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后,为什么不回中国了?

联合娱记 2021-10-06 14:45:25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亲兄弟旭烈兀,在建立伊利汗国后不回中原,正应了“宁为鸡首不做凤尾”这句老话。

公元1235年,随着窝阔台大汗的一声令下,蒙古大军的第二次西征大军正式开拔,此次任大军统帅的,正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除了他之外,成吉思汗的其他子孙也随军作战。

其中,包括窝阔台的儿子贵由、拖雷的儿子蒙哥等,基本上蒙古的各支宗室均派出了长子统率军队,因此,历史上又称这次西征为“长子西征”。

而在这次西征的队伍中,有一位十分年轻的将领,他当年只有十八岁,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参与大军团作战,他就是拖雷的小儿子,蒙哥的幼弟旭烈兀。

而在这次西征之后,崭露头角的旭烈兀于数年后,再次被委以重任,在公元1251年,亲自带领数万大军,开启了蒙古的第三次西征,这一次,旭烈兀不仅消灭了赫赫有名的阿拔斯王朝,还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如今的叙利亚。

但让人感到疑惑的是,随着旭烈兀在当地势力逐渐强大,并建立了幅员辽阔的伊利汗国后,却不怎么回中原了,虽说他和自己的兄弟们并没有断了联系,但却终其一生,基本上没有再踏上中原的土地,这背后又是因为什么呢?其实说白了,旭烈兀不回中原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对于蒙哥、忽必烈这几个人而言,他们的亲兄弟旭烈兀在历史中的知名度并不是太高。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但凡说到成吉思汗的孙子,不少人都知道当年在钓鱼城下意外身亡的蒙哥,也知道元帝国的建立者忽必烈,同时再加上不少文学作品对这二人都进行了演绎,因此,知名度高也是正常的事情。

而提到旭烈兀,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一脸懵,这位是谁?曾经干过什么?

事实上,在西方的历史中,旭烈兀的知名度可要比他的几个兄长高,甚至在一些国家的历史教材里,当年的旭烈兀,是令他们的先祖战栗的一个存在。

旭烈兀能由此凶名,完全得益于当年他亲自率领蒙古大军进行的第三次西征。

第三次西征,是大蒙古帝国对外扩张势力的最后一次远征,因为大军统帅为旭烈兀,因此这次西征在历史中,也被叫做“旭烈兀西征”。

而说到这次西征的原因,还要从成吉思汗的另一位孙子蒙哥继位说起。

公元1248年农历三月,大蒙古国的第三位大汗,同时也是窝阔台的长子贵由意外身亡,在他死后,朝政被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把持,此举令不少蒙古贵族不满,其中,以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表现的最为明显。

拔都是蒙古大军第二次西征的统帅,在那次西征中,建立的极大的军功,也因此积累的很高的声望,同时,他在早年间就与贵由不和,因此,在贵由死后,看到朝政被其皇后把持,心中十分不满,也因为如此,拔都在接到前去为贵由奔丧的诏令后,当场表示拒绝前往。

在拒绝的同时,拔都也没闲着,他发书信给蒙古的其他宗王、大臣,以他长支宗王(拔都的父亲是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身份,号召这些宗王、大臣前往他的领地,召开忽里台大会,商议推举新大汗。

所谓忽里台大会,是蒙古人一个十分悠久的传统,也是他们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各部联盟的一个议事会,每逢推举首领和决定征战等大事时,蒙古人都会召开忽里台大会。

只不过,在窝阔台死后,原本应该召开推举新大汗的忽里台大会,但由于窝阔台的妻子乃马真后从中作梗,并使用贿赂的方式,最终让自己的儿子贵由登上的汗位,因为,这个忽里台大会而言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而这次拔都召开的忽里台大会,既然是推举新大汗,因此窝阔台系以及他的政治盟友察合台系的宗王们来说,自然是不会参加的,能参加的,要么是对窝阔台系不满的,要么是持观望态度的蒙古贵族。

大会的结果,是在拔都的力捧之下,拖雷的长子蒙哥被推举为新的大汗。

在蒙哥登上大汗之位前,经过成吉思汗本人以及他的后辈儿孙进行了两次西征,蒙古大军的势力已经到达了中亚和东欧等区域,而对于蒙哥来说,他上位后,除了对内要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建功立业,来稳定他的统治。

只有这样,他才能算是继承了成吉思汗拓展疆土,开藩建汗的遗愿,成为一个合格的蒙古大汗。

在这种情况之下,包括蒙哥本人在内,蒙古大军再一次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其中,蒙哥本人亲自率军集中征服南宋,而他最信任的弟弟之一旭烈兀,则踏上了西征之路。

之所以选择旭烈兀为西征统帅,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旭烈兀和蒙哥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在信任度上就没有问题,另外,当时蒙哥的另外两个兄弟,即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也有战事缠身,最重要的,是旭烈兀在第二次西征中表现的可圈可点,说白了就是有经验。

因此,在经过准备和部署之后,旭烈兀于公元1252年率大军出发,而这次出发,也开启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在旭烈兀的这次西征中,他先后灭掉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国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将这几个王朝的疆域,变成了自己的通知范围,而在这其中,以灭掉木剌夷国和灭掉阿拔斯王朝最为经典。

公元1253年,旭烈兀率大军抵达希思丹地区(今伊朗霍拉桑省南部),在此之前,他已经命麾下大将怯的不花为先锋官,带着一万多人前去攻城掠地,当旭烈兀带着主力部队与怯的不花汇合后,随即展开了对木剌夷国的进攻。

木剌夷国是一个宗教派国家,这个国家较为擅长的,是培养各类顶尖的杀手,来刺杀敌对方的领导人,因此,也被人称为是“刺客派”。正是因为刺杀之风盛行,因此,木剌夷国在蒙古大军第二次西征时,没少前去袭扰,当时还曾经企图刺杀蒙哥,因此,在这次旭烈兀出征前,蒙哥还特意交代旭烈兀,一定要好好“照顾”一下木剌夷国这个老朋友。

因此,在旭烈兀的大军集结完毕后,第一个目标,正是木剌夷国。

前文讲到,旭烈兀曾将大将怯的不花派做先锋,先行发动进攻,而怯的不花也不负所托,在与旭烈兀汇合时,已经攻占了木剌夷国好几座城池。

因此,在双方汇合之后,兵力大涨的蒙古军,可以说是一路碾压,当时的木剌夷国虽说尚有大军十万,但架不住蒙古军的凶猛,同时对蒙古军各种先进的打法和武器完全是束手无策,因此,到了公元1256年的时候,木剌夷国基本上已经被旭烈兀打残了。

不得已之下,木剌夷国的君主鲁克赖丁便准备向旭烈兀投降,不过,他的投降可不是真的投降,而是借投降的名义,来实行他的拖延战术。

而当旭烈兀信以为真,并带着大军前去接受鲁克赖丁的投降时,迎接他的是早就埋伏在四周的木剌夷国,一顿疯狂的箭雨之下,旭烈兀不得不落荒而逃。

吃了这个暗亏,旭烈兀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因此,鲁克赖丁也迎来了旭烈兀疯狂报复,利用火炮的武器,旭烈兀几乎将鲁克赖丁所在的城堡给彻底轰平,最终,还剩一口气的鲁克赖丁下令打开城门,向旭烈兀投降。

而在蒙古大军进城后,随着旭烈兀的一声令下,一场血腥的屠城行动开始了,城堡内的木剌夷国人几乎无一幸免,而君主鲁克赖丁也死在了乱刀之下。

至此,木剌夷国全境被旭烈兀全部占据,这里也成了旭烈兀的势力范围。

在灭掉木剌夷国后,旭烈兀随即展开了对定都于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的进攻,本身这一次进攻,按照旭烈兀原本的意思,是能劝降就劝降,但由于阿拔斯王朝统治者的自大,最终使其遭受了更加残酷的屠城这个结果。

公元1257年9月,旭烈兀率大军将阿拔斯王朝王朝的首府巴格达团团围住,之后,他派遣使者向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传达了劝降的意思,结果,穆斯台绥木认为蒙古军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不仅不接受劝降,还言辞傲慢,对蒙古使者狠狠羞辱了一番。

当使者回去后,得知消息的旭烈兀勃然大怒,就加紧了对巴格达的围城之势,但他并没有马上开始进攻,反而再次派去了一名使者,对穆斯台绥木进行二次劝降。

这一次,穆斯台绥木依然没有接受,不仅如此,他还让使者给旭烈兀带回去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旭烈兀彻底暴怒。

穆斯台绥木的意思,是曾经有很多国家来进攻巴格达,但无一例外均惨败而归,如今蒙古军虽说强盛,但最终还是会重蹈覆辙,惨败而归。

这句话让旭烈兀震怒无比,在他看来,劝降穆斯台绥木只不过是给他面子,如今他不仅不接,反而在言辞上对蒙古大军进行羞辱,这完全是自寻死路。

因此,在旭烈兀的带领下,强悍的蒙古大军,仅仅用了3天的时间,就把巴格达打得乖乖求饶,期间,蒙古军用大炮守住各个城门,但凡是想从从城门这里逃走的巴格达市居民,无论男女老幼统统杀死。到了最后,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眼看取胜无望,只得率领臣民向旭烈兀投降。

不过,旭烈兀并没有接受他的投降,而是在进城后,直接下令,进行全城屠杀。

根据史料记载,这次屠杀前后维持了一个星期左右,据说大约有80万巴格达军民死在了蒙古军的屠杀之中,而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则是被旭烈兀下令用毛毡将其裹住,并让士兵骑着战马来回践踏,活生生的将他踩成了肉泥。

灭了阿拔斯王朝后,旭烈兀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往西推进,并在公元1260年,成功的消灭了位于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至此,旭烈兀的势力范围,囊括了了从元朝(东亚)到阿拉伯帝国(西亚),从印度到地中海等极为广阔的区域。

但在接下来发生了两件事,让旭烈兀停止了继续西征的脚步,这两件事的其中之一,不仅对他,同时也对中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正是这种影响,让旭烈兀再也没有回到中原。

第一件事,是旭烈兀的手下大将怯的不花战死。

公元1260年下半年,怯的不花奉旭烈兀之命,继续对叙利亚的部分地区,以及埃及等地展开进攻,但由于埃及苏丹忽秃斯的强力抵抗,使战局一时极为僵持,同时,怯的不花与联军中的诸十字军国家将领因战事闹得很不愉快,因此也就逐渐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形成了怯的不花孤军奋战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军队与埃及军队作战时,就变得十分被动,并且,在当年双方在阿音札鲁特交战时,怯的不花在战略上部署失误,最终导致了其兵败。

而在兵败后,本来有机会逃跑得怯的不花却选择了奋战到底,但毕竟蒙古军队的人数要少于埃及,因此,在最后怯的不花还是被埃及成功俘虏,并被当场杀害。

正是因为怯的不花的战死,让旭烈兀的势力范围,停在了幼发拉底河河畔,这里也成为了他与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的疆域分界线。

除了怯的不花的战死外,还有另外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公元1259年,身处进攻南宋前线的蒙哥,在四川合川钓鱼山(今重庆合川钓鱼城)被南宋军队的飞矢击中,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因伤势过重身亡。

蒙哥的死,在大蒙古国内部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主要原因是由于蒙哥正值壮年,因此在继承人方面根本就没做打算,因此,当时的大蒙古国,就处在了没有君主的权力真空状态。

而在当时,整个大蒙古国中,声望最高的,一个是阿里不哥,一个是忽必烈,两人均为蒙哥的弟弟,都有继承汗位的资格,因此,双方互不相让,围绕着汗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而这个时候,身为老三的旭烈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来他选择支持谁就代表谁胜出,二来他率领大军在外作战,手中也有令人不容小觑的实力,因此,他的态度,决定着汗位的归属。

最终,旭烈兀选择支持了忽必烈,之所以他会做出这个选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忽必烈抢先一步,在阿里不哥没有行动前,就派出了使者面见旭烈兀,并公开宣布“从质浑河岸到密昔儿的大门,蒙古军队和大食人地区,应由你旭烈兀掌管,要好好防守,以博取我们祖先的美名”。

这就意味着,忽必烈将旭烈兀攻占的区域,彻底地从大蒙古国中划了出来,交给了旭烈兀,也正是因为忽必烈的主动示好,以及满满的诚意,让旭烈兀在权衡再三后,最终选择了支持忽必烈。

而在得到旭烈兀的支持后,忽必烈信心大涨,用了近五年的时间,彻底打败了阿里不哥,并在数年后,建立大元,史称元世祖。

那么说,对忽必烈有着拥立之功的旭烈兀,为什么在大元建立前后,不再回中原,而是驻守在波斯地区呢?

这就要说到当时的形势了,在公元1264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的战争基本结束,在看到忽必烈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之后,旭烈兀十分明智的派出使者拥护忽必烈为大汗。

正所谓投桃报李,忽必烈对自己这位兄弟的拥护,表示十分满意,因此,也同时册封了旭烈兀为伊利汗,统治阿姆河以西的领地,由此,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正式形成。

按照从属关系来讲,伊利汗国是大蒙古国的一个附属,但实际上,自打伊利汗国建立的那一刻起,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政权。

之所以如此,一来是忽必烈的上位,与旭烈兀的支持分不开,如果旭烈兀没有选择忽必烈,转头支持阿里不哥,或者是带领大军回师,也参与到竞争汗位之中,那么,很有可能就没有忽必烈的事情。

因此,不管是忽必烈也好,还是旭烈兀也好,两个人都知道所谓的从属关系,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别说谁听谁的,互不干扰,各自为王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既然是独立政权,那就意味着在伊利汗国的范围内,旭烈兀就是天,就是最大的。

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里当王,自然要比回中原当忽必烈的属下强得多,有句老话说的好,宁为鸡首不为凤尾,即便是中原再好,那也是别人的,而伊利汗国,可是自己的。

除此之外,旭烈兀不回去也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私心。

要知道,他亲眼目睹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为争夺汗位发生的战争,虽说他在最初支持了忽必烈,让忽必烈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但阿里不哥同样也是他的兄弟。

如果他回去,在遇到阿里不哥以及其后人时,让旭烈兀该如何自处?

还有一点,就是旭烈兀对于忽必烈的投桃报李,也是相当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毕竟当时旭烈兀的态度对忽必烈十分重要,因此,忽必烈才会放低姿态,极其慷慨的开出各种条件,而今忽必烈已然是功成名就,那么旭烈兀的作用就变得不那么重要。

因此,如果他回到中原的话,说不定就会被忽必烈慢慢地削去各种权利,最终被架空,还有可能会不明不白地死去,而他曾经打下的势力范围,也会被侵占。

这样的结果,显然明智的旭烈兀是不会接受的,因此,他也就不会选择回到中原。

总体来讲,旭烈兀选择不回中原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来是他担心回去之后,失去作用自己,会有十分不好的下场,或是被架空,或是被暗中杀掉,二来则是在伊利汗国,他是君王,是大汗,而回到中原,他最多也就是个王爷,这两者之间的差别着实太大,因此他也就没有必要,更不回回到中原。

8 阅读:8117

评论列表

心若一动泪便倾城

心若一动泪便倾城

10
2022-09-12 21:10

人家就没觉得是中国人,他们自己是蒙古帝国打下来的一部分江山,在他们眼里那时的中原也仅仅只是被蒙古打下来的土地而已,要回也是回蒙古大本营,哈拉和林

完美世界

完美世界

7
2022-09-02 14:17

脑补太多 全是利益

oniai

oniai

2
2022-12-07 20:45

元朝在对日本的国书就称中国

清风

清风

2
2023-01-24 19:36

几大汗国的大汗有谁回过?

用户10xxx40

用户10xxx40

1
2023-01-31 18:22

大国去招安嘛[大笑][大笑]

联合娱记

联合娱记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