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王阳明心学没能成为主流

峥嵘历史的光阴 2025-01-11 13:47:18

心学,一直是人们心中炙热的存在。心学的渊源其实很久远的,通常都认为是源于孟子。现在大家谈起的心学,主要还是指“陆王心学”中的“阳明心学”,也就是明代王阳明(王守仁)在总结南宋陆九渊理论上,树立的心学理念,并明确提出了“心学”二字。

“阳明心学”影响了后代诸多名人,包括近代的蒋介石,继而更远播日本。但一直以来,“心学”又始终处于一种讳莫如深的位置,即便王阳明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从祀孔庙,被官方认可,但其过程艰难也是不言自明。及至当代几度火热,也仍始终限于民间的讨论范畴。

是因为“阳明心学”思想不够?还是因为是消极的唯心主义?

这些说法,明确都是错误的!

“阳明心学”,虽然仍被归于“主观唯心范畴”,但其学术之所以被众多人士接纳,必有其原因。“知行合一”与“心即理”,便是典范。尤其“心即理”,对于拓展发觉人性的潜力,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在“阳明心学”普及之前,所有人都要无条件遵守程朱理学,个性无处发挥。而且,在这一至高无上的圣人标准下,所有人都只能是追寻圣人足迹、体会圣人理念的卑微大众,无法体会鱼跃龙门的成就感。而“心即理”,恰恰打破了这一铁定的门槛,弥补了圣学的缺憾。让受众们在遵守圣言外,更重在挖掘自身的潜能和特色,一改只以圣人为唯一标准,而以自己内心的感受为最重要的标注。也就是说,无论你是知识精英,还是贩夫走卒,地位和身份在此刻都是次要的,只要你将自己在各自领域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彻底实现了自我潜能的最大化,你就是自己的圣人,就不必因为没能做到程朱理学中的圣人而沮丧、遗憾终生。

这无论如何,都具有伟大的意义,是真正解放了人们、尤其是小人物们内心的自卑,让大家真正活得开心、自信和蓬勃向上。

同样值得提到的,就是“无善无恶”之说。也就是针对人们固定观念里的“花是美的,杂草是丑的”而言。这给万事万物做了另一面解读。也就是我们通常想的,其实也不未必都是客观的。因为我们是站在习以为常的“花是美的”的前提下,才会认为杂草是丑的。但若站在同是生命、本无贵贱之分的杂草角度,也可以认为花是丑的啊?当然,“无善无恶”之说若只当做哲学话题,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每个事物确实都是两面性的。如此多个角度,对于提高人们认知,也是有好处的。

但是,这样一个能使大家都充满光明、提高心智的“阳明心学”,为何就能没能成为官民都一致认可并奉为圣学的理论呢?

答案,也是明确的。那就是——人性!

对!是人性!

那么,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呢?客观地说,人性既非“恶”,也非“善”,而是“趋利避害”。

片面把人性归为“恶”和“善”,是简单和肤浅的。人,本来就是智能动物,行为做事是需要思考的。而脱离蛮荒时代进入礼法社会后,也都会被各种规则和律款约束,久而久之,人就会自然变得不那么没有底线,慢慢懂得人伦和有善恶观。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畏于律法,自然也不会出现所有人都可以肆无忌惮地为非作歹,行“肉弱强食的丛林法则”的事情。这也会让人们在长久潜意识的训练中,即便都是“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也会培养起不做没底线的有利事,或权衡左右处理。

但同时,人性又是天生会做利于自己的事。比如几人同样涉险,每个人都会本能地在那一刻先想到自保。这也不能说人就是恶的。生死时刻发乎瞬间,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考虑太多事的,只有自己能存活下来,才有机会帮助他人;再比如涉及升迁或考试,同等条件下,每个人都是希望自己过关的。这也不能说人就是恶的。都是合格的,都是寒窗十年,为什么非要让给他人呢?

所以,人性就是这样,在“趋利避害”和“随时转化的善恶观”中,选择性处理着无数琐碎的事情。

而心学,尤其是“阳明心学”没能成为官民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其学说中的“心即理”,在展示了她阳光辉煌一面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面对人性的复杂时,几乎还手之力。

不是么?

相对看得见并且容易判断的肆意违法而言,看不见且无法简单判定对错的思想上的乱象,更难以控制。约束整个社会的圣人学说,虽然不尽完美,亦对个体存有不公,但其理念仍然是超越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境界,是可以保持社会基本秩序和道德底线的把控。所以,文虽无第一,但相对其他达到较高水准,便是可以学习和遵守的。

“心即理”中最核心的,就是放弃外界要求自己的圣人标准,改为以自己内心的感受为标准。如上文所说,人之所以在进入礼法社会后能够遇事考虑,树立有底线的伦理价值,获取有底线的利益,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善恶因素,有身外的规则和律法约束,才不至于为所欲为。

而一旦外界的约束,不管是物理上的律法,还是思想上被一致认可的圣人道德伦理,被一概取消,那人性中的“恶”,毫无疑问就会成为脱缰野马和冲出牢笼的猛兽,最能控制复杂人性的较高学说,被视为阻碍个成为圣人的障碍时,那无数根本达不到圣人之学水准的杂说甚至胡说,便会立刻占据思想领域,尤其是芸芸大众的头脑。随着圣人约束的消失,原来有底线的挖掘个性潜能,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恶化中,被无底线的自以为是取代,也是必然会发生的。既然原本被众人遵从的最高圣人之不存在了,谁不愿意自己成为新的最高精神领袖?又如前文中同等地位的考生一样,谁又会觉得,自己应该把领袖地位让给别人呢?反正,善恶对错之评判全在自己。无论有无德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那就是了!

“无善无恶”之说在此处,更是一把双刃剑。她既能拓展人们的思维,却也给无数没有底线的留下漏洞。不是么?既然人间本无善恶,那任何违背道德乃至律法的事情,就不一定是恶的了?所谓“恶”,是站在你的角度,在我的角度,是“不得已”、“为家庭”、’“为活命”等等感人至深的小作文。

王阳明自己是有底线的,是知道自己的心学不是每个人都能领悟的。所以他提出了“利根”和“钝根”之别。但他的一些学生不这么想啊。后来的心学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在拜王阳明学习时,便凸显激进之举,一直就被王阳明呵斥。后来,王艮干脆自立门户并声名鹊起。但他的崛起,实乃不断放弃底线,甚至蛊惑不做修为就能成佛,满足无数大众“不受约束全自在”换来的。这同样佐证了“趋利避害”的人性私心一面。而后来彻底成为异端的李贽狂禅,将道德和律法上的约束彻底虚无化。他鼓吹的绝对自由主义,导致社会现实和人心的极大动荡,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所以,说起“阳明心学”本身,我是非常赞赏的。但也只限于王阳明本人。但“阳明心学”没能成为各方公认的价值观学说,也是不冤的。问题还是不在学说本身,而是其留下的诸多后门,太容易被没有底线的人误读成“我觉得如何,就如何!”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有限私心下,一定会恶化成为所欲为。这样的过程,也许是很畅快的,毕竟,抛去底线来说,谁不愿追求想做什么做什么而不受制约的场景?但随后的环境,也必将是整个社会的崩溃,进而吞噬那些曾经大喊“畅快”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

“阳明心学”是好的,但必须远离那些误读的“恶之花”。▲

0 阅读:14
峥嵘历史的光阴

峥嵘历史的光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