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族共出了120个进士,而且都是文武兼备,丝毫不逊汉人进士

艺术手工艺品坊 2024-12-22 13:58:43

清朝宗室科举骑射与笔墨的百年交锋

“皇族的后代,天生就是锦衣玉食,何必在考场上与寒门学子争个高低?”这是康熙年间许多大臣的想法。

可谁能想到,清朝皇族不仅考了,还出了120个进士。

这些宗室子弟不仅能文能武,有些甚至官至大学士,政绩斐然。

这背后是怎样的一场历史博弈?为什么这些身份尊贵的宗室后来不得不走上考场?故事从顺治入关说起。

清朝初年,皇室的日子说是“天上人间”也不为过。

满洲入关时,八旗子弟靠骑射横扫天下,靠的就是一身好武艺和无条件的忠诚。

至于读书科举?那是汉人谋生的手段,八旗子弟根本不屑一顾。

顺治三年次科举开考时,朝廷干脆禁止八旗和宗室参加——毕竟,八旗子弟生来就是吃皇粮的,科举是寒门学子翻身的渠道,八旗凑什么热闹?

但随着时间推移,问题逐渐显现。

清初宗室人口不多,爵位有限,许多人没有实权,只能做个“闲散宗室”。

清廷为了让这些宗室子弟“别那么闲”,特意在北京设立了“宗学”,希望通过文化教育让他们多读书、少惹事。

康熙帝甚至亲自过问,给他们安排了专门的考试。

可次“宗室科目”开考后,康熙发现问题不小不仅通过率惨不忍睹,连作弊的现象都跑出来了。

康熙一气之下停了考试,还放话“宗室何患无官,何必参加科举?”这话乍听像是对宗室子弟的保护,实际上却是对他们文化水平的无奈评价。

问题并没有因为停考而结束。

雍正帝继位后,朝中大臣又提议重开宗室科举,理由很简单宗室成员越来越多,光靠朝廷赏赐养不活这么多人了,给他们一个读书入仕的机会,总比让他们无所事事好。

雍正没理会,但到了乾隆年间,皇帝终于松了口,允许宗室通过宗学考试直接授予进士头衔。

乾隆觉得,这样既能“恩泽宗室”,又能避免他们和汉人一起竞争,算是权宜之计。

可乾隆朝的宗室科举也没持续多久。

乾隆十九年,他突然改变主意,宣布宗室不得再参加科举,理由是“祖宗家法不能坏”。

当时满洲八旗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骑射优先,读书是汉人的事。

但乾隆没想到,这一决定其实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宗室子弟不读书,骑射又荒废,最终成了“文不成、武不就”的两头空。

到了嘉庆年间,问题彻底爆发。

宗室人口激增,出路却越来越少,许多人沦为社会负担,甚至有人靠借贷度日。

嘉庆皇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重新开放宗室科举,但这次加了个限制条件必须精通骑射,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这一规定看似公平,实际上却让不少宗室子弟望而却步。

毕竟,真正能骑马拉弓的,早已成了凤毛麟角。

嘉庆七年,宗室子弟次正式参加殿试。

这场考试引发了一个小风波因为他们是皇族,科举答卷的结尾署名不能和普通士子一样称自己“草茅新进”。

毕竟,堂堂宗室怎能自称“草茅”?为此礼部专门开会,最后决定统一用“末学新进”这种更“尊贵”的表达方式。

虽然这只是一个细节,却反映了宗室身份的特殊性,也让人看到科举制度的灵活性。

从嘉庆朝到清末,宗室科举逐渐完善。

尽管录取政策比普通士子宽松,但考试内容和流程基本一致。

这一制度让宗室子弟开始走上仕途,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官员。

从乾隆到清末,共有120名宗室进士,其中不乏一品大员。

科举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个人命运,也让清廷逐渐意识到,骑射和文化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有人说,清代宗室科举是满汉文化碰撞的产物,也是清廷为了维持统治不断调整的结果。

无论如何,这场历时百年的制度变迁,既是皇族与科举的一次“妥协”,也是清王朝自我调节的缩影。

0 阅读:222
艺术手工艺品坊

艺术手工艺品坊

艺术手工艺品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