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以“决斗”为主的动作片,更像是法版《檀香刑》

役人影院 2024-11-26 14:34:32

看了部小众法国片,名字叫《刀刃边缘》,讲的是1887年法国民间决斗的事。

1887年所处的年代,已经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距离中世纪已经很遥远了,“决斗”这种古早时期的争夺名誉的事,早就被法国政府正式禁绝了。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最后的决斗》,讲是发生于1386年的时的故事,那场发生在尚·德·卡鲁日(马特·达蒙 饰)与贾克·勒·格里斯(亚当·德莱弗 饰)之间的决斗,也被誉为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合法的“决斗”,此战之后,“决斗”就成为了非法活动了。

但是,500年过去,从1386年到1887年,“决斗”这种比拼名誉最直接的方式一直在法国民间长盛不衰。就像中国民众在节假日放烟花一样,尽管官方禁止,但民众依旧自发燃放,屡禁不止。

在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就于1837年死于决斗带来的伤后感染。以“决斗”决定名誉结果的方式,真的是一个笑话。原本,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普希金与年轻女子娜·尼·冈察洛娃相遇后一见钟情,坠入爱河,然后正式结婚。但后来,沙皇禁卫军军官、法国籍纨绔子弟丹特斯在一次舞会上偶然结识冈察洛娃,对她展开猛烈的追求。普希金眼见有小三要强插自己的婚姻,对此十分气愤,于是与丹特斯展开决斗,并因此负伤而死。按现代的标准,普希金可是一点都没错,但决斗的结果是他死了,渣男丹特斯活了下来。按照“决斗”的规则,渣男丹特斯就成了胜利的一方,也因此名誉没有受损,反而成了他的资本。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可这就是规则。傻逼规则。

《最后的决斗》里,卡鲁日也是因为自己的妻子被格里斯强奸然后在国王的授意下,两人展开“司法决斗”,“由上帝来审判”。最终,卡鲁日在决斗中先败后胜,在重伤之下于最后时刻奋力一击,逆袭了格里斯,用匕首插进了宿敌的喉咙。杀死格里斯后,卡鲁日获得了皇家退休金,并被任命为皇家侍从。而且得到了巴黎议会给他的一大笔钱来弥补他打官司的损失,最后还争取到了格里斯被划归公有的遗产。决斗的胜利使卡鲁日声名远扬,又回到了国王身边的心腹圈子,取代了格里斯昔日在国王身边的位置。

同样因婚姻危机引发的决斗,卡鲁日挽回了自己受损的名誉,普希金却白白死于决斗,不仅枉费了自己的生命,还给世界文坛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刀刃的边缘》,其主要意义反倒不是故事中的案情是怎样的,而是电影以四种格斗形式,来给法国的中世纪写了一曲挽歌。格斗的形式,大于格斗的意义。

看起来,很像是法国版的《檀香刑》。

《檀香刑》是莫言最好的小说,没有之一。作为一部小说,《檀香刑》写的故事是1900年发生于山东高密东北乡农民起义破坏修筑胶济铁路失败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涉及到的历史有德国人侵略胶东、袁世凯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出逃这样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但是在莫言的笔下,留下大众最鲜明的印象反倒不是那个可歌可泣的清末民族反殖民抗争运动,而是故事里记载的四种行刑方式:阎王闩、砍头、凌迟、檀香刑。

尤其是后两种,莫言对于凌迟与檀香刑展开的描述,看得人瞠目结舌,肝胆欲裂。也因为凌迟、檀香刑在进入民国之后就被禁止了,《檀香刑》也就成了莫言送给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曲挽歌,是对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回望。虽然残忍,却富有史诗气魄。在莫言之前,在他之后,都没有见过类似的作品面世。

《刀刃的边缘》尽管与《檀香刑》比起来不是一个量级,但同样可以将这部作品看作是通过“决斗”对于法国中古时期的一次回望,算是最后的回眸。

《刀刃的边缘》里前后共有五场决斗,除了开篇的第一场是一次合法的击剑比赛,后面的四次就都是官方眼里的“非法决斗”。

《刀刃的边缘》里讲述了《最后的决斗》里没有展开讲的决斗规则,包括:

提出决斗的一方,可以允许对方下选择武器,可以是各式的剑,也可以是枪支。选择武器的一方,也可以选择决斗方式,是站立式还是骑马式等。

每局两分钟,不分胜负的话两分钟后稍事休息然后进入下一局。

胜负结果直到决斗双方中的某一方流出第一滴血为止。见到第一滴血,决斗即可中止,流血者为失败者。

枪械决斗的话,每局各发射一次,然后更换武器再次射击。

如果对决的双方不对等,武力强大的一方可以指定一位人士来代替自己参加决斗,甚至可以选择女士来代替自己。

影片里的第一次决斗,是剑术大师对决西班牙挑战者,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击败了对手。

结果,在这次决斗的后场,上校发现自己的妻子与剑术大师的外甥在偷情。上校愤而提出要与外甥进行决斗。

这也是片中的第一次非法决斗,结果上校以武器上使诈的方式,杀死了小白脸。

发现没?

上面几次决斗的起因,都是因为爱情,都发生在正主与第三者之间。其实,中古时期的决斗,还真的大部分都是些这样的婆婆妈妈的事引起的,哪里有那么多正义要维护?打来打去的跟现在的捉奸有啥区别呢?

回到电影中。因为剑术大师看出外甥死的很冤,于是他想要维系外甥名誉的方式刺激了上校的手下,这名不知天高地厚的手下提出要与剑术大师进行决斗。大师说,你不是我的对手,我选择一名剑客代替我来与你决斗吧。对方答应后,大师选择了报社的女记者来代替自己,目的就是要用女斗男的方式来羞辱对方。结果,在大师的指导下,女记者还真的赢了。这条故事线,也有影片女权表达的意思。

上校不可避免地与剑术大师展开了决斗。剑术大师觉得自己靠剑术胜对方,有些胜之不武,于是提出用枪来决斗。结果,大师还是用上校熟悉的方式击倒了上校,大获全胜。

最后,上校再次与大师决斗,这次上校提出双方以骑马的方式,用战场的方式来决定胜负。大师本非士兵出身,骑马不是他擅长的,但他还是接受了挑战,并在对决中再次战胜了上校。

影片里几番决斗,搞来搞去,谁打谁,怎么打,谁胜谁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部片,让我们了解了欧洲中古时期决斗的方式与规则,还有它的意义。

影片故事发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这已经是欧洲中古时期最后的遗存了,因为这个时候的欧洲经济正在起飞,马上就要现代化时期。就像是《檀香刑》的故事发生于1900年,这一年恰好新世纪的端口,也是大清最后的时光,中国的新生马上就要到来了,民主共和的时期为期不远了。选择在这个时期进行回望,当然有标识性意义。

可惜的是,《刀刃的边缘》拍的有些中规中矩,不算是经典,这就造成了它的影响力比较弱小,与《檀香刑》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可惜了。

毕竟,《檀香刑》是通过四次刑罚,去回望整个中国中古时期的社会面貌。而《刀刃的边缘》则只是通过几次决斗去让人了解欧洲中古时期的决斗的方式,并没有增加对整个中古社会的了解,还是比较表面化,没有做到微言大义,见微知著,这就是主创的能力存在的缺失了。毕竟,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盖的,靠的是实力。他就是通过魔幻的写法,通过魔幻的现实去折射真实的中国历史,尽管血淋淋,但也是现实,引人发醒。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