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黄花大闺女,这个花是指什么花为什么是黄花而非别的花

花落风舞 2024-10-05 20:22:04

在这里,“花黄”属于木兰用于装饰的女子用品,在古代女子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修饰物件。

古人所说的“花黄”通常指美人钿,是女子在额头上描绘的图案,多呈梅花、桃花样,尽显美丽典雅之态。

据说花钿最初由魏晋南北朝时的寿安公主所创,她曾在花园玩耍累后躺椅休息,恰有梅花飘落其眉心,留下了红色印痕。

公主苏醒后,发现眉心似有一朵花雕,颇觉有趣,而后数日皆采集花朵贴于眉心以作装扮。

众多妃子与宫人瞧见后,感觉新奇,于是都打算效仿,一时间花钿在城中极为盛行。

然而并非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鲜花,尤其像只在寒冬绽放的梅花。于是除了四季都有的花外,就有商贩想出用金粉颜料在眉心绘出花朵形状。

其后,金粉融入各类岩石与植物染料,使得花钿颜料色彩不再单一,图案亦不再局限于花朵样式,变得愈发多样。

富贵人家能挑选多样花钿和各式颜料,高门贵女将其作时兴装饰竞相争艳,而普通人家大多无此资本,只能另寻法子去勾画那眉画。

人们尝试后发现,诸多染料里植物染料易获取,且多能呈现鲜艳黄色,像花蕊就能轻易上色,点于眉心便形成所谓“花黄”。

实际上这恰好证实了该颜料的高雅不凡,让这些姑娘的妆扮披上了一层优雅的面纱。

正因为如此,花黄才成为了黄花大姑娘这一称谓所指代的起源。

然而这两个代称放在一起实则也是相通的,那些尚未长大的孩子,其头发通常柔软且松散,在阳光之下会呈现出浅浅的黄色。

就如在武侠小说里,常有的“黄毛小子”“黄发小儿”这类轻蔑称呼,实则是借助未成年小孩头发黄、发育未全的特征,来表明其学识与经历浅薄。

同样的,“黄花大闺女”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未成年女孩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头发往往会显得有些微黄。

同样是黄头发,那些尚未长大的孩子,女孩不可称为黄毛小子,而应叫黄花大闺女,如此区分清晰且很具代表性。

“黄花”之意,可指少女头上黄发,亦可指如菊般女子,其纯洁高雅且清新脱俗,生命如缓缓盛开之花,虽会凋零,但此刻正处最美花期。

从这一层面讲,用“黄花大闺女”来形容女子非常恰当且具赞美之意,因其不仅体现年龄,还蕴含着对女子高洁清雅品性的赞赏。

当一个姑娘嫁人后,便不再是未出阁的黄花闺女,而是他人家的儿媳、媳妇或母亲,反之,若未出嫁,即便 26 岁,仍可被称作黄花大闺女。

从这般意义上讲,黄花大闺女其实是针对女子过往人生经历的一种甄别。

在古人看来,未经世事的女子纯净至极,身心皆至善,故而用“黄花大闺女”这一称号来对她们予以区分和褒扬。

这就如同封建迷信里盲目相信童男童女有奇妙效用那般,小孩心灵纯净善良,无恶念与世俗欲求,恰是最宜被当作天真烂漫歌颂的对象。

同样的道理,尚未出嫁的女孩恰似潺潺流淌的山泉之水,清透无比,纯净得毫无任何杂质。

然而,这般的区分与暗示,实则是对女子进行了分类,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将其物化之意。

人存于世间,生来便平等,无论男女老幼,权利皆相同,不受后天经历影响,即便恶俗之人,也有社会制度来约束并保障其相应权利。

然而,“黄花大闺女”这词竟把出嫁前后的女子予以对立区分,未出嫁者能获此极具正面意义之称,被视为一家人的宝贝。

然而一旦这名女子出嫁,便意味着她默认已与娘家斩断必要联系,自此独立成家,变成了妻子与母亲,不再是女儿。

黄花大闺女向来都是父母的珍宝,可一旦她们迈入婚姻,便如同被父母泼出的那盆水。

在这种封建礼教的牢牢束缚中,对女子有着诸多限制,大到琴棋书画、女工刺绣,小到不能抛头露面等,要当好妻子,遵守妇道,还要孝敬公婆。

实际上自古代到如今,存在诸多相互对立且对女性不尊重的词语,像女字旁的“婊”“奸”等,还有诸如对女子是否出嫁用“黄花大闺女”称呼,都让人不适。

哪怕仅是只言片语,也会成为伤人的锐利凶器,不过相信伴随时代的进步,这些终将会慢慢失去色彩。

0 阅读:40

花落风舞

简介:花落随风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