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全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特别,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清世祖顺治(福临)皇帝的兄弟呢。
但实际上,福全和康熙皇帝玄烨是同代人,都是顺治皇帝福临的儿子。

顺治的儿子们起名也真够千奇百怪的:老大叫做牛钮,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老二和老三分别是福全和玄烨;老四是董鄂妃生的孩子,刚出生就夭折了,没来得及取名字;老五叫做常宁,康熙朝被封为恭亲王;老六奇绶;老八永干。
所以,真正陪伴过康熙本人的兄弟,只有二哥福全和五弟常宁。
顺治朝期间,大清高层汉化还不彻底,起名时没有字辈一说。
直到康熙年间,康熙亲自作主,才为大清皇家定下了字辈,不过和我们熟悉的“胤”字辈(如胤禛、胤祀)不太一样。
康熙朝最早的皇子字辈是“保”字辈,比如康熙的长子胤礽,原名保清;胤礽的弟弟胤褆,原名保成。
作为康熙的兄弟,福全对于这个弟弟可以说是“你出牌,我就跟”。
他的长子、次子都夭折了,此后活下来的儿子——三子保泰、四子保安、五子保绶、六子保永,名字也都和康熙的儿子看齐,用“保”字。
但是后来,大清第一巴图鲁为了彰显自家与众不同,就把“保”字改了,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胤”字辈。
康熙虽然不像朱元璋那样,一口气就写出了未来二十代人的名字,但他确实也为儿子、孙子、曾孙三代人提前想好了字辈:孙子那一代用“弘”字辈,曾孙那一代用“永”字辈,相当于把乾隆的孩子们都提前考虑进去了。
大清皇家才算是有了自己传承的字辈。
等到乾隆登基之后,在爷爷康熙的基础上,在“永”字后面延续了六个字,也就是“永绵亦载奉慈娱”,这有点像学习朱元璋的做法了。

嘉庆皇帝是个老好人,父亲当年说过自己的庙号不能用“祖”字,他就非常听话地用了“宗”字;给儿子起名字的时候,也不敢更改父亲亲口留下来的“绕口令”。
但是等到道光皇帝登基之后,他就觉得爷爷乾隆的审美有点问题,“奉慈娱”三个字听起来太没有美感了,改成了“溥毓恒启”,且又在后面增加了“启”字辈。
此后,给自家字辈续字就成了大清的一个惯例。
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又增加了“焘闿增祺”四个字;再到溥仪登基之后,干脆又增加了十二个字。
“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但是事实证明,大清朝到了“溥”字辈的时候,后面的这些字辈,基本上我们也不用知道了,毕竟这是人家公民的家事。
咱们聊回福全。
福全作为康熙的哥哥,他的母亲来头也不小,来自于清代开国功臣何和礼家族,比康熙的母亲佟佳氏的地位高出一大截。
按理说,福全这样的出身,顺治不可能绕过他而去选择他的弟弟做接班人。
但在《清世祖实录》中,记载过一次福全和顺治之间的对话。
顺治问他将来想干什么,福全回答说愿意做一个贤德的王爷。
这话一下子把顺治皇帝都听懵了——这就好比你的霸道总裁老爹问你将来想干什么,结果你说你想做一个优秀的打工人。
福全是一个没有什么政治野心的人。
后来顺治皇帝临终的时候,可能是考虑到老三玄烨出过天花,也可能是考虑到老二确实不想当皇帝,所以最终顺治皇帝跳过了老二,选择了老三。
因为康熙登基的过程比较顺利,没有和兄弟们闹过矛盾,所以登基后的康熙也没有像雍正那样对兄弟们出重拳,特别是这个二哥。
他过去跟小玄烨可以说是朝夕相伴,感情基础打得非常好。
这也让成为皇帝之后的康熙对哥哥是百般照顾,不仅加封他为亲王,而且还让他做议政王,参与康熙朝初期的国家大事。
福全在这段时间里,确实做到了他跟父亲顺治皇帝所说的“做一个贤王的承诺”。
在康熙朝除鳌拜、平三藩、亲征准噶尔期间,他为康熙做出了非常大的积极贡献。
当然,这哥俩之间也闹过一次矛盾。

那就是在康熙第一次亲征蒙古准噶尔的时候,福全作为抚远大将军,率领西路清军追歼噶尔丹,但是因为没有及时发起进攻,让噶尔丹逃出了清军的包围圈。
康熙本来是打算这一次彻底消灭噶尔丹,结果清军死了一大堆不说,还让噶尔丹跑了,连康熙的舅舅修国纲都战死在了乌兰布统。
这让康熙非常生气,直接罢免了福全议政王的身份。
此后的福全就逐渐远离了朝堂,直到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的时候,终于将噶尔丹干掉,这才恢复了福全议政王的权利。
当然,康熙这么做不是针对他二哥,因为这次战争的失利也跟康熙的大阿哥有关,这哥俩可以说是为了给大哥开脱,唱了一个双簧,而且康熙本来这会儿就打算削减议政王大臣的权利,正好借此机会。
康熙对自己的这个二哥可以说是既敬重又信任,福全也成了康熙时期受封赏最多,而且获得待遇最高的一个亲王。
和他比起来,康熙对自己的五弟常宁就非常差劲了。
这倒不是说康熙歧视自己的这个弟弟,而是因为这个五弟常宁做事非常不靠谱,经常给康熙惹麻烦。
亲征噶尔丹期间,这个老五就因为统军不利,给康熙捅了不小的篓子。有了这个弟弟做陪衬,就显得福全这个兄长看起来更加让人顺眼。
康熙四十二年,51岁的福全因病去世。
当时在塞外巡视的康熙,听说哥哥快要不行的时候,疯了一样的往回跑,结果也没有能赶上,最终并没有见到兄长的最后一面。
《清实录》中记载,康熙看到二哥遗体之后,顿时放声痛哭,差点哭昏过去。
福全出殡的那一天,康熙又是亲自为福全送葬,这一天康熙哭得更加厉害,抱着棺材不让下葬,搞得当时在场的人全都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也是因为打小就失去了父母的原因,让康熙皇帝对于这种难得真挚的情感非常珍惜。
所以福全去世之后,康熙特意下旨,让福全的儿子保泰不用遵循清朝承袭爵位递降的规矩,可以直接继承裕亲王的爵位,而且保泰承袭之后,也被康熙任命为议政王,掌管八旗的军务,可见康熙对这个侄子那是非常信任。
但是就在康熙去世之后,裕亲王一家就开始倒霉了,因为这一家人跟老八胤祀走得非常近,福全活着的时候,胤祀就百般讨好这位皇族中的长辈,福全也经常为老八说好话;福全的儿子保泰,也确实是明确地支持了老八。

雍正登基后,这位胸怀宽广的老四并没有忘记那些与老八(胤禩)关系密切的人。
他找个借口便撤销了保泰的王爵。值得注意的是,保泰这一支的天折率,与康熙帝诸子不相上下。
到了雍正朝,裕亲王后裔中,只剩下保泰一人存活。
另一个没有夭折的儿子保绶,早在雍正登基前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儿子。
雍正便跳过保泰,让保绶的儿子广灵继承爵位。
然而,后来雍正将允祀抓捕审讯,发现广灵竟然也与老八勾结。
雍正盛怒之下,再次撤销了广灵的爵位,传给了广灵的弟弟广禄。
至此,裕亲王一家才算与老八彻底划清了界限。
由于雍正的这一系列举动,作为福全三子之一的保泰这一脉,全都沦为闲散宗室,生活困窘。
直到乾隆朝,乾隆皇帝认为他们一家过得如此寒酸,实在太丢皇家脸面了,便赐予他们侍卫的职务,才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至于保绶这一脉,虽然承袭了裕亲王的爵位,但雍正并未给予他们“世袭罔替”的待遇,导致他们的后代需要降级承袭爵位。
再加上他们不受皇帝信任,也逐渐沦为闲散宗室。到了清朝咸丰年间,福全的七世孙荣毓,爵位已被降为奉恩镇国公,且荣毓无子嗣,福全这一脉的爵位至此彻底消失。
不过,这时的爵位已不再重要,因为距离大清王朝的灭亡,也只剩下十几年光景了。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