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恶毒发明,为二战胜利做出过另类贡献的“精神注入棒”

悠然修 2022-08-25 14:33:58

明治维新后,为抵御列强更是为了对外扩张获取资源,组建一支强而有力的新式军队就成了日本的当务之急。古往今来军队一直有个别称 -- “吞金兽”,进入近现代随着工业武器大量进入军队,也让军队的“销金”属性变得更强。

让日本尴尬的是,日本的国力并不匹配它的野心。日本不光拿不出足够的资源来组建,也养不起符合自身期望的国家军队。不愿意放弃野心的日本就另辟蹊径 – 资源不够,精神来凑。认真说起来,这个方法确实是个方法。

人类的军队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军队三个阶段,每次变迁都是一次战斗力的飞跃。就算是撇开科技和武器的代差,使用同样装备,后者也可以吊打前者。这其中除了组织效率给军队带来的提升之外,精神作用也至关重要。

注:组织效率是技术应用、规划训练、信息收集、情报判断、参谋决策、任务分派、军令执行、结果分析、支援应变准备等等诸多事项的集合。

剔除组织、资金和科技的影响,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古代军队是基于对个人(将领、君主)的忠诚、财物的诱惑而凝聚;近代军队依靠严格的纪律驱使士兵们去战斗;现代军队则是通过荣誉和信仰迸发出巨大的战斗力。

给我足够的勋章,我可以征服世界。

拿破仑·波拿巴

通过对伤亡的耐受性可以明显看出这三者的区别。

古代军队在战斗中伤亡达到一到二成往往就会崩溃;近代军队战斗减员七、八成还能坚持战斗;而现代军队即便是面对实力悬殊、极度危险、必败必死的战斗,为了荣誉和信仰而主动求战的比比皆是。

不过依靠荣誉和信仰成军有个前提,军队上下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而这也是当时的日本所欠缺的。

首先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日本上下从制度到观念上仍然保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很多日本人(即军队普通士兵)并没有现代国家、民族观念。加上当时日本教育程度低,平民的思想认知也不够开阔,凝聚出共同的荣誉感和信仰并不容易。

注:现代国家观念和古代国家观念最大的区别是,现代国家被视为公众、整个族群共有的国家;而古代国家则是君主、贵族们等少数人的国家。

原本通过教育、沟通开化民智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对于日本而言这并不现实,因为军国主义正是靠封建的“皇国”思维来愚弄、蛊惑国民进而掌握权力的,开化民智不就是革自己的命么?

而且在军国主义的熏陶下,大家嘴上都喊“一切都为了天皇”,但这也并不代表心里真的愿意“为了天皇”不顾一切。为了实现目的日本就唯有加强近代军队的属性 -- “纪律”,以此来约束行为和思想。

用纪律约束行为好理解,如何来约束思想呢?这就是日本发明的恶毒方法“精神注入”。

违反纪律需要精神注入;态度不积极、精神士气低迷时也需要精神注入;即便是没有犯错,站姿不好、军装不洁等同样需要精神注入 …… 最后当长官觉得你“需要”精神注入时,就得无条件地接受精神灌输。

这种“精神注入”非常暴虐。最常见的是抽耳光,而且抽耳光的方式并不是通常认为的用手掌打,而是用拳头,甚至是皮带、皮鞋来抽。每次处罚都要抽到长官满意为止,所以打掉几颗牙齿都是稀疏平常的。

更为有名的处罚就是“精神注入棒”了。这是一根长度50~70厘米,直径5厘米的实心木棒。使用时受刑的士兵双手扶墙,屁股撅起,上级用它猛抽屁股。抽多少棍是没有定数的,打到上级觉得满意或者认为精神注入完成为止。被打后几天不能正常行走是常态,不少士兵甚至被打成了残疾。

士兵被处罚时不但不能喊疼痛哭,还得高声叫好 --“嗨依”。不然就是精神注入不成功,还得继续并加重处罚。

在肉体处罚的同时,也会给士兵们灌输一种观念。处罚是为了锻炼他们的精神意志,因为精神懦弱的无能者才会因为精神意志不足而“犯错”。这其实也是肉体处罚的同时在精神层面对士兵进一步的摧残。

“精神注入”的真实的目的就是通过无所不在的暴虐体罚,让士兵们产生畏惧和压抑,从而丧失质疑和反抗的能力,最终达到面对长官的命令会毫不犹豫并不顾一切的就去执行的目的。这其实是人驯化动物使用的一种手段 – 条件反射。

最终的效果就是二战期间绝大部分日军不但残暴而且极其疯狂,饿的走不动道也要找机会用手雷阴一把前来救助的盟军士兵(二战中盟军常常要求被俘日军脱掉衣物的原因,不是羞辱是被阴怕了)。

不顾一切地用肉身去硬撞机枪、炮弹构成的弹雨;弹尽粮绝后还肆无忌惮地拼命进攻;没有任何胜利可能的情况宁愿排着整齐的队伍“玉碎”也不投降;组建疯狂的神风敢死队 …… 这些让盟军士兵匪夷所思的操作在太平洋的各个角落上演。

日军这种让人难以置信的战斗意志,也为他们赢得了“一流士兵、二流军官、三流将帅”。但是一点意义也没有,实际还在帮倒忙。

现代战争下,士兵的肉身面对飞机、大炮,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不顾一切的冲锋,反而大大提升了盟军剿灭日军的效率、降低了盟军的伤亡(日军直到硫磺岛才明白过来)。

另外“二流军官、三流将帅”也是日本人自己的“精神注入”培养出来的。他们对日军的“杀伤”甚至超过了盟国的攻击。

因为日军一直强调无条件服从上级并且刻意鼓吹精神力无敌,这让日军培养出来的军官普遍目空一切、自以为是。

据说日本陆大(陆军培养军官和参谋人员的大学)考核学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XX地方有敌军,怎么办?”凡是问敌人数量、装备情况、我军数量等等的,全部不合格。正确答案是“包围起来,消灭敌人”。

这种教育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军官们,在实际战争中会是什么表现呢?

1939年第二次诺门坎战役,日军在明知对面的苏蒙联军数量和装备更优(人数两倍、重武器更是好几倍)的情况下还要主动进攻的原因很简单,关东军作战参谋辻政信认为“皇军士兵以一当十”和“日军一个师团相当苏军三个师”。

最终的结果是精神抵挡不了大口径火炮和坦克,日军惨败。

注:二战时日军的参谋不是一般军队的参谋,他们类似中国古代皇帝派往军队的监军太监。可以通过“大命”(天皇诏令,类似圣旨)直接指挥军队,虽然军阶很低(一般都是少佐、中佐),但实际权力很大。

1942年被派往南洋的辻政信研究地图后认为,日军有必要占据新几内亚,为进攻澳大利亚做准备。后勤保障、作战支援在辻政信看来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眼里的皇军以及他的作战计划是无敌的。

近二十万日军就这么被他送入了真正的炼狱,惨到什么程度?1944年第18军司令部发布过“禁止食用战友尸体,违者严惩”的布告。二战结束时整个新几内亚,只有一万一千多日军向澳大利亚军队投降,死掉的日军中绝大部分都是饿死或因饿病死。

1944年5月,驻缅甸方面军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也拥有和辻政信一样的自信,并据此发动了“英帕尔”战役,指挥近十万日军铺出了“白骨之路”。

在牟田口廉也眼里“遭遇敌军,朝天打三发空枪,保证敌人肯定投降”,皇军都强到这个份上了,还顾虑个啥后勤,直接过去获取胜利就行了。

当前线师团催促粮食补给时,他的回复是:“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不得不说日本长期的精神注入将士兵驯化得很老实,都这样了还不造反。最终近十万日军只有一万多人回到了出发地,其余人员的大部分都饿死、病死在丛林中。

这样的事例在整个二战中几乎遍及日军涉及的战场,大量的士兵被这些目空一切的军官、参谋们毫无意义地送入死地。某种程度可以说日本军国主义发明的“精神注入”,为自己的灭亡也做出了特殊“贡献”。

1 阅读:346
悠然修

悠然修

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