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风波之中,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对中华大地表达了即将展开反补贴的调查计划,这引起了中德贸易中最为活跃的部门——汽车产业的不满。自今年以来,欧洲一些国家对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迅速扩张表示了担忧,认为未来将为欧洲汽车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
法国等几个国家强烈建议欧盟立刻采纳措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品设定进口限制。最终,冯德莱恩在上周做出决策,选择对中国采取更为严格的审查制度,这无疑会对中欧贸易关系带来冷风。值得注意的是,此决策公布当天,德国汽车产业的巨头们就表达了他们对欧盟此次决策的强烈反感,并公开呼吁重启政策商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甚至发出警告,强调欧洲不得忽视中国的立场,因任何冲突都将对双方带来严重后果。
内部,部分声音猜测法国可能出于想削弱德国汽车在中国的地位,从而采取策略性打压。但冯德莱恩对于这些内部异议似乎并不过于关心,他冷静地表示:“欧洲应该保持对竞争的开放态度,而非极端竞争。”
最近,《焦点》周刊援引德国专家的分析表示,如果中国开始反制,那么对德国来说,这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德国汽车行业在中国的销量占据其全球销量的近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大众、奔驰、奥迪等品牌与中国市场有着深厚的联系。
其次,欧洲车企从中国采购的电池和其他核心零部件占据了很大比重,反制会导致成本大幅上涨。再者,尽管大多数人希望找到和平的解决方案,但欧洲汽车制造商仍希望能在此次争端中取得胜利。
西伯特等行业专家也预测,中欧如果真的展开一场贸易战,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而对于法国和意大利等汽车在中国市场份额较小的国家来说,他们似乎并不过于担忧,但也不能忽视中国可能对其采取的其他反制手段。
令人回忆的是,去年当美国实施《通胀削减法案》,意图挤压欧洲企业时,冯德莱恩选择了沉默,并与美方对抗。上周,中国商务部也对欧盟的行动发表了声明,强调:“中方将紧密关注欧洲的保护主义动向,并坚定地保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这一声明使欧洲车企更为忧虑,如杜伊斯堡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登赫费尔也认为,一旦反补贴制裁启动,中国对欧盟的反击势在必行。
对于当前的欧洲策略,有评论指出:“难以理解,在欧盟如此困境的时候,为何还想与中国进行贸易对峙。
近两年,他们在‘意识形态’的名义下逐渐与中国、俄罗斯疏远,但真的得到了期望中的利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