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与经典,莎翁笔下的美人杰西卡

丘比特谈文化 2024-10-11 20:55:21
被驯化的是她,毛骨悚然的是我

莎士比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戏剧大师,他笔下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

发现了没?我们更熟悉他的男性角色,女性角色除了朱丽叶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呢?

今天我们不妨看看她们的故事,并且欣赏艺术家们在画布上创造出的她们的样子。

弗兰克·伯纳德·迪克西,《杰西卡》

杰西卡是莎士比亚著名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守财奴夏洛克的女儿。

夏洛克严格控制她的一言一行。

在参加晚宴之前,他把库房的钥匙交给杰西卡保管,并且要求杰西卡把家里的门锁上,不许出门,也不许把头伸出窗外看热闹。

这幅画画的正是这一幕,杰西卡拿着一串钥匙,她的大眼睛里充满了泪水,整个人看起来很忧伤。

因为她决定离开自己的父亲,与爱人罗兰佐私奔,但她又充满了矛盾。

她说:

“我真是罪恶深重,竟会羞于做我父亲的孩子!

可是虽然我在血统上是他的女儿,在行为上却不是他的女儿。

罗兰佐啊!

你要是能够守信不渝,我将要结束我内心的冲突,皈依基督教,做你的亲爱的妻子。”

她的犹豫不决是人之常情,一边是道德和爱情、另一边是亲情,任谁都会两难。

最终,她的天平倒向了爱情和正义。

塞缪尔·卢克·菲尔德斯爵士,《杰西卡》

这幅画的场景像是杰西卡从楼上看自己情郎的样子。

她一手抓着红色帷幕,一手扶着栏杆,微倾着身体向下看,眼睛低垂、面带若有似无的微笑,也许她正因为见到情郎而心生欢喜。

她的无名指带着戒指,代表她已名花有主。

金色的帽子和衣饰都透露着她家境优渥,看来吝啬的夏洛克还不至于苛待自己的女儿。

詹姆斯·德罗姆戈尔·林顿爵士,《〈驯悍记〉中的凯瑟琳》

凯瑟琳是莎士比亚戏剧《驯悍记》里的女主角。

她是一个性格泼辣的姑娘,谁惹了她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她“母老虎”的名声远近闻名,没有人敢向她求婚。

她还有一个妹妹叫比安卡,美丽柔顺又文静。

她们的爸爸生怕凯瑟琳嫁不出去,于是立了一个规矩,必须凯瑟琳嫁出去之后,才让妹妹比安卡结婚。

有一个好事青年彼特鲁乔知道之后,他决定向凯瑟琳求婚并发誓要驯服她。

凯瑟琳的爸爸高兴坏了,连忙把女儿嫁给他,根本不在乎女儿的意愿。

罗伯特·布雷斯韦特·马蒂诺,《凯瑟琳与彼特鲁乔》,1855

华盛顿·奥尔斯顿,《<驯悍记>的场景》,1809

从他第一面见到凯瑟琳开始就开始了他的“驯妻计划”。

彼特鲁乔甜言蜜语、正话反说,还对凯瑟琳动手动脚,放在现在就是性骚扰。

凯瑟琳一万个不愿意,可还是被逼着嫁给了他。

到了婚礼当天,彼特鲁乔故意迟到,并且穿着破烂滑稽的衣服出席婚礼。

卡尔·盖尔茨,《彼得鲁乔的婚礼》,1885

他的言行举止就像一个疯子一样,以此让凯瑟琳难堪。

婚礼仪式刚结束,他拒绝参加婚宴,不顾新娘的请求,强把她抗在肩上强行带走。

因为按照当时的习俗,新婚夫妇应该和宾客一起参加婚宴,他这么做就是要羞辱凯瑟琳。

这一幕中彼得鲁乔命令裁缝为凯瑟琳娜制作新衣服,但又故意挑剔衣服的款式,不让她穿上。

查尔斯·罗伯特·莱斯利,《凯瑟琳与彼特鲁乔》,1832

接下来他还故意找各种借口不让凯瑟琳娜吃饭、睡觉,声称这些东西都不够好,不配她享用,剥夺她的基本生存需求。

最终凯瑟琳身心俱疲,终于被“驯服”。

她甚至说出这番话:“妻子伺候她丈夫,就该像臣子侍奉君主,献出她一片忠诚。”

爱德华·罗伯特·休斯,《悍妇凯瑟琳》,1898

彼得鲁乔对凯瑟琳的“驯服策略”,很像心理学中的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

这个术语源于1938年的舞台剧《煤气灯》在剧中,一个男人试图让他的妻子相信自己疯了,其中包括偷偷调暗和调亮煤气灯的亮度,然后否认有任何变化。

詹姆斯·德姆葛·林顿爵士,《〈驯悍记〉中的凯瑟琳与彼特鲁乔》,1890

煤气灯效应具体表现主要有:

情绪操纵:通过反复无常的行为和故意在家中制造混乱环境,彼得鲁乔让凯瑟琳情绪不稳定、感到困惑和不安。这是煤气灯效应的典型手法。

控制行为:彼得鲁乔常常以"为她好"为借口,控制凯瑟琳的饮食、睡眠和穿着,并要求凯瑟琳完全顺从他的意愿,即使这些要求看似荒谬。类似于煤气灯效应中的控制行为。

孤立策略:将凯瑟琳带离她熟悉的环境,切断她的社交联系,是煤气灯效应中常见的孤立手法。

公开羞辱:在他人面前贬低或纠正凯瑟琳,也是煤气灯效应常见的羞辱策略。

我第一次听见这个词是在李靓蕾与王力宏的离婚大战中,光是想想就觉得窒息和可怕。

奥古斯塔斯·埃格,《驯悍记》,1860

这绝对是我最不喜欢的莎翁戏剧,代入到凯瑟琳简直要窒息。

她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一旦露出主见就要被当作悍妇一样被驯服。最终她成为一个以夫为纲的女人,让人痛心。

不过也有人解读出:凯瑟琳为了得到平静的生活,只是表面上顺从了彼特鲁桥。

就算如此,每天都活在言行和想法不一致的矛盾中,她又怎么会开心呢。

伊丽莎白·索纳尔,《考狄利娅》

考狄利娅是莎翁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的女主角,她深爱自己的父亲李尔王。

但父亲却年迈昏庸,要求自己的三个女儿说出爱自己的程度,要以此为标准将国土分给她们。坦白说就是谁哄得他开心,谁就能分到更多。

两个姐姐都花言巧语,夸大自己对李尔王的爱。

只有考狄利娅不愿意曲意逢迎,说了大实话:“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她以诚实对抗虚伪和谄媚。

约翰·罗杰斯·赫伯特,《考狄利娅被剥夺继承权》,1850

威廉·费德里科·伊姆斯,《考狄利娅》,1888

古斯塔夫·波普,《李尔王的三个女儿 》

福特·麦道斯·布朗,《考狄利娅的份额》

李尔王一怒之下将她远嫁法兰西,自己则将国土平分给其他的两个女儿,并决定按月轮流住到她们家里。

考狄利娅依依不舍地向李尔王告别,担心父亲的命运。

这幅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个场景,傲慢的姐姐、依依不舍的考狄利娅和吻着她手背的法兰西王,而国王则不在画面之中。

埃德温·奥斯汀·艾比,《考狄利娅的道别》

李尔王把国家平分给考狄利娅的两个姐姐之后, 失去权力的他很快就失去了两个女儿的爱。

他被怠慢被轻视,逐渐失去理智。最终他愤怒出走,流落荒野。

成为法兰西王后的考狄利娅知道后很气愤,率领军队要替父亲讨回公道,却失败被俘。

最终她被秘密绞死,李尔王抱着她的尸体发狂而亡。

福特·马多克斯·布朗,《李尔王与考狄利娅》

乔治·威廉·乔伊,《考狄利娅在狱中安慰父亲李尔王》,1886

詹姆斯·巴里,《李尔王哀悼考狄利娅之死》

发现没,上面三位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她们都是某个人的女儿,又将或是被动或是主动地成为某个人的妻子。

三位父亲对自己的女儿有不同的控制:夏洛克限制杰西卡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凯瑟琳的父亲剥夺她的婚姻自主权;李尔王想要控制女儿的情感和思想。

三个女儿的反应和随之而来的代价也各不相同:

杰西卡选择彻底逃离父亲,放弃一切,走向未知;

凯瑟琳看似桀骜不驯,却屈从婚姻安排,导致自己被丈夫彻底“驯服”;

考狄利娅拒绝说违心之言,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保持真我,却也从此失去父亲的爱。

她们又何尝不是我们?

莎翁果然是洞察人性的高手,不愧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几百年前的故事,看起来怎么那么眼熟呢?

THE END.

0 阅读:15

丘比特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