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去世后,为何不传位给蒋经国,而是传给了无实权的严家淦?

史海任我行 2025-04-20 16:14:51

1975年4月5日,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有争议的人物,蒋家王朝的缔造者蒋介石在台湾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众所周知,蒋介石是一个独裁者,视公权为私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将所谓的“总统”之位让给了一个既不是黄埔嫡系出身,也不是蒋家的后代亲属,与蒋家可以说毫不相干的严家淦,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蒋经国。

蒋介石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又是为什么呢?

父死子继:延续蒋家王朝

蒋介石虽然治党治国无能,却极善权谋之术。回首望去,他的一生以1949年为分水岭,前半生因得到革命领袖孙中山的青睐,成了黄埔军校校长,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

孙中山死后,打着继承三民主义的旗帜,却一手缔造封建专制的蒋家王朝,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成了中国最有权势之人。

然而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蒋介石只能退守台湾,从此与大陆隔海相望。昔日北伐誓师时的勃勃生机、抗战胜利时的无双声望,转眼尽作梦幻。

余下的二十六年里,蒋介石在台湾阳明山的庭院中,一边做着“返攻大陆”“重拾山河”的美梦, 一边建立威权体制,在台湾继续延续蒋家王朝的统治。

丢失大陆,败退台湾,蒋介石领袖威望大损。摆在蒋介石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进行权力重组,以稳固统治。

因此,推行威权体制,权力高度集中、以党治国、军事戒严与意识形态控制相结合。如实行党禁,禁止民间组织政党,只允许“中国民主社会党”和“中国青年党”两个工具政党。其核心目的就是维护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合法性。

如此权欲心的一个人,自然不会容忍权力的流失。毫无疑问,蒋介石想的就是在自己百年之后,台湾依旧是蒋家人的天下。而他早就定准的继承人就是儿子蒋经国。

蒋经国出生于1910年,早年便被蒋介石送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对于这个长子蒋介石可谓寄予厚望。等蒋经国回国后便一直带在身边言传身教。

1948年国共决战之际,更是委以重任,让蒋经国以经济督导专员的身份带着一大批少壮派骨干前往上海,打击不法奸商和贪官污吏。

事实证明,蒋经国的确有一套,上海的通货膨胀得到了一定的抑制。虽然最终因为触及宋孔两家的利益而草草结束,但也证明蒋经国确有韬略,并非泛泛之辈。

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后,蒋经国一直随侍身旁,协助父亲遥控国民党的政治、军事、经济等事宜。

后来深知败局已定的蒋介石带着蒋经国乘军舰“江静号”离开上海,踏上告别大陆前赴台岛之途。

到台后,蒋经国旋即担任了国民党政战部主任,负责整个台湾省的情报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上种种,都让世人明确蒋经国这个“太子爷”身份的牢不可破。而蒋介石为了在百年之后,儿子蒋经国能顺利接过权力,也是苦心孤诣,费尽心思。

果断清障:为权力过渡铺路

台湾虽小,但当年跟随蒋介石南征北战,叱咤风云的人物,可以说是汇聚一堂,但这些老部下都让老蒋不放心。

“打虎还要亲兄弟,上阵须得父子兵”的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蒋介石。自己的接班人,非长子蒋经国不可。

可蒋经国资历尚浅,若以1949年来算,仅仅只有十一年的党龄。与一众国民党“老人”相差甚远,根基更是薄弱。

好在过去在国民党内部,能与蒋介石抗衡,或者敢于挑战蒋介石领袖地位的派系和大佬们的势力基本在战争中被瓦解了。

“前副总统”李宗仁以治病为由,长期生活在美国;退到台湾的阎锡山、白崇禧精锐尽失,成了光杆司令,昔日的威风也就荡然无存,只能任凭蒋介石摆布。

但这并不意味着蒋介石就放心了,昔日的一些心腹手下也在这一时期被其视作儿子蒋经国上位的绊脚石。

如嫡系的“CC系”,既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可以说是蒋介石政权的政治基石,是其垄断的权力工具。然而在入台后,“二陈”被迅速排除在了核心领导层之外。

离别前,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送给了陈立夫一本《圣经》,以表蒋家对二人的心意。陈立夫却很是无奈的说道:“夫人,那个活着的上帝都不信任我,我还想得到上帝的信任吗?”

对待嫡系尚且如此,其它威胁蒋经国上位的人,蒋介石更加不留情面,辣手无情。如孙立人,抗日战争时期入缅作战,被誉为“东方的隆美尔”,获英国皇家勋章。退台后,老蒋任命孙为“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司令”。

但其公开抵制蒋经国推行的军队政工制度,这一行为被蒋介石视为对蒋经国政治布局的直接挑战。之后蒋以雷霆手段,将孙立人软禁,长达33年之久。

另一个受此待遇的嫡系部下,是蒋介石最为器重和信任的亲信—陈诚。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陈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蒋介石执政的顶梁柱,属于台湾国民党政界的二号人物,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一旦蒋介石死后,按照职位继承顺序,陈诚顺理成章的则会接过大权。1953年9月,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所也认为:“蒋经国的首要对手是陈诚!”

为了给儿子铺路,蒋介石不但剪除陈诚在政界和军中的羽翼,还修改法律,堵死了陈诚更进一步的可能。为蒋家小朝廷鞠躬尽瘁,到头来却被爱子胜于爱国的蒋介石打压,陈诚自然心灰意冷。

1965年陈诚因肝癌去世,这对蒋氏父子而言既悲又喜。悲的是从此蒋家又少了一位“忠臣”,喜的是蒋经国接班道路上的障碍自然消除。

可直接让蒋经国当“副手”,父死子继的封建意味不免太过明显。作为所谓的“革命民主”政党,蒋介石若不能按照民主制度选举产生,不免授人以柄,令民众失望。

蒋介石做了这么多,为儿子清除障碍,是既不想让蒋家统治易姓,同时,民主这块招牌也不能丢掉。蒋介石想“鱼”和“熊掌”兼而得之。

过渡桥梁:“好好先生”严家淦

陈诚病逝后,蒋经国接班的格局已定,但不能操之过急。再加上蒋介石不愿放弃“民主”这块金字招牌,所以必须为蒋经国上位选择过渡人物,而这个人就是严家淦。

严家淦,字静波,1905年出生于江苏吴县。192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化学,对数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后校方允许他攻读数学课程,成为校内为数不多的双学位毕业生。1945年,任台湾公署交通处长、财政处长,兼台湾银行董事长等职。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选严家淦呢?首先便是蒋经国与严家淦有过合作搭班子的经历。原来自国民党败退台湾,数十万大军的处置问题让蒋介石颇为烦恼。

1954年11月,退辅会在台北正式成立,负责统筹规划退役官兵的就业和安置问题。主任由台湾省主席严家淦兼任,蒋介石亲自提名蒋经国为副主任。而严家淦在退辅会只是挂个虚衔,主要工作都由蒋经国负责。

而这一段经历也让严家淦进入了蒋经国的视野。60年代初,陈诚重病缠身,在蒋的暗示下提出辞职。

对于接任人选,在蒋经国的建议下,由严家淦出任,而蒋经国则在军界当一把手,牢牢掌握军权。

当然让蒋介石放心严家淦来充当权力过渡桥梁的原因,还是严家淦在国民党内资历尚浅,为人更是没有政治野心。

台湾《联合报》就曾介绍严家淦的经历时说:“严先生平素对人谦和,治事严谨,当某一件事发生争执时,心里记得八个字:‘退一步想,易地而处’。”

《蒋经国传》里也写道:“蒋先生为什么看中这位‘新人’呢?说穿了,见怪不怪。我们认为的严的缺点,正是严的优点,严没有野心,没有班底,庸庸碌碌,是汉献帝型,也是林森型。天时、地利、人和,使严因缘际会,扶摇直上”。

对于这么一个没有野心,没有自己的班底、党羽的人,自然对蒋经国上位构不成威胁,蒋介石便放心提拔严家淦为副手。

官场老油条的严家淦也深知蒋介石的用意,人微言轻的自己能迅速上位就是给蒋经国铺路的。

1972年5月26日,国民党举行中常委会议,严家淦就低声对蒋介石说道:“那我今天就辞去职务。”

老蒋见严家淦如此识趣,也不拒绝:“你副总统就职才六天,不能辞,你只辞行政院长吧。”

严家淦提议蒋经国上任。之后经表决蒋经国的任命时,在四百零八票中,蒋得了三百八十一票,顺利通过了任命。

至此,蒋经国掌握行政军事大权,可谓大局已定。这一年,蒋介石八十五岁,蒋经国六十三岁,垂垂老矣的蒋介石总算安心,而他也快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七十年代,联合国大会驱台、尼克松访华、台日断交,这一连串事件的打击下,蒋介石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

1972年3月,蒋介石做了前列腺手术,后转为慢性前列腺炎,同年7月,阳明山一次意外的车祸,本来就病弱的蒋介石从此一蹶不振。

一代枭雄也抵不过时间和病魔的双重摧蚀,1975年4月5日11时50分蒋介石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八岁。

之后严家淦扶正,台湾政局演变为一把手由党内资历浅、权力较低的严家淦担任,二把手由蒋经国担任。很明显,严家淦只不过是一块招牌,真正的大权在蒋经国手里,一个“蒋经国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1978年,台湾省迎来新一轮换届,严家淦是一个知进退的恶人,他明确表示放弃竞选连任,并向国民党中常会建议提名蒋经国为候选人。

蒋经国自然“当仁不让”,于3月21日经“国民大会”选举,以1184票不出意外地当选,又在5月20日宣晳就任。至此,蒋经国全部继承了父业,名正言顺地总揽了台岛全局。

纵观蒋经国接班的过程,不难看出,尽管整个事情是蒋介石一手策划和掌控的。

从表面上看可谓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无论是一把手,二把手都不是直接继承,而是国民大会选出来的,完全符合领导人选拔的程序和要求。

时人不免讥讽:“‘民主’真是个好东西。用好了,让儿子接班这种地地道道的封建糟粕,都可以包装成进步的、民主的新东西。”

结语

从国民党败退台湾伊始,蒋介石便开始布置让儿子蒋经国接自己的位置。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影响蒋经国上位的障碍,均被蒋介石一一铲除,就连心腹陈诚和陈立夫兄弟也被打压。

之后为了打好“民主”的招牌,选择没有威胁的严家淦来担任权力过渡的桥梁。在蒋死后,严家淦虽然是所谓的“总统”,但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蒋经国才是实际的掌权者。

虽然蒋经国子承父业,但在台湾民主化浪潮中,其认识到必须结束父亲蒋介石缔造的威权统治,推动民主化铺路。至此,蒋家王朝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面前被碾得粉碎。

0 阅读:579
史海任我行

史海任我行

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