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集团(G7)最近的对华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措辞之强硬前所未有,尤其在台湾问题上,已经完全撕下了“缓冲外交”的遮羞布。最新发布的G7联合声明中,不仅对“一个中国”政策只字不提,还直接删除了此前常见的“希望与中国建立稳定和建设性关系”之类的外交辞令,甚至连“不与中国脱钩”这样的承诺也被抛弃。这种变化,意味着G7对华政策正从“表面和谐”走向“直接对抗”。
这种转变背后,最大的推手无疑是特朗普的回归。特朗普政府一贯奉行对华强硬政策,鹰派当道,现任国务卿鲁比奥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早在担任参议员时就曾因极端反华立场被中国列入制裁名单。这次在G7外长会上,鲁比奥直接要求各国在涉华问题上使用更为强硬的措辞,特别是在台海问题上,摆明了要与中国正面硬刚。
更值得注意的是,G7其他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竟然表现出罕见的“团结”和“默契”。日本首当其冲,完全迎合美国的政治需求,声明中对台湾的措辞与此前的美日联合声明如出一辙。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一贯奉行意识形态外交,迎合美国需求是其政治惯性。
欧盟外交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华,强调“美欧不能打贸易战,免得让中国太得意”。剩下的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也都保持一致步调,几乎毫无异议。
这种集体对华强硬的背后,隐藏着G7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深层次焦虑。G7国家早已在经济和军事上陷入疲态,面对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唯有通过集体围堵来试图维护自身的全球地位。而特朗普政府的冷战思维,让这种“集团对抗”策略愈发赤裸裸。G7在涉华议题上的“团结”,并非真正的内部一致,而是各国在美国压力下的“被迫妥协”。
然而,这种战略调整并不意味着G7内部真正达成共识。实际上,G7在其他问题上仍然存在严重分歧。在俄乌问题上,美国要求盟国对俄罗斯“手下留情”,以免影响美俄关系的正常化;在巴以冲突上,美国明确反对“两国方案”,迫使其他国家跟随。G7这种“对华强硬、对俄软弱”的双重标准,充分暴露了其在国际博弈中的投机和短视。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美国和G7其他国家都面临各自的国内政治困境。特朗普为了赢得选民支持,必然会在对华政策上“立威”,通过对抗中国来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德国、英国等国也都有各自的内政压力,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队,成为一种政治上的“自保”手段。至于加拿大,甚至在这场博弈中表现得尤为尴尬,既要迎合美国,又要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最终选择“装傻充愣”。
G7在对华问题上之所以能够迅速形成“表面团结”,正是因为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假想敌”。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打压中国,成为G7内部弥合分歧、凝聚力量的“最大公约数”。
但问题在于,G7的这种“对抗思维”真能奏效吗?从历史上看,西方世界对中国的遏制政策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促使中国在自主创新和全球布局上走得更远。中国早已不是当年“任人拿捏”的弱者,在台海、南海、全球供应链等关键议题上,中国早有完善的应对方案。G7的“围堵”政策,只会加速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推动“去美元化”和“去西方化”进程。
归根结底,G7在对华政策上的强硬,表面上是外交辞令的调整,实质上是冷战思维的复苏。历史已经证明,靠打压和围堵无法阻挡中国的崛起,反而会让中国在自主创新和全球战略中走得更远。未来的国际格局,注定在中美博弈中迎来新的平衡,而G7的强硬态度,可能只是这个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段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