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军设立军衔制之后,只在1955年有授予十大元帅,凭的是各大元帅们在我军各个阶段实打实干出来的战绩。1955年,新中国首次进行授衔仪式,位列十大元帅最后一位的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是一位十分特殊的元帅。他在革命年代虽不曾亲临前线,但凭借其在军队中的各级参谋长职务,亦被评为十大元帅之一,可见其过人之处。
叶帅在我军长期担任参谋长一职,他在我军初建时期、发展时期、壮大时期,都有亲身经历,且多次力挽狂澜,挽救我军于危难之中,凭借其胆识和谋略所做出的贡献,足以担当元帅了。
叶剑英的统摄能力和抉择力在全军中独树一帜。尤其在关键的历史时刻,他总能力挽狂澜,扮演重要的角色。毛泽东曾赞誉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对他决断力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他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把握住分寸的赞扬。毛泽东希望,如果他不在了,叶剑英能够为了国家,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有人甚至认为,在统摄和抉择方面,叶剑英的魄力可能只有周总理能与之相提并论。毛泽东和周恩来总理曾对他赞誉有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黄埔军校元老之一叶帅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1897年4月28日)出生于经济发达的广东梅县一个贫困的家庭,家中只有几亩贫瘠的土地,每年的农作物收入微薄,全家仅靠父亲卖猪肉为生,勉强维持生计。
从小,叶剑英便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或是看守猪肉摊铺,或是和家人上山砍柴、挖野菜。在他7岁那年,他的父母看出了他的聪慧,便向亲戚朋友借钱,送他去私塾读书。
叶宜伟
在清朝末期,废除了科举制度,叶剑英没有上完私塾就进入了一家新式学堂学习。那里开设了国文、算术、体育等新课程,还学习了一些新思想。
叶剑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他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还会在家中坚持背书。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的《校志》和学习成绩册上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成绩,经常在全班中排名第一,老师经常让他给大家看。
辛亥革命爆发前,叶剑英和他的几个同学一起到老师家玩,看到老师脑袋后面的辫子突然不见了,叶剑英很好奇,问老师:“老师,你的辫子呢?藏哪里去了?”老师非常激动地说:“马上就要进入民国时代了,我们应该宣传民主共和,怎么还能留着辫子呢?”叶剑英听完后满腔激情,坚定地说道:“我要和你一样,剪掉辫子!”说完,他就拿起剪刀剪向自己的辫子。虽然一些顽固派势力对他横加指责,但他毫不畏惧,还向外界宣扬革命思想,揭露留辫子的弊端。
叶剑英早些年曾经随父亲远渡重洋谋生,但不久,当了解到祖国的水深火热,心系祖国安危的叶帅还是回到了家乡,投身于革命,并且成为了一名军人,跟随孙中山开始了全新征程。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等人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当叶剑英和一些进步人士得知这个消息时,他们欣喜若狂,激动地说:“终于建立民国了,我们要为国家做出贡献,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叶宜伟
民国六年(1917年),叶剑英得知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想招收一批学生进云南讲武堂,他决定投笔从戎,与几名小伙伴一起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
叶剑英是该校第十二期的学生,一入学,他就接受了严格的队列训练。在校期间,他们不仅勤奋学习军事理论和技能,还密切关注时事动态。他发现这所学校有很多同盟会成员,经常向学生灌输先进的革命思想,学习气氛浓厚。叶剑英在这里听到了他老乡孙中山的伟大事迹,对他十分敬仰,希望能有机会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军队,大展身手。
毕业后,叶剑英加入了孙中山在民国六年(1917年)创建的“援闽粤军”革命部队。民国九年(1920年),他通过介绍加入了国民党。
在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就职仪式上,他第一次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心情激动。民国十年(1921年)10月,叶剑英随孙中山赴广西桂林,孙中山在此整军,准备将旧军队打造成战斗力强大的新军队,此事给叶剑英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冲击。
当陈炯明为难孙中山之时,身为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帅挺身而出,掩护孙中山撤退工作,彰显他出机智勇敢的一面。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粤系军阀陈炯明发动叛乱,4000人包围广州总统府,炮轰孙中山的住所越秀楼。叶剑英时任海军陆战队营长,对叛乱义愤填膺,立即带领部队保护孙中山离开现场,他发誓:“坚决与陈炯明作战到底,誓死保卫大总统!”经过一番激战,叶剑英成功护送孙中山和宋庆龄脱险,登上“永丰”号军舰(后改名为中山舰),叶剑英全程守护在他身边。
叶宜伟
经历了两个月的等待,叶剑英终于来到了福州,加入了北伐部队,成为了东路讨逆军8旅的参谋长。在次年的春天,他随军回到了广东,参与了讨伐陈炯明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他经历了多次大小战役,成功地给敌军带来了重创。他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孙中山的赞扬。 随着大革命的到来,孙中山先生接受了苏俄和中共的帮助,他决定建立一所军事院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廖仲恺负责了实际筹备工作。民国十三年(1924年),廖仲恺筹备黄埔军校,邀请已经是粤军师参谋长的叶帅为教授部副主任,使得叶帅成为了建校的20位元老之一。
在经过一系列曲折的创建过程后,黄埔军校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正式成立。叶剑英担任了教授部副主任的职务。他每天凌晨时分就开始检查教官和学员的内务情况。
在训练场上,他注重军容军纪,战术训练,以及擦拭枪支等各个训练环节。他总是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他一定要自己先做到。因此,他受到了全体师生的爱戴和敬重。
民国十四年(1925年),孙中山决定东征,消灭陈炯明的军队,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叶剑英第一次与他训练过的学员一起作战,他看到学员们在自己指挥下,遵从指示,很有纪律,十分欣慰。
然而,孙中山先生壮志未酬,因病逝世。叶剑英心情十分悲痛,但他仍决心继承先生遗志,率军北伐。民国十五年(1926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中共的帮助下,发表了《北伐宣言》,准备即日起率军北伐。
叶剑英十分激动,他想早日实现先生北伐的心愿,为铲除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政权做出应有的贡献。随后,13万北伐军分成三路向北进军。由于将士们英勇作战,中共党员积极发动群众力量,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相继攻克长沙、武汉等城市。
叶宜伟
在北伐战争期间,他深受中共的影响,对中共紧密围绕工农群众、发动群众力量表示赞赏。他也开始用自己的进步思想影响部下,关心部下的日常生活和需求。但是,当他发现部下的薪水被上级克扣时,他非常生气,找到后勤主管痛斥一顿,并决定将自己的薪资补发给他们。
虽然北伐战争取得了节节胜利,但革命阵营的分裂依然无法避免。在旧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蒋介石对汪精卫的做法表示不满,他另立国民政府于南京,并在各地开展反共活动。
危难见胆识叶帅对于我军、我党甚至我国的贡献,在于其多次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凭借其对党的忠诚,凭借其威望,凭借其灵活机动的智谋,一次一次力挽狂澜,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推动了历史车轮前行。
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师长的叶帅不但受到廖仲恺的青睐,随着其在多次作战中的闪光表现,也获得了蒋介石的器重。但蒋介石不知道的是,此刻的叶帅已经深刻认识到两党谁才是真心为人民,加入共产党,故而在国民党的队伍中伺机而发。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的野心暴露无遗,他背叛了孙中山的遗愿,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规模搜捕中共党员和民主爱国人士。当时,叶剑英身在江西,他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蒋介石不断拉拢他,希望他能担任师长一职,并愿意给他每月15万大洋的军费。如果他能倒向蒋介石,那么他就能身居高位,后半辈子的生活也不用担心了。
叶宜伟
虽然身处高位,但叶剑英一直心系人民,希望通过革命改变军阀混战的局面,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然而,当他亲眼目睹国民党政府自上而下的腐败,以及蒋介石背叛革命、滥杀无辜、将枪口对准自己的部下时,他深感气愤。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写下“通电全国反蒋”电报,强烈谴责蒋介石的大屠杀活动。在对部下发表讲话时,他深明大义,表示愿意跟随他继续革命的人可以留下来,而想要跟随蒋介石的人现在就可以离开。
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大部分官兵都站在他身边,誓言坚决革命,决不离开。一小部分黄埔系官兵转向了蒋介石。叶剑英对留下的人说:“我反蒋,并不是因为我和他有什么深仇大恨,也不是因为私人原因,而是因为他大肆屠杀无辜群众,这与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完全背离了,我们和他不是一路人,我们是要为了人民而革命的!”
当蒋介石收到《通电全国反蒋》的电报后,他先以为是有人发错了。他命人细查,当核实无误后,发现确实出自叶剑英之手。他气得破口大骂:“这个叶剑英亏我平时待他不薄,竟然在公众场合发出这种电报,真是岂有此理,我一定要制裁他!不能让他如此猖狂!” 可叶剑英早已离开江西,奔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一职。当时第四军内有很多共产党员和一些进步人士,所以叶剑英再次结识了不少中共党员,其中就有一位他的老朋友——李世安。
叶剑英向李世安表达入党的请求,李世安向上级报告后,一致认为叶剑英思想先进,表现优异,符合党员条件。在汪精卫政府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中,他火速入党。
周恩来总理曾回忆说:“他虽然在国民党,但本质是好的,我们欢迎他。”当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派遣周恩来、张太雷等人举行南昌起义。
张发奎
叶剑英根据上级指示,随第4军来到九江。汪精卫对共产党频繁的活动有所察觉,便与张发奎商量,想诱骗贺龙、叶挺等人部队到九江的庐山开会,对他们进行围歼。叶剑英得知这个阴谋后,便亲自出面邀请贺龙等人来到九江的甘棠湖,一边划船欣赏美景,一边对他们说张发奎明里说是邀请他们去庐山避暑,实际上别有用心,肯定是要解除他们的兵权。
南昌起义前夕,国民党的头头似乎已经感觉到了我党似乎有所活动,计划将主力起义军的领导贺老总和叶挺想方设法扣押。身在敌后的叶帅第一时间通知了两位起义军的关键人物,挽救了这次起义。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不顾张发奎的调令,与贺龙、叶挺等人密商对策后,决定直接率部队前往南昌,使得敌人围歼计划破产。
如果当时没有叶剑英的安排,南昌起义可能无法成功,贺龙和叶挺等人的生命也可能面临危险。在起义中,叶剑英虽然身居高位,但他的贡献不可忽视。
当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城后,汪精卫准备率领大军围剿,但叶剑英主张“穷寇莫追”,劝张发奎带领部队前往广东地区,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叶宜伟
叶剑英的智慧和勇气,为南昌起义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后不久,为保护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的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向张发奎自荐担任该教导团团长。
他利用自己的地位,精心培养了这支充满战斗力的部队,并将其交给了党中央。教导团成员包括罗瑞卿、许光达和陈子华等革命英雄,若无叶剑英的斡旋,他们可能早已成为“枪下亡魂”。
民国十六年(1927年)9月,叶剑英离开教导团,抵达广州。张发奎见到他后非常高兴,任命他为第4军参谋长。叶剑英利用这个身份,在地下战线继续战斗,与广东省委委员恽代英秘密联系,共同策划广州起义。
叶帅利用张发奎与李济深之间的矛盾,策划、组织了广州起义。叶剑英以过人的胆识和智慧,重新调整配备了组织和一些干部,成功控制住了第4军教导团。该团连长级别以上的干部都是中共党员,他们成为了广州起义的中坚力量。在十大元帅中,叶帅和聂荣臻均参加了这两次关键的起义,但聂荣臻当时的官职不如叶帅高。
从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可以看到叶剑英在复杂局势下的决策能力,他的才华足以使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非常罕见的。
叶宜伟
虽然叶剑英没有在前线指挥杀敌,但他的才华胜过“十万雄兵”。虽然广州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起义军所表现出的英勇作战精神给全体受压迫的中国人民带来了精神安慰。他所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就像“星星之火”,在未来可以“燎原”。民国十七年(1928年),叶剑英赴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深造,在异国他乡,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解放事业任重而道远,只有共产党才能挽救动荡的中国。
民国十九年(1930年),他回到国内,并于次年到达中央苏区,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部负责人,兼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一职,参与并指挥了第二至四次反围剿战役。正是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和叶剑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都回忆到对方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时,毛泽东脱口而出是叶剑英的军事才华,叶剑英则表示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和正确的政治远见让他非常钦佩。
叶帅登上井冈山之后,历任多个部队的参谋长,从此,开始了其长达20多年的参谋长之职,后来,连毛泽东都和叶帅开玩笑,称呼他为“叶参座”。
红军长征示意图
然而,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不得不开始战略转移,红军从此开启了漫长的长征之路。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叶剑英做出了让毛泽东终生刮目相看的事情。
当时红四方面军的领导者是张国焘,他希望南下而不是党中央既定的北上政策。叶剑英是个非常有军事才干的人,张国焘因为个人原因想举荐叶剑英做红四军的参谋长。然而,叶剑英岂能不识他的心思,始终与他保持着一些距离。叶剑英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及时通知了毛泽东一封“密电”,成功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这一次脱险被毛泽东高度评价,并且称赞叶帅“大事不糊涂”。
救火参谋长在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全面到达陕北后,他四处奔走,与张学良进行多次谈判,甚至初步达成了红军与张学良的部队合作建立“西北国防政府”的意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全世界的眼光都聚集到了西安这座古都。叶剑英陪同周总理来到这处龙潭虎穴,与张学良和以蒋介石,宋子文为代表的国民政府进行艰难的谈判,终于在我方的努力下,迎来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新局面。不仅如此,叶剑英还来到南京与国民党政府商讨释放我党被捕人员的事宜,同意让红军和南方地区的游击队接受改编。
叶剑英的付出,为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路军成立后,叶帅继续担任参谋长一职,为了工作方便,彼时的叶帅已在部队中摸爬滚打了多年,经过了血与火的考验,无论在政治素养,还是军事策略,或是应变能力上,都有了质的提升。
周恩来
在“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他担任参谋长一职,并利用自己在黄埔军校积累的人脉,积极开展有效的统战部署工作。他与周恩来、董必武长期在国统区进行动员维稳工作,因此被人们誉为“中共外交三剑客”。在抗战时期,我党和国民党军队有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期。
在此期间,我党为了向国民党表示最大的诚意,并希望国军能够积极抗日,向他们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战术,尤其是我们的制胜法宝——游击战术。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两党合作成立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国民党方面,蒋介石亲自担任校长,我方的叶剑英亲自担任教学任务。这两个昔日的老对手此时并肩站在一起,只为共同的抗日大业。
叶剑英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上采用了新颖的启发性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的听课积极性。这种从未有过的知识方式让国民党将士感到非常新奇,他们开始互相邀请其他正在训练的国军来听课。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来上课,叶剑英索性把大教室的人全部喊出去,在室外上课,以便根据现场地形进行实践。
他的每次教学活动都让国军的一些将领深受启发,他们越来越敬佩八路军,认为这才是他们心目中的正义之师、威武之师、常胜之师。这为后来一大批将士们的投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国民党却对我军横加指责,污蔑我们的游击战是个骗局,只会游而不击,专打友军。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蒋介石召开全国参谋长会议,不管不顾当时抗战依旧处于僵持阶段,却从“小我”出发,妄图从舆论上掀起一波反共高潮。
叶宜伟
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无耻挑衅,叶帅站起身来,慷慨陈词,例举了赫赫战绩说明抗战主力还是我军,并且明确指出,隐藏在国民党内部的一些顽固派,才是制造国共摩擦的罪魁祸首。叶帅的这一次独闯敌营,再一次被毛泽东盛赞,董必武则把叶帅比作孔明来大加赞赏。
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叶帅更加忙碌了,虽然他没有亲临战局一线指挥战斗,却在后方一直从事更为艰巨的工作。他曾到过重庆参与和平谈判,也曾到北平为和平奔走,还曾组建后方委员会,为前方战士做好后援工作。
北平和平解放后,叶帅担任了第一任北京市市长,后来,又担任了广州市市长。历数叶帅20多年的军事生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位在关键时刻能立功的将领,也是最能收拾残局的将领。
1955年,叶帅被授予元帅军衔,十位大将没有一个提出反对意见。1976年,周总理刚刚去世,阴谋集团便把目光对准了妨碍他们夺权的两个人,一位是邓公,另一位就是叶帅,因此他们在各种场合制造舆论,在他们的引导下,邓公与叶帅不断受到攻击,邓公再次被停止工作,而叶帅则被宣告“生病”,至于由陈锡联接替叶帅的工作,完全是毛泽东慎重考虑之后做出的决定。
陈锡联自从1975年起就开始担任要职,成为毛泽东非常信任的一位将领,周总理去世之后,毛泽东看到阴谋集团蠢蠢欲动,为了保持政治局面稳定,他发出了“1号文件”,其中公布了两个决定,一是由华国锋担任国务院代总理,另一个就是由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这个文件下达之后,顿时让阴谋集团感到惶惶不安。
叶宜伟
而毛泽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当时既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又是军委常委的只剩下陈锡联、王洪文、张春桥等人,显然毛泽东不会用阴谋集团之人,陈锡联是唯一的人选,这也是毛泽东在年迈多病情况下做出的最后的深谋远虑。陈锡联上任之后非常关注并体谅叶帅,当他得知叶帅要回广州时立刻出来挽留,他的用意就是:叶帅留在北京,政治局里就能多留一票。叶帅自然明白陈锡联的用意,在接下来的艰险斗争环境里,陈锡联及时与叶帅沟通军队中的要事,毛泽东去世之后,他向李先念表明态度:“这样下去不行啊,对那几个人总得想个办法啊!”之后他被邀请参加华国锋同志、叶帅主持的筹划小会议,在这些人团结合作之下,叶帅再一次出击,挽救了国家命运,虽然这是授衔以后的事情,但同样印证了叶帅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胆识与魄力。
叶剑英展现出的英勇与智慧令人敬佩。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国民党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为共产党赢得了尊严。他的事迹鲜为人知,但他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关心百姓疾苦,但他始终保持谦逊,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就是叶帅这种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