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紧急驰援与美国迟缓形成鲜明对比

阿尔泰聊 2025-03-31 10:34:07

曼德勒市中心的临时医疗帐篷内挤满高烧患者,3月30日缅甸地震重灾区确诊首例霍乱病例,标志着这场7.7级强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进入最危险阶段。世界卫生组织紧急调拨的3吨医疗物资刚抵达灾区,就面临登革热、疟疾与霍乱三重疫情夹击,高温40℃的环境加速病原体扩散,已有12名国际救援人员出现感染症状。

地震导致缅甸主要城市80%供水系统瘫痪,灾民被迫饮用受污染的地表水。曼德勒总医院检验科数据显示,仅3月30日就检出23例霍乱阳性样本,细菌浓度超标400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警告,若未来两周内无法建立净水站,感染人数将呈指数级增长。

中国救援队率先建立防疫屏障,在震后完成4.2万平方米消杀作业,并搭建12座移动净水站。俄罗斯医疗队则启用军用级生物防护帐篷,对重症患者实施隔离治疗。

地震发生16小时后,中国首支国际救援队携带生命探测仪和卫星通讯设备抵达曼德勒,成功从酒店废墟救出受困52小时的华侨家庭。截至3月31日,中国已向缅甸空运100吨物资,包括5万份单兵净水片和3000顶防蚊帐篷。敏昂莱大将亲赴中国救援指挥部致谢,现场视频显示其佩戴中方提供的N99防护口罩。

俄罗斯则发挥地缘优势,通过伊尔-76运输机向缅甸投送模块化野战医院,该设备能在1小时内展开20张隔离病床,配备负压病房和病毒检测实验室。俄军医团队已为600名伤者实施紧急手术。

与中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救援的缺位。白宫发言人承认,因特朗普政府削减国务院23%的应急预算,美国国际开发署至今未派出任何医疗团队。五角大楼虽承诺调动驻日美军第七舰队参与救援,但航母战斗群需5天才能抵达安达曼海。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迟缓背后存在战略考量:缅甸军政府尚未承诺配合美方主导的印太卫生安全网络,而中国通过此次救援巩固了在东南亚的公共卫生话语权。

随着季风季节临近,缅甸灾区进入疫情传播高危期。中国疾控中心专家组正指导缅方建立三级传染病监测网,运用无人机喷洒生物降解杀虫剂。世卫组织估算,若不能在4月5日前完成90%灾民疫苗接种,霍乱死亡率可能升至15%。

这场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既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也成为大国担当的试金石。当曼德勒街头飘起中缅双语书写的“同舟共济”横幅,答案早已不言自明。

0 阅读:3
阿尔泰聊

阿尔泰聊

分享国际领域的见闻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