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会有刀下留人吗

林杨说历史 2023-05-15 19:49:04

每次在电视上,看着那些忠臣良将被冤枉砍头的时候,他的心脏都会怦怦直跳,恨不得马上就有个人来救他。在行刑者的大刀快要砍到脑袋的时候,一声刀下留人,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丝希望。

但这也让不少人有些疑惑,那些执法者实在是太听话了,说要留下他们,他们就立即停止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执法者就是一群蠢货了。

其实,古时候的法律里,就有这么一条。在古代,行刑的时候,要到什么时候,行刑者才会停止?这件事情,我们就来谈谈。

正如上面所说,我们经常在古代电视剧中见到“刀下留人”这一词,这一词的出现,就代表着故事的反转和发展。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刀下留人””这四个字来自于元代的《燕青捕鱼》,不过这四个字不是历史,只是元代李文蔚的一部长篇小说里的一段,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

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任何一个被杀的人会被救,所以,被杀的人必须要交代清楚,或者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不然的话,被杀的人不但要被处死,而且还会受到更重的惩罚。

虽然没有所谓的“刀下留人”,但是《大明律》中也有类似的条款,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刀下留人”的依据了。

但是,若是那些囚犯只是想要苟延残喘,那他所受到的惩罚,就会比那些囚犯还要严厉。除了原来已经被处以砍头的罪犯之外,还要处以绞刑。

斩断头颅,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不能让自己的尸体被斩断,就算是太监,也要让自己的尸体保持完整,更别说是一般人了。

总之,所谓的刀下留人,并不是真正有的,一名死囚被判处了死刑,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或者有皇室撑腰,那就别想再跑了。

当然,即使不会出现“刀下留人”这种事情,也会出现一些人为自己辩解。要了解行刑者为什么会马上停止行刑,就必须了解我们的法制是如何发展的。

《秦律》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律法,也是最完善的一部律法,那个时候,整个国家都处于“皆有法式”的状态,但普通人却无法忍受这种状态,所以才会有秦末的混乱。

有了前秦的前车之鉴,刘邦又命萧何颁布了一部《九章律》,这一部律法相对于《开皇律》和《唐律疏议》来说,要相对放松一些。

宋朝的时候,赵匡胤以《唐律疏议》为蓝本,编写了一本名为《宋刑统》的法律,里面有一条“刀下留人”的文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即便是死刑犯,如果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说出了真相,也要立即中止执行,等待有关部门的调查。

谁都知道,大明王朝是华夏最刚烈的王朝,没有和亲,没有贡品,没有臣服,但是,明初帝王有通情达理的特征。

不管是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罢,都是心狠手辣之辈,勤勤恳恳,在冰雪中跋涉,才奠定了大明数百年的江山。

但在法律上,他们对死囚的对待,极为宽容,《大明律》里也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囚犯们在被执行死刑之前,还在哭诉,或者说他们的判决有问题,那么典狱长就有权撤销死刑,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审判。

而这一条,也被满清沿用了,其根本就是为了降低冤假错案,降低诬告忠良之举。

可以这么说,除非是被陛下亲手处死,否则你永远都有洗刷冤屈的可能。

在古代,处决人的权力都在皇上手中,也就是说,只要有一道命令,就一定是皇上的命令。一个死囚,虽然在刑台上表现得很嚣张,但如果杀死了一个被皇家庇护的人,下场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才有了现在这种情况,一旦你喊停,他们马上就会停下来的说法。

倒不是说这些人乖巧,只是他们真的不愿意去招惹这些权贵和皇亲国戚,那样的话,他们可就惨了。

0 阅读:6
林杨说历史

林杨说历史

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