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之痛:20年后为何还会折磨老人?一个令人困惑的案例

孤丝评健康 2025-04-03 03:19:57

河南泌阳的李老师最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她80岁高龄的母亲正在经历一场"旧痛复发"的折磨。20年前,老人家曾患过带状疱疹,本以为那段痛苦的记忆早已成为过去,没想到最近半个月,原来患带状疱疹的部位再次出现了刀割、撕裂般的剧痛。这种疼痛来得如此突然而猛烈,让老人夜不能寐,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幸运的是,李老师的一位同事杨老师的父亲也有过类似经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持续了一年多,最近才在汪医生的帮助下得到有效治疗。在杨老师的推荐下,李老师决定寻求专业帮助。这个案例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带状疱疹的疼痛会在20年后卷土重来?这种"延时疼痛"的机制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

一、认识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或"蛇盘疮",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疼痛性皮肤病。大多数人首次感染这一病毒时,是在儿童时期,此时往往表现为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未被完全清除,而是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重新激活,沿感觉神经纤维移动到皮肤,引发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国外一般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定义为:皮疹愈合后持续超过90天的疼痛。(而国内则是把皮疹愈合后持续超过30天的疼痛定义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根据疼痛持续时间可分为:

急性期疼痛(出现皮疹后30天内)亚急性期疼痛(30-90天)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超过90天)

值得注意的是,像李老师母亲这样的情况——间隔多年后原部带状疱疹位再次出现类似疼痛,临床上并不常见,但确实存在。这可能是由于病毒对神经系统的长期损害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加上老年人免疫力自然下降,神经修复能力减弱,使得疼痛敏感性增加。

二、为何20年后还会疼痛?解析长期神经损伤机制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能够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现象,与病毒对神经系统造成的复杂损害密切相关:

外周神经敏化:病毒感染导致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炎症介质,使外周伤害感受器处于持续兴奋状态,对正常无害的刺激也产生疼痛反应。中枢神经重塑:长期的外周伤害性输入可导致脊髓背角神经元发生可塑性改变,即"中枢敏化",即使原始的外周刺激消失,疼痛信号仍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自我维持。神经纤维损伤:病毒直接破坏感觉神经纤维,导致神经传导异常。特别是当有髓Aβ纤维受损时,失去对C纤维传递的疼痛信号的抑制作用,加剧痛觉。年龄因素:老年人神经修复能力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更容易形成慢性疼痛。8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PHN的风险是50岁以下患者的10-15倍。病毒再激活:虽然罕见,但潜伏的病毒可能再次轻微激活,虽然没有明显的皮疹出现,但仍可引起神经炎症和疼痛。

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常见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特征包括:

自发性疼痛:无外界刺激下出现的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常被描述为烧灼样、刀割样、撕裂样或电击样。诱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对正常疼痛刺激反应过度;异常性疼痛:非疼痛刺激(如轻触)引发疼痛;温度觉异常:对冷热刺激感知改变感觉缺失与异常:疼痛区域常伴有感觉减退或缺失,与疼痛并存形成矛盾现象。情感和睡眠障碍:长期疼痛可导致焦虑、抑郁和失眠,形成疼痛-情感-睡眠的恶性循环。

在李老师母亲的案例中,80岁高龄、既往带状疱疹病史、突然出现的剧烈神经 病理性疼痛,都高度提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复发或加重。

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

了解危险因素有助于识别高风险人群并采取预防措施:

主要危险因素

具体表现

年龄

50岁以上风险显著增加,60岁以上约50%,70岁以上约75%

急性期疼痛程度

初发时疼痛越剧烈,发展为PHN风险越高

前驱期疼痛

出疹前就有疼痛症状者预后较差

皮疹严重程度

皮疹范围广、水疱多、溃疡深者风险高

特殊部位

三叉神经(尤其眼支)、会阴部受累风险高

免疫功能

免疫力低下患者(如糖尿病、肿瘤、HIV等)更易发生

治疗时机

抗病毒治疗延迟(超过72小时)增加PHN风险

李老师母亲的高龄(80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加上可能存在的免疫功能随年龄下降,共同导致了疼痛的复发。

五、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阶梯治疗策略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应采取个体化、多模式的综合管理策略:

1、一线药物治疗

钙通道α2-δ配体:常用的有 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苯磺酸美洛加巴林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5%利多卡因贴剂:

2、二线药物治疗,可以选择

阿片类药物:曲马多等肉毒毒素A局部注射:近年研究表明对PHN有效,通过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减轻疼痛辣椒素高浓度贴剂:8%辣椒素贴剂可在专业医生操作下使用,通过耗竭神经末梢的P物质发挥镇痛作用

3、介入治疗

对于药物控制不佳的顽固性疼痛,可考虑:神经阻滞(交感神经或外周神经)

脉冲射频治疗脊髓电刺激(SCS)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4、非药物治疗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物理治疗: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针灸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营养

5、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在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方面具有它独有的特色

(一)内服中药

1.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的常用经典方剂

可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加减选用: 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证)、除湿胃苓汤(脾虚湿蕴证)、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证)、去杖汤、瓜蒌甘红汤等,;急性期可以加板蓝根、大青叶(抗病毒);疼痛剧烈可以加延胡索、全蝎(通络止痛);老年体虚可以加黄芪、党参(扶正祛邪)。专业中医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为患者开出有效的方剂;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对应的中成药,如果抗病毒口服液、清热消炎宁胶囊(急性期);元胡止痛片、七叶皂苷钠片(慢性疼痛)等。

(二)中药外用

1. 中药外敷,可以选择

金黄散:醋调敷患处,清热解毒。青黛散:麻油调涂,收敛水疱。民间验方:鲜马齿苋捣烂外敷(抗病毒、消肿)。

2. 针灸治疗

体针:主穴可选择:阿是穴(皮疹局部围刺)、夹脊穴(对应节段)、阳陵泉(疏肝利胆)。配穴:合谷、曲池(清热),血海、三阴交(活血)。电针:低频刺激夹脊穴,促进神经修复。刺络拔罐:点刺疱疹周围出血后拔罐,泻热化瘀。

3. 艾灸疗法:可选择k阿是穴、足三里(扶正)、局部灸(温通经络)。

(三)中西医结合策略

1. 急性期:内服:西药抗病毒 + 中药泻肝清火,可缩短病程、改善症状、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外治:利多卡因凝胶 + 金黄散外敷(镇痛抗炎)+抗病毒软膏。

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内服:普瑞巴林等 + 中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可缩短病程,尽快控制症状,减少西药用量等)。针灸:电针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足三里)。

(四)特色疗法与注意事项

1. 放血疗法:三棱针点刺所有水疱,及疱疹两端和周围皮肤,用火罐拔出恶血,适用于剧痛患者。

2. 食疗辅助:绿豆薏米粥可以清热解毒;三七炖瘦肉可以活血化瘀(适合后遗痛)。

3. 注意事项:疱疹溃烂时禁用刺激性外用药(如蒜泥、生姜);孕妇慎用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保持皮疹干燥,避免抓挠;情志疏导(肝郁易加重病情)。

总结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重在清热毒,慢性期侧重化瘀通络。结合现代医学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特别提示:一定要在有经验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在杨老师父亲的案例中,汪医生就是采用了这种多模式综合治疗方案,才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李老师的母亲,同样需要全面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方案。

六、预防胜于治疗:带状疱疹疫苗的价值

预防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最有效方法是疫苗接种:

常用的带状疱疹疫苗包括:重组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和减毒活疫苗(Zostavax),疫苗接种不仅能降低带状疱疹发病率,还能减少PHN的发生风险。对于像李老师母亲这样的高龄人群,即使已经患过带状疱疹,接种疫苗仍有助于预防复发和减轻症状严重程度。

七、给患者及家属的实用建议

早期识别与就医:出现不明原因局部疼痛应及时就医、带状疱疹发病72小时内是抗病毒治疗黄金窗口疼痛管理技巧:记录疼痛日记(强度、性质、持续时间、诱发缓解因素)、分散注意力技术(听音乐、阅读等)、避免过度保护疼痛区域皮肤护理: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穿着宽松柔软衣物家庭支持:理解慢性疼痛的真实性、提供情感支持、协助就医和用药管理长期随访: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药物副作用

八、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并非不可战胜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尤其是像李老师母亲这样长期潜伏后复发的疼痛,确实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挑战。然而,随着医学进步和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我们已经有了更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关键在于:

提高对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的认识重视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发病后早期规范治疗慢性疼痛阶段坚持综合管理

通过医患共同努力,完全有可能像杨老师父亲那样,即使经历了一年多的痛苦,最终也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老年患者,家人给予的理解、支持和耐心陪伴,同样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带状疱疹的疼痛可能在20年后卷土重来,但科学防治的武器也在不断进步。面对这一隐形的健康威胁,我们不再束手无策,而是能够主动出击,为老年生活质量保驾护航

0 阅读:0
孤丝评健康

孤丝评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