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总有人说,戒烟难,难于上青天,刚下定决心要戒烟不久,手脚却开始发痒,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暴躁。
这个时候,你心里有个声音:“就一支,抽完这支再戒吧”。没错,戒烟失败常常就发生在这小小的挣扎中。
如果你觉得自己光是听到“戒烟”两个字就心烦意乱,那今天这篇文章,你真的该好好看一看。
抽烟,不仅仅是“习惯”那么简单,我们说吸烟成瘾的时候,实际上身体里和大脑中已经发生了很多你未可知的“化学反应”。
香烟中的尼古丁是一种极其狡猾的物质,它欺骗了你的大脑,让它认为每一次抽烟都能“解压”、“提神”。
事实上,这不过是你大脑被尼古丁劫持的假象,十足的心理套路。但问题是,戒烟人群并不是简简单单知道“香烟有害”就能立刻停手的。
很多吸烟者都经历过痛苦的戒断反应。有人说感觉整个人像缺氧一样慌乱。有人总觉得抓耳挠腮、坐立不安;
还有一些人情绪像过山车,轻则无缘无故就发火,重则伴随焦虑甚至抑郁。这样一来,与香烟的拉锯战自然总是以失败告终。
从生理角度来说,吸烟者长期摄入的尼古丁会影响大脑的多巴胺分泌机制。多巴胺是一种“快乐信使”,它可以让人感觉愉悦和满足。
而尼古丁却会欺骗你的大脑,强行刺激多巴胺分泌。久而久之,大脑变得“懒惰”,没有尼古丁就无法正常分泌足够的多巴胺。
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停止吸烟,你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甚至身体上出现类似戒断症状的各种不适。而心理层面的成瘾则更为复杂。
香烟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早已不仅仅是“提神解压”的工具,它甚至变成了一种生活的社交仪式。比如,压力大的时候,控制不住地想抽一根;
和一群朋友聚会时,总觉得递烟、点烟就是一种社交默契。这些行为模式早已深深嵌入我们的日常,因此,“我想戒烟”不过是一句口号,真到了关键时刻,很少有人真正能够“说到做到”。
好在,戒烟真的不是非要靠“意志力”和“折损自己的内心”才能达成的。事实上,有一些科学方法和可行的策略其实可以在完全不靠蛮力的情况下帮你屏蔽掉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困扰。
曾有一名吸烟30年的老烟民分享他的经验,他说自己尝试过各种戒烟方式,包括突然停止吸烟、电子烟替代、甚至是不断咀嚼口香糖来转移注意力……但都无疾而终。
直到后来,他在医生的建议下尝试了一种替代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的方法,才终于彻底摆脱了“烟瘾”。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替代疗法解决了他身体对尼古丁的瘾。利用像尼古丁贴片或者尼古丁口含片,这些低剂量的替代产品能够安全地逐步减少你的尼古丁依赖,避免突然戒烟导致的大脑“罢工”。
就像烟民人生的一块“救命稻草”,减轻了戒断反应的强度,让戒烟变成了一件可以耐心慢慢过渡的事情。
配合认知行为训练,他重新审视了自己吸烟的“真实需求”。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因为“离不开尼古丁”本身而抽烟,而是归因于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不满。
通过认知训练,他逐步学会辨别什么时候是心理压力导致自己渴望香烟、什么时候只是单纯习惯性的动作需求。
更重要的是,他用健康的方法代替了这些“情境触发点”,在压力面前,通过深呼吸来放松神经;在无聊时,他用健身代替手中那根烟更令人意外的是,这种转变还顺带改善了他的整体健康状况。
科学戒烟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单靠毅力戒烟,即便是最顽固的“老烟枪”,只要愿意尝试科学的方法,成功也并非遥不可及。
戒烟不仅关乎你的肺部健康,它还能预防诸如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甚至肺癌等疾病。更妙的是。
只要停止吸烟,你的身体从第一分钟起就开始重建和治愈血压恢复正常,循环系统改善,甚至肺功能也可以逐渐修复。
戒烟并非无法突破的“心魔”,如果你已经尝试很多次但总是失败,不妨试试看这些替代疗法或去寻求专业戒烟门诊的帮助。
烟瘾再难,也永远不如生命的意义更高级。现在,问问你自己,是时候告别这段“有毒”的感情了吧?
参考资料:[1] 中国控烟协会:戒烟指南[2] 世界卫生组织(WHO):烟草危害数据与建议[3] 《老友记》第三季经典场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