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洗漱完毕,静坐片刻后忽然闭口咬牙,上下齿列发出“嗒嗒”之声,左叩、右叩、中叩各12次,总共36声。这看似寻常的“咬牙”动作,竟是流传千年的道家养生秘术——“叩齿术”。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对牙齿抱有神秘信仰。山东大汶口遗址的先民会拔掉上侧门齿作为成年标志,《山海经》里的“凿齿族”更将拔牙视为部落图腾。那时的人们普遍相信:牙齿是生命的载体,换牙象征新生,齿落则预示衰老,“齿落更生”更是长寿的象征——武则天78岁时因智齿萌出而改元“长寿”,正是这种信仰的延续。
汉代医简《引书》首次记载了叩齿的医用价值:“学以啄齿,令人不龋。其龋也,益啄之。”简单来说,就是“叩齿防蛀牙,牙疼时多叩”。但真正让叩齿术脱胎换骨的,是道教的吸收和改造。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坚齿之道”,将叩齿列为“初级护齿法”,配合吞服“灵飞散”等仙药,宣称能让脱落的牙齿重新生长,从此叩齿从治病偏方升级为“长生术”的入门功夫。

道教上清派的道士们给叩齿术赋予了全新的神秘内涵——“鸣天鼓,召万神”。他们将牙齿分为三部分:左齿为“天钟”,右齿为“天磬”,中齿为“天鼓”,对应古代祭祀用的钟鼓磬乐器。
每次存思神灵前,必须按“左12、右12、中12”的顺序叩齿36次,以此来“惊动三界神灵”。陶弘景在《真诰》中记载了一个神奇案例:普通人鲍助因面风病导致牙齿不自觉叩打,竟意外活到127岁,连恶鬼都不敢近身,只因“叩齿声能警身中诸神,神不散则鬼不侵”。
更有趣的是,道教将叩齿次数与“天地之数”绑定:存思北斗七星叩7次,存思五岳神灵叩9次,最高规格的“制邪大祝”需叩齿36次(对应36重天)。每次叩齿后必须配合“咽液”——将唾液视为“玉泉”“灵液”,认为叩齿产生的津液能“和真补气”,甚至能“返老还童”。至此,叩齿术就从物理护齿升级为“声振天地、气通神明”的修炼仪式。
三、现代人对“叩齿术”的理解道教叩齿术的背后,藏着朴素的科学原理。现代医学发现,叩齿时上下颌运动能“促进牙周血液循环”,增强牙龈弹性,减少牙菌斑堆积,这与古人“叩齿防龋”的经验不谋而合。即使抛开宗教色彩,每天清晨叩齿36次,配合鼓漱吞津,也能起到:
✅ “固齿防松”:刺激牙周膜,延缓牙龈萎缩;
✅ “提神醒脑”:下颌运动激活大脑皮层,清晨叩齿堪比“给大脑敲警钟”;
✅ “调和气息”:配合呼吸(一呼一吸叩3次),帮助集中注意力,类似“口腔版冥想”。 当然,不必像道士般严格区分“天钟天鼓”,普通人只需记住“先叩臼齿(左右各10次),再叩门牙(10次),最后咬牙切齿10次”,每天1-2次,就能起到古人的护齿效果。

隋唐之后,道教内部将其作为绝密仪式,《道法会元》等典籍强调“叩齿不按数,神灵不相召”;而民间则简化为“清晨叩齿三百下,牙齿牢固百病消”的养生口诀,连《颜氏家训》都记载了叩齿治愈牙痛的案例。如今,这个曾被视为“半巫术”的古老方术,正以“中医口腔保健”的身份重新流行——故宫太医馆将其列入“非遗养生法”,不少中医诊所推出“叩齿吞津疗法”,甚至有牙科医生建议牙周病患者配合叩齿增强疗效。
道家叩齿术的千年演变,最终沉淀出经得起验证的养生智慧。下次刷牙前,不妨花30秒叩叩齿——这或许是我们与千年道家智慧最浅易的一次链接。毕竟,当现代科学与古老仪式共鸣,藏在嘴里的,可能正是通向健康的“长寿密码”。
(注:本文部分参考自山东大学硕士论文《中国古代叩齿术研究》,科学护齿请结合个人口腔状况,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