺滑了许多。

总结下来,Bridge是一个不管从肉眼看起来还是耳朵听起来都很实在的产品。本身扎实且中正的底子再配合可换导管以及开关的设计,让其在曲风的适应面上大大铺开,因此这个耳机我认为是相当杂食的,不管是从流行人声,还是到器乐、大编制类的,都能有所涉猎,目前千元价位的一个难以被忽略的新星。

近期耳机美学也在开展这个耳机的巡回试听活动,如果有兴趣的话,也欢迎联系我们。

0 阅读:21

耳机美学

简介:品评器材,交流发烧心得,探索HiFi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