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都富得流油?看看穷得不顾一切作死搞钱的岷顺王

悠然修 2022-09-04 19:44:50

朱音垽出生于宣德七年,为岷恭王朱徽煣嫡长子。成化元年,三十三岁的朱音垽被朝廷持节使正式册封为岷王。承袭了亲王爵位的朱音垽也承接了岷藩的烦恼 – 穷。

明初太祖封藩后考虑到宗藩人丁尚未繁衍,也因为他对自己的儿子们宠爱不同,为了给不富裕的皇朝节约宗禄,太祖就削减了一批藩王的宗禄。岷藩不幸位列其中,宗禄从规定的一万石砍到了六百石!

单就宗禄来说岷藩还不是最惨的,代、肃、辽、庆、宁、谷六王的宗禄更是被削到了五百石。岷藩惨的是在藩地云南斗不过“地头蛇”沐氏,不但一点产业都积攒不了,连王府都建不起来。

永乐初年,成祖为了鼓动岷藩和靖难中不支持他的沐氏争斗以便形成掣肘,成祖将岷藩的宗禄提升到了二千石,以“米钞各半”的方式发放。但沐氏很快就和成祖达成了和解,被抛弃的岷藩也迎来了惨败。

岷藩不但被削除护卫,首任藩王朱楩也被废爵(后又被成祖重新册封为岷王)。最后不但增加的宗禄没保住,折色为钞的一千石被取消,岷藩也几乎以净身出户的方式被沐氏从云南撵了出去,迁藩到了湖广武冈州。

注:由于洪武时期宝钞就开始大幅度贬值,以钞代米实际上是在大幅度给宗禄打折扣。

从此岷藩就开始了哭穷要钱的日常。

岷庄王朱楩为了弄钱,对内死活不给他的嫡次子朱徽煣请封世子。因为世子作为继承人不能独立开府,俸禄比郡王少很多。对外则不断地向朝廷奏请增加宗禄,一直讨要到正统朝,才收获了一点成果,朝廷给岷藩增加了二百石宗禄。

注:朱楩的嫡长子朱徽焲因罪被朝廷废为庶人。

二代王岷恭王朱徽煣为了搞钱,也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入手。“节流”是限制和整治自己的兄弟们,防止他们占王府的便宜;“开源”则是拍明英宗马屁,继续奏请增加宗禄。

经朱徽煣的努力,英宗同意将岷王的宗禄提升到一千五百石,但增加的三百石是以宝钞支付。鉴于此时宝钞已经沦为废纸,英宗所谓的增禄相当于没有增加。因此三代王朱音垽上台后主要目标就是将三百石的宝钞变成本色的禄米。

经他不断地哭穷讨要,岷藩终于在成化十年拿到了足额的一千五百石宗禄,算是勉强达到了郡王的标准。

庚申,命岷王音垽岁禄折钞者改给以米。王在仁庙初全支本色米一千石,正统中屡奏日用不给,又加以本色米二百石,折钞三百石。后因王请欲如各亲王例支米万石,不从。又于折钞三百石内,改给实米百石,而折钞者仅有二百石。兹复有请,乃许之。

《明宪宗实录》

在朱音垽讨禄的同时,朝廷却又开始削减岷藩的宗禄了。前面提到的朱楩不给朱徽煣请封世子好继续领郡王(镇南郡王)俸禄,这笔俸禄(五百石,米钞各半)朱徽煣晋封亲王后也没有停发,有点类似于“补贴”。

注:宗藩的宗禄有个原则,下级宗亲宗禄不能高于上级宗亲。岷藩因为亲王的起始宗禄就很低,所以岷藩郡王的起始宗禄也不是祖训规定的二千石,而是五百石。

户部觉得岷藩占了大便宜,不但要求停发这笔俸禄,还要求岷藩退还自景泰三年(朱徽煣被册封为岷王)以来多领的宗禄,大概四千石。

朱音垽算是明白了,靠朝廷别说恢复亲王一万石的宗禄,能不被削减都不错了,只能自己动手想办法搞钱了。朱音垽搞钱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能搞到钱,做什么都不是问题。

朱音垽先是打藩地普通农户的主意,指使手下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强行收购粮食,再转卖赚取差价。很快朱音垽就把这个方法从粮食扩展到其它日用商品(茶、布等),在武冈大肆强买强卖,搞得民怨沸腾。

不久后朱音垽又将目光盯上了官府,虽然不敢对官府强抢或者强买强卖,但是朱音垽想到一个阳谋 – 兑换宝钞。宝钞沦为废纸是明朝上下人人皆知的事实,但是朝廷从来没有承认过它是废纸,不然还怎么当宗禄发给宗亲?

朱音垽就派人拿着朝廷发给他的宝钞,到武冈的官仓强行兑换粮食、金银。有司人员稍有不从,他就指使手下一顿毒打。

这些事儿就被地方官员和御史奏报、弹劾到了朝廷后,宪宗下旨将相关人等押解至京师由都察院审理,审理的结果却出人意料。

地方上状告的事项基本都被认定为事实,但是认定的主要责任人却不是岷王朱音垽。都察院认为岷藩搞出这么多事儿,都是王府属人蛊惑岷王以及王府官员没有及时劝谏岷王导致的。

岷王府校尉廖显,多诱王为不法,至倍收米价,官市茶芽,皆以王令行之,民不胜害。仪宾夏隆,因而加收折米银钞,拆毁公廨,侵盗官粮。长史潘濂等,亦受民赂遗,不能辅正......显坐绞,隆以下罪有差。诏:显如律,隆革冠带,濂除名,余从法司所拟。

《明宪宗实录》

最终朱音垽只是被宪宗下旨申斥了一番。这倒不是朱音垽在朝廷人缘好或者自己运气好,因为这是常例。明朝的藩王们在藩地压榨平民、横行不法,即便是折腾出很多命案,大多也都是申斥了事,从人背锅。

毕竟太祖在《皇明祖训》里反复强调对待宗亲要宽仁,不是谋逆、祸乱皇族等重罪都要以教育规劝为主 -- “虽有大罪,亦不加刑 ......遣官谕以祸福,使之自新”。

不过这之后朱音垽干的另一件事就不能不让人感慨他的运气了。

成化十二年,岷藩的江川郡王朱音坄薨逝并绝嗣。按照宗藩伦序原则,江川郡王的爵位应由朱音坄的弟弟镇国将军朱音垫承袭。朱音垽起初对此没异议,因为朱音坄死后不久,他就上奏朝廷为朱音垫请封江川郡王爵位。

但是江川王妃刘氏不愿意,为了阻止朱音垫拿走她丈夫的爵位,她玩了一出“狸猫换太子”。刘氏从民间抱了一个男婴,然后谎称这是宫人王氏怀的遗腹子。这种事儿说起来简单,但让别人相信难。

注:明朝的王妃没有宗禄,丈夫过世后都靠丈夫的子嗣供养。如果丈夫无子嗣或者子嗣年幼尚未封爵,朝廷每年只会发放十五石到五十石的禄米供其生活(正妃之外的妾室如果无子女,朝廷原则上是不管的)。江川王妃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想爵位留在自己丈夫这一系,这样自己就可以掌控对应的宗禄。

不过刘氏有办法让朱音垽相信,在她的金钱攻势下,朱音垽很快就认定这个婴儿身上流有高皇帝的血脉,是他的侄子。并主动上报朝廷称之前奏报有误,江川郡王没有绝嗣,留有遗腹子,应待其成年后袭封王爵。

朱音垫当然不信这个突然蹦出来的孩子是自己哥哥的子嗣,他上奏朝廷揭发了刘氏的阴谋。事涉冒充皇亲和紊乱宗支,这是挑衅朝廷宗藩制度、亵渎祖宗的重罪。朝廷自然不会怠慢,宪宗严令湖广地方官员详查。

就在朱音垽在劫难逃时,朱音垫一个不理智的举动又救了他。在调查过程中,朱音垫不知为何对湖广的官员能不能公正办案没信心。他竟然偷偷跑出城,准备去京师告御状。这就犯了朝廷的忌讳(宗亲无令不得擅离藩地),把这个案子给折腾复杂了。

最后宪宗两边捣糨糊都不予处罚把这事儿给糊弄过去了(也有不想坐实这起皇室丑闻的意思),朱音垫在成化十六年被朝廷正式册封为江川郡王。

为什么说朱音垽运气好,因为成化十四年的时候韩藩出了个一模一样的案子。

汉阴郡王朱徵鍉死时原本绝嗣,王妃周氏为了不让爵位旁落,从民间抱养了一个婴儿谎称是朱徵鍉的遗腹子。这个被赐名为朱偕汪的孩子后来成功袭封了汉阴郡王爵位,成化十四年时被揭发了出来。

最终朱徵鍉被追回谥号废为庶人,伪汉阴王朱偕汪、王妃周氏以及参与此事的朱徵鍉之母平氏被赐死。协助此事的王妃周氏之父周恂凌迟处死,周氏的母亲、兄弟等全部处斩。

虽然朱音垫运气好,逃过了一劫(真办下来除爵并圈禁是跑不了的)。但是在家族、宗族利益高于国家、皇朝的古代,他应该很清楚他干得不是小事。朱音垫之所以要铤而走险,只能说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尤其是他这种“穷鬼”。

2 阅读:1642

评论列表

雁飞鱼在水

雁飞鱼在水

3
2022-09-05 17:28

从一万石减到600石,你确定这是为了节约?而不是为了报复?

无所谓 回复 10-16 16:03
主要是封地太贫穷,发不起俸禄,而且老朱那么多儿子,对他来说多一个少一个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朱棣对于岷王也压根没有多少感情,更别说之后的明朝皇帝。

悠然修

悠然修

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