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甚至成为了威胁孩子身心健康的 “隐形杀手”。
我们时常能听到这样的事例:
隔壁家的小孩原本活泼开朗,成绩优异,可自从沉迷于某短视频平台后,便整天抱着手机,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成绩一落千丈。
不仅如此,他还学会了一些不良口头禅和行为习惯,让家长忧心不已。还有那则令人痛心的新闻报道,一位小学生因模仿网络平台上的危险动作,导致自己受伤住院。
这些发生在身边或新闻中的真实案例,都在警示着我们,网络平台对孩子的危害不容小觑。
伸向孩子的 “黑手”:平台危害面面观(一)信息 “毒瘤”:不良内容泛滥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上存在大量不良短视频,如暴力视频,像禹州女童被男同学往眼里强塞纸片的事件相关视频,甚至在事件发生后仍能正常上传,易引发未成年人模仿;还有炫富视频。
如主播展示豪车、奢牌等,使部分孩子受影响形成追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此外,一些整蛊、低俗内容也随处可见,如未成年人浓妆艳抹、搔首弄姿等,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公众号等平台也存在类似问题,一些不适宜青少年阅读的内容,如 “鸡娃号” 中虚假的神童培养经验等,也会误导孩子和家长。
(二)沉迷 “陷阱”:时间与精力的黑洞据《2019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 年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经常收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 46.2%,且这一数据呈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自制力较差,容易沉迷于短视频平台,大量时间被消耗,导致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成绩下滑。同时,长期沉迷还会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使其变得心浮气躁、心绪不宁,难以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
(三)隐私 “泄露”:危险的信息暴露部分公众号、社交平台等存在收集学生隐私信息的问题。
如 “魔都中学生 ×× 墙” 公众号曾引发争议,还有购买校服时需在相关公众号填写孩子的详细信息等情况,这些信息一旦被泄露,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给孩子的人身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四)诱导 “消费”:商业利益的 “镰刀”一些 “鸡娃” 公众号打着分享育儿经验的旗号,实则制造焦虑,诱导家长消费,如 “海淀 XX 爸”“海淀 XX 妈” 等公众号被同一家公司收编,通过虚假的牛娃事迹吸引家长,推销课程、书籍等。此外,像比心 APP 等游戏陪练应用,诱导未成年人参与陪玩、消费,不仅影响孩子的价值观,还可能对其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破坏孩子的健康成长环境。
谁来守护孩子的 “网络净土”?(一)平台责任:不能缺失的 “把关人”作为网络内容的传播载体,平台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建立严格的信息筛选机制,从源头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例如,微信公众号可进一步优化审核流程,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高对不良内容的识别能力;抖音和今日头条应加强对视频内容的分类管理,对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视频设置明确的标识或限制访问权限。同时,平台要规范用户行为,对发布不良信息的用户进行严肃处理,如警告、封禁账号等,以维护平台的健康生态。
(二)家长监护:孩子网络世界的 “引路人”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网络使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上网的监管,了解孩子的上网行为和浏览内容,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比如,为孩子制定合理的上网时间表,限制上网时长;和孩子一起浏览有益的网站,培养孩子的网络素养和辨别能力;教育孩子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在网上透露个人信息等。通过这些方式,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避免孩子陷入网络的不良影响中。
(三)社会共治:共筑孩子安全 “防护网”保护孩子免受网络平台的危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部门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教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识别网络风险;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相关的公益活动,提高公众对孩子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例如,网信部门可定期检查平台的内容审核情况,对审核不力的平台进行约谈和整改;司法机关要依法严惩利用网络平台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行为。只有各方力量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让孩子们在网络时代茁壮成长。
让孩子远离 “网络毒瘤”,拥抱美好未来网络平台对孩子的危害是多方面且严峻的,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让我们携手共进,各方都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网络时代茁壮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去拥抱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