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容易涨价难!油车动不动降十万,可见利润多高,而电车价格却不断勇攀高峰,车企老板们怎么就看不懂形势呢?搞得现在有一个梗,叫你再不努力,只买得起BBA了。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电车不了解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还没上市,价格就定得这么贵?任何品牌,发展路径都是从上往下易,从下往上难,如果我是保时捷,我推一个价格低一点的manca,能在利润上吊打奥迪Q5,留下长足利润空间,消费者也愿意买单,还能卖得特别好。这样老板赚钱爽,就会多发年终奖给员工,员工也爽。
如果我是从F3起家的byd,就得忍受网友们长达几十年的嘲讽,一点一点积累资金和技术,才能无比艰难地说服消费者,买byd20万以上的车。国产品牌在建立过程中,吃过很多这种苦和委屈,才有了现在的新赛道,建立品牌只想着把价格从上往下打,这是要抢占全球消费者的心智吗?有网友认为,华为M9售价一上来就是50万,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做保时捷轻奢品牌的勇气,还在尝试性进攻。别以为电车只卖贵车,就能挖到金矿。其实汽车最赚钱、卖得最好的,全球都在12-23万价格区间。中国新能源车买得最好的,也一定是这个价格段的车,但汽车品牌都是几百亿砸下来,个个想做百年品牌。因此,新能源汽车品牌,要以长期战略来对待定价,不能冲着眼前来布局。
国产汽车越来越让消费者买不起了,曾经花七八万就可以买到一辆外观配置都很高的国产车,现在动不动就30万以上,这还在占据最大市场份额消费者的承受范围之内吗?新势力汽车赛道越来越离谱了,卷技术,卷智能,卷安全,但最终什么也没上去,只是把价格卷上去了。
蔚小理俗称造车新势力,不可否认,进入电车时代他们做出了成就,但车是给中产造的,月薪没两万,谁买得起?结果也不知道哪个缺德玩意,弄出个五年分期。让原本买不起的人又觉得自己行了。
看了问界M9发布会,发一声惊叹:真厉害;看了小米的发布会,雷总实实在在想造好车的,精神值得肯定。但越来越觉得,他们造的车离普通百姓越来越远了。
有什么样收入的家庭才能买得起30万的车?如果一个月攒一万,30万要两年多时间,收入就要达到至少一个月两三万。前几天一位专家亮出一份收入统计,显示9.64亿人口月收入低于2000元,30万的车对这部分占比最大的低收入人群来说,不过是一张不切实际的大饼,不会超过百分之一。
一位网友评论:我要的不是百公里加速2.7秒,十秒左右都能接受,也不是最高时速265公里,能跑120不费劲就行,也不用真皮,想要的就是一辆年轻运动安全的代步车。五年分期我也不敢要,因为二十年的房贷才刚刚开始。
笔墨浓淡
坑自己人最拿手的你猜是谁[得瑟]
夜玄
骗子小偷,买小米都有被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