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老在张克寒枪杀哨兵案的现场,就曾经做过一个测试。
那就是按步数来测试时间。
在曹老心里,认为张克寒就是用这种不起眼的方式,缜密的在谋划犯罪。
而事实证明逃到溪城的张克寒就是用这种方法一步步勘探现场,计算,反复修改作案计划。
四年前的17万已经被他挥霍一空,就连老婆也跟他说家里没钱了。
这次,他准备干票大的。
而这种“伎俩”在昀城副局杨鸣眼里,根本瞧不上。
公然枪杀警卫,抢夺枪支,犯罪性质极其恶劣。
所以他几乎动用了所有的资源,进行全城搜捕,想通过大型撒网的方式,将罪犯伏法。
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去研究犯罪的心理和目的。
那时的张克寒并没有慌张的准备逃跑。
2009年,明目张胆到军事基地,充满挑衅地打死了站岗的哨兵,拿走了哨兵的枪。
图的是什么?
秦川等人在研究案发当天视频的时候,他们就觉得案件不简单,虽然前后只有一分钟,但是犯罪分子的冷静和张狂让人不得其解。
视频中从案发到结束,张克寒全程都是快步走动,完全没有犯罪之后恐慌逃跑的行为。
单纯的抢枪,只为试探警察的反应?还是纯粹满足个人嗜血的快感?
这些电视剧中都没有去探讨,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围捕上,从侧面告诉观众,侦破的方向出现了偏差。
也正是这种大规模,地毯式的搜查,惊动了张克寒,让他逃到了景城,毕竟那个时候火车,长途车实名购票还没有全面普及。
到达后,他用当地电话亭拨打一通电话,证明自己如老婆所说一直在景城打工,直接消除了自身的嫌疑。
跑在溪城的张克寒搭帐篷睡野坟,买地图,用一双腿,一块老式手表,多次勘察现场,逃跑线路避开摄像头,这些都是曾经曹老设想的哨兵案犯罪分子的“计划”。
更加可恶的是,为了计算当地警方的反应速度,2009年,他随机挑选一名上山的农人,连开八枪。
如果一开始不了解犯罪的动机,这场枪杀案很可能会让警方走错方向,是仇杀,劫财,还是?
由于犯罪凶残,嚣张,势必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注意。
从而让他真正想要抢劫杀人的时候,警方无法及时抽调人手,让他“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而这一次,侦破的方向再次出现了偏差。
根据弹道的痕迹,曹老提出与04,05年昀城银行抢劫案合并调查,却被溪城顾副局直接否定。
认为两座城市相隔甚远,一个抢劫求财,一个纯杀人,之间并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
仅仅靠专家所谓的理论结果和推断就合并案件,劳命又伤财,还把事情复杂化,可能后面还涉及到一系列的功与劳的分配,所以顾局坚持不并案。
其实这种考虑也并不是全错,而这恰恰中了张克寒的计谋。
他“预判”了警察的“预判”。
直到两个月后,银行门口的抢劫案发生。
整个案件的发生过程,简单,利落,没有刻意营造的紧张,但是却让人看的汗流浃背。
甚至感觉到嚣张至极。
而此时的顾局对并案调查仍然心存芥蒂,走了昀城副局杨鸣的老路,布下天罗地网,将张克寒模拟推测的画像贴得大街小巷都是。
可这恰恰让张克寒更加的兴奋,还记得案子开头的时候,他闻抢的陶醉样吗?
2004年第一次抢劫杀人,到手7万后,他就明白自己已是死罪难逃,他已经内心扭曲了,一种畸形的谋生观念刺激着他。
他把杀人抢劫当成了一种职业,而且他对这份“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此处是贬义,误喷)。
钱财的吸引已经上升到一种胜负的渴望,他把和警察之间的周旋,看成了一种“猫鼠游戏”,让他从以前那种可怜又自卑的生活中,找到了“自负”的快感。
所以当他看到自己画像的时候,流露出来的不是恐慌,而是嘲讽与不屑。甚至还吃饱喝足了,重回犯罪现场散步。
而第二次作案,张克寒选择的还是溪城,他为何不选择下一个城市?
因为他想再次挑衅一下溪城的警察,给他们留下一个响亮的巴掌在离开。
拍的很好,城市的烟火气中就夹杂着犯罪的血腥之气。
有时候,罪恶的证据就是隐藏在你忽略的日常细节中。
当然如果用上帝之眼去追究整个案情破获的细枝末节,那电视剧里总会有逻辑上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