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从一场武术对决说起
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危险来临前毫无预兆,却能突然做出准确反应,比如一块高空坠落的砖块在几乎没有声音的情况下掉向他头顶,他还能瞬间避开。
这听上去像是电影里的超能力情节,但在武术史上,这样的例子却是有据可查的。
据说内家拳创始人之一董海川就曾上演过类似的场景。
一次他被安排在一个极其危险的设局中——房梁上吊着几块砖,随着绳索燃烧断裂,砖块随时可能掉下,而他被要求盘腿静坐不能做任何准备。
旁观的人屏住呼吸,认为他肯定无法逃过。
然而就在绳子断裂的瞬间,他竟然连同椅子一起横移了好几尺,毫发无伤。
这究竟是神乎其技,还是真的存在超越常人的特殊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到内家拳这种对感知能力的特殊训练上,而这其中,所谓“不闻不见,觉险而避”的境界,更令人好奇。
‘不闻不见,觉险而避’是什么能力?
“不闻不见,觉险而避”,随口一听,这似乎是描写小说中武术家的神技,但实际上,这是内家拳高深境界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它指的是武术高手凭借内心的宁静和训练出的直觉,对潜在危险做出迅速反应。
这里的“不闻不见”并不是完全屏蔽外界,而是通过练习让自己不用依赖传统的五感进行判断。
打个比方,我们平常看到眼前有个障碍会选择绕过去,但这种感知是基于“看”的。
可如果关闭视觉呢?
内家拳某种程度上探索的就是这种情况下身体本能如何接管反应。
这到底可行吗?
从生理学上说,每个人的感官都会形成复杂的条件反射,我们的大脑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
但对内家拳来说,真正的核心并非感官强度,而是通过长时间的训练,让身体里的某些“潜意识”变得更加敏锐。
三位大师的‘超常直觉’,背后有什么秘密?
历史上,有三位公认为达到了这一境界的内家拳大师,分别是八卦掌的董海川、形意拳的李洛能以及太极拳的武禹襄。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以“不见不闻觉险而避”闻名,这种能力看似超能力,但实际上,与日复一日的训练与身心磨炼分不开。
董海川的故事最为人熟知,尤其是前文提到的“掉砖”事件。
他的反应,不是因为看见了绳子燃断的细节,而是一种直觉式的身体反应,就好像预判到了那一刻。
李洛能则擅长通过“气”的流动感知对手的意图,据传,他站在对方一丈开外,就能感知到对方下一步的动作。
他们的这些能力实际上并未依赖于眼睛、耳朵等感官,而是训练中通过感受“力量”或“气场”产生的内在觉知。
至于这种现象科学吗?
部分学者提出,这是神经系统高度敏锐的一种表现,这些大师通过集中注意力和长期闭关式的磨练,形成所谓的“肌肉直觉”或“条件反射”的强化。
‘觉险而避’的训练过程:内心空寂如何触发潜意识?
有人说,这种躲避危机的能力听起来太过玄乎,但训练的实际过程却一点都不神秘。
它需要武术练习者进入一种“空寂”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冥想、呼吸调整逐渐让脑海进入极度安静的状态,并去除外界的干扰。
他们需要反复专注于自我感知,比如摸索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一点点补充对“危险信号”的敏感度。
一个普通人如果突然被蒙住眼睛,会迅速失去方向感、依赖感官,但武术家的训练就是让自己摆脱感官的传统应用。
董海川的“盘腿坐定”训练,实际上是在危险即将降临时,保持身体的放松状态,没有多余的迟疑反应。
长期下来,身体内部建立了一套独立于五感但高度敏感的神经预警系统。
换到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应用呢?
你可能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深夜行走在背街小巷,没看到任何人跟着你,却突然有种不安的感觉转身查看,发现身后真有陌生人。
这种直觉的“第六感”,其实和内家拳中“觉险而避”有异曲同工之处。
只不过,普通人只是偶发,而武术家是通过千锤百炼的训练习得。
从科学角度看,这种现象也逐渐被解释清楚。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其实有超过五感的感知能力,比如通过皮肤对空气流动的感知、身体对空间里其他人行动的不同反应。
而这种被称为“本体感受能力”的现象,是内家拳里非常重要的训练部分。
而且我们大脑和身体中的神经系统,天生具备对威胁的应激机制。
外界的震动、声响,甚至是微妙的气流变化,都会通过神经传递到我们的潜意识中。
武术家长时间的内外兼修,让这些潜意识信号更快地转化成行动,完成了“不依赖五感快速反应”的过程。
“不见不闻,觉险而避”听起来神秘,背后却是长时间的训练与深厚的内心修炼相结合。
这种能力不仅仅是为了武术上的精进,更是对心灵的一种探索。
董海川这些大师的传奇故事,无论是真是假,都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的潜力远不止眼前能看到的五感,而是通过内在的磨砺连接更深层次的世界。
与其说这是一种神技,不如把它看作对自身极致控制的一种追求。
或许我们普通人用不上这种顶级的危机感知,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内心的稳重、对身体信号的倾听,让自己感受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但又极其重要的微妙变化,去发现人生更广阔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