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年,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潮!

阳泽与世界 2025-01-24 10:20:44

“归” 途漫漫,情系桑梓!

售票窗口前,人们翘首以盼,目光紧紧盯着屏幕,手中攥着的是对家的向往;

绿皮火车上,嘈杂拥挤,却弥漫着团聚的热望;

汽车后备箱里,堆满了从城市带回的特产,那是游子对家乡亲人的心意。

这些熟悉的场景,年年上演,也拉开了 “春节回家” 这一宏大叙事的帷幕。

01-

xiaotake

仅 2024 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就高达72.04亿人次,地球上人类最大的迁徙活动——春节,倒计时不到一周。

一个月前,中国春节申遗成功,2025年蛇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全球非遗版春节。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全球将近20个国家和区域将春节作为法定假日。

春运,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

预计2025年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90亿人次,铁路客运量预计突破5.1亿人次,民航客运量预计突破9000万人次。

自驾出行预计达到72亿人次,占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的八成。

平日里口口声声说着 “不想回家” 的年轻人,身体却很诚实。

数据显示,“90后”在春节旅游人群中的占比达45%。

他们有着自己的 “过年焦虑”:

催婚催生的压力、与亲友之间生活方式的差异、攀比的氛围……

然而,焦虑归焦虑,他们依然在春运的人潮中坚定前行。

这背后,是 “家” 的力量在牵引。

家,是无论走多远都割舍不下的港湾,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02-

xiaotake

现在物质生活好得每天都像在过年,精神压力大到每天都像在坐牢。

春运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行为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移民” 一代大量涌入城市。

如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年轻人占比已超6成。

他们在城市中努力打拼,喝咖啡、吃西餐、叫卖外,却对家乡的眷恋从未消散。

许多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的 “新移民”,虽然享受着城市的繁华与便利,可身份认同依然是老家。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 “机械团结” 与 “有机团结” 的概念。

在传统乡村社会,人际关系基于血缘和地缘,是一种紧密的 “机械团结”;

而在现代城市,人们基于分工协作形成 “有机团结”。

“新移民” 在这两种社会结构之间徘徊,既渴望城市的机遇与发展,又放不下家乡的情感纽带。

城市的高房价和家乡的高物价;城市的高就业和家乡的农业经济。

“新移民” 一代在城市与家乡之间,构建起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桥梁。

03-

xiaotake

法国作家迪迪埃・埃里蓬在《回归故里》中,讲述了自己从工人阶级家庭走出来后,对家乡态度的转变。

起初他试图逃离家乡,极力想融入上层社会;

后来,却在反思中重新找回对家乡的情感寄托。

这种情感转变,在当下中国社会也有着诸多体现。

广西桂林的阿平,一毕业就选择来深圳打拼,曾经一心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却发现和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

在城市待久后,年轻人也在寻找 “精神的故乡”,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的追求,更注重内心的归属感。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下沉和平民化,阿平也在空闲间,利用短视频平台大力宣传家乡的美景,帮着家乡吸引外来游客。

这些“新移民” 一代在城市与家乡之间的徘徊与坚守。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背景下,年轻人也对身份认同和心灵归宿,也有了与上一代不同的理解。

春运,不只是一场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它是时代的印记,是中国人对 “家” 的情感寄托与文化传承。

如今新年祝福的意义,大概就是你可以找个理由,和已经很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同窗、亲属。

开启一个大家都不尴尬的开场白,一起叙旧或展望未来,随便敷衍下就好了!

点赞收藏防失联,转发分享,快乐+1!

0 阅读:9
阳泽与世界

阳泽与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