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孤儿靠乞讨长大,23岁来人找他:你亲妈是个大首长

艾薇历史 2025-01-22 16:11:17

1951年,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接到了一项任务:“请你们帮忙去井冈山找一个叫石礼保的人,还有他23岁的儿子。”慰问团经过一番打听,最终得到了石礼保的消息,但遗憾的是,石礼保和他的妻子都已经死于敌人的炮火。

石礼保确实有一个儿子叫石来发,正好二十多岁,正在家里种地。慰问团找到石来发,告诉他:“我们是受你母亲的托付来找你的。”

石来发听了之后,立刻摆手说:“你们认错人了,我妈早就被敌人杀害了,怎么可能还派人来找我?”

“你妈还活着,她可是个大人物!专门派我们来接你去广州。”慰问团的人耐心地解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情得从24年前的一个冬天说起。

曾志这位女强人,年轻时就非常有进取心,做事大胆果敢。她1911年5月2日出生在湖南宜章县。虽然她是女孩,但父母并没有因此看轻她,反而给她取名“昭学”,希望她像名字一样,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曾昭学没有让父母失望,她从小就非常用功。14岁时,凭借优异的成绩,她顺利考入了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在学校里,她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开始积极参与反对封建礼教和男女不平等的斗争。

在那个思想还很保守的年代,大家普遍认为,女孩就该早点结婚,待在家里做个贤妻良母。能进学校读书的,大多数都是男生。曾昭学听到这种说法,根本不放在心上,她不相信女孩就一定比不过男生,决定去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报名,结果还成了这所学校唯一的女生。

为了避免大家知道她是女生,曾昭学没用本名,而是取了个名字叫“曾志”,这个名字既不像男生也不像女生,还跟“争志”发音相近。从那时起,她就正式投入了革命,努力证明女性一样能做得很好,甚至能比男生更强。

曾志的父母虽然算得上开明,但他们的观念仍然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按照当时的习俗,他们早早为曾志安排了婚事,甚至在她还未成年的时候,就定下了婚约,准备她一毕业就嫁给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

但曾志那时已经加入了共产党,心里早有了革命的信念。而且她和讲习所的教务长夏明震也已经深深相爱。夏明震也是党员,他的哥哥是革命烈士夏明翰。曾志对父母的包办婚姻非常不满。于是她写了一封信给父母,直接解除了这场不合心意的婚约。

1927年春,曾志和夏明震终于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夫妻。

然而没过多久,共产党人迎来了空前的打压与追杀。形势变得异常严峻,曾志和夏明震的工作不得不转入地下。夏明震被调任为郴州县委书记,而曾志则成为了县委的秘书长,在暗中为革命工作尽心尽力。

一次曾志回家探望父母时,发生了一次险情。父亲固守传统,极力反对曾志的革命行为,当他发现曾志的身份时,差点将她出卖给当局。然而幸运的是,母亲始终支持着她,及时提醒她避免了这一场灾难。

1928年初,湘南起义爆发,曾志积极参与其中,带着农民自卫军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百姓。但敌人很快集结了大军围攻湘南,甚至一些曾经被打压的地主煽动群众攻击苏维埃。一次夏明震等人遭到伏击,曾志差点死里逃生。

她立即向上级汇报情况,并请求支援部队前来增援。当支援队赶到时,已经为时晚矣。现场的同志们几乎全部牺牲,遗体上布满了弹孔和刀伤。曾志在现场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夏明震的身影。

经过一番寻找,最终曾志在河边找到了夏明震的遗体。现场的场面让许多同志忍不住捂住眼睛哭了起来,曾志只觉得眼睛干得发痛,但她咬着牙,强忍住不让眼泪掉下来。

她低声说:“局势变得太快了,我们早就准备好随时为革命付出生命,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1928年,曾志跟随朱毛红军来到井冈山。她刚失去丈夫夏明震,悲痛未曾消散,却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孩子是夏明震和她爱情的结晶,虽然身处艰难的环境,曾志依然坚定决定生下这个孩子。

革命的环境异常艰苦,尤其是对于一个孕妇来说,生活条件的艰难几乎无法想象。曾志当时在第七师的政治部工作,接替丈夫夏明震担任党代表的是蔡协民。蔡协民与她有着相似的遭遇:几个月前,他的妻子和孩子也在反动派的屠杀中丧生。两人共同的革命理想和相似的经历,让他们渐渐走到了一起,并最终结婚。

1928年11月7日,曾志在生产时,王佐的妻子毛大嫂一直在陪着她。由于是第一次生孩子,再加上怀孕期间工作忙碌,没能休息好,曾志最终出现了难产。

分娩的痛苦让曾志几乎无法忍受,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滴落,双手死死抓住床单。经过了几十个小时的煎熬,孩子依然没有出生,曾志几乎快要崩溃,身体的疲惫让她差点昏过去。如果不是她内心强大的信念支撑着,她可能早就放弃了。

也许是上天眷顾,最终,在毛大嫂和护士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终于出生了。曾志在极度虚弱的状态下,终于听到了孩子响亮的啼哭声。这是她和已故丈夫夏明震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唯一一个孩子。

曾志的孩子顺利出生,然而井冈山的形势愈发严峻,国民党的围剿越来越紧,战火随时可能波及到这里。看着刚出生的儿子,曾志心如刀割。她深知,若将孩子带着一起走进战火,他将无力承受这些苦难。她决定,将孩子托付给一个可以信赖的人,远离战乱。

接生她的是赖凤娥,王佐部队连长石礼保的妻子。赖凤娥虽然失去了亲生孩子,但对这个新生命格外宠爱,每天细心照料。曾志犹豫了许久,终于开口问她是否愿意抚养自己的儿子。赖凤娥听后震惊,但随即答应了这个请求。

1929年初,红四军撤离井冈山,曾志带着对孩子的愧疚,随部队南下。她再没机会见孩子一面。

石礼保夫妇收养了孩子,取名石来发,悉心抚养他。可命运无情,8年后养父被捕致死,养母赖凤娥积郁而终。8岁那年,他成了孤儿,后来被养母的母亲石根妹接走。然而年迈的石根妹无力抚养他,他们只能在街头四处乞讨。

石来发的生活特别艰难,每天靠乞讨为生。他住的地方很简陋,衣服也破旧不堪。每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他就得起床,到街上去找吃的。街上人少,他就在路边站着,希望有人能给他点东西,或者一些零钱。

偶尔有好心人会给他一些食物或钱,他会感激地道谢。但更多时候,他什么也得不到,心里很失落,觉得特别绝望。

生活这么苦,石来发从没想过放弃。即便自己得不到什么,他也会把偶尔得到的一点食物分给其他乞讨的孩子,还教他们怎么活下去。与此同时,在北京,曾志正在心里一直惦记着他。

曾志心里藏着一个秘密——二十多年前,为了革命的需要,她将刚出生的儿子石来发托付给了老战友石礼保夫妇。多年来,虽然她身处高位,事事都在忙碌,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思念和愧疚总会涌上心头,尤其是对儿子的思念,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强烈。

终于曾志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找到儿子,把他带回身边。她召集了最信任的部下,坦白了自己的心意:“二十多年之前,为了革命,我把儿子交给了石礼保。如今,我决定把他找回来。”

这个决定让大家都很吃惊,因为这是曾志第一次提到她的这个秘密。她的下属马上开始行动,到达井冈山后,四处询问,但始终没有找到石礼保的任何消息。

直到1952年,曾志终于收到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她的儿子找到了。石礼保夫妻在收养了孩子后不久便去世,直到最近才有了消息。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曾志心如刀割。儿子失去养父母这么多年,他究竟经历了什么?这些年他过得有多苦?

带着这些痛苦的思考,曾志终于等到井冈山的消息,她的儿子终于要被带到她面前。时隔24年,母子再度相见。当她看到儿子走进自己面前时,曾志激动得眼泪夺眶而出。她的儿子虽然只有24岁,却看上去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经历的艰难可想而知。

而石来发在见到母亲的瞬间,心里也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情绪。虽然母亲的面容让他感到陌生,心中有些不适应,但他早在路上已经听接他的人讲过当年母亲无奈送他离开的事情。他明白母亲当时的处境,也理解她做出的决定。

曾志看到儿子后,心里既痛惜又高兴,她热情地接待了石来发,想让他留在自己身边,给他安排工作,并教他读书、学文化,弥补他多年来没受过教育的遗憾。毕竟石来发从小就和外婆一起四处乞讨,连识字都不会。

但石来发拒绝了曾志的提议,他说自从新中国成立后,家里分到了土地,生活安定了,而且自己成了家,家里就只有他一个劳动力,还是回去照顾家里更合适。

曾志想把他们全家都接到广州来一起住,给他们更好的生活,然而石来发却摇头拒绝,说:“娘,毛主席的儿子都去前线了,我为什么不能安心回去种地呢?”曾志见儿子已经决定好了,只好尊重他的选择,让他在自己身边待了几天后,便把他送回了井冈山。

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石来发也有了两个儿子石金龙和石草龙。曾志也曾几次来到井冈山探望儿子和他的家人,每次都受到石来发的热情接待,母子感情愈发深厚。后来石金龙和石草龙来找曾志,希望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尤其是想把农村户口改成城市户口,改善家里的处境。

但曾志婉拒了他们的请求,她告诉孙子们:“你们应该脚踏实地,生活没有捷径可走。努力工作、自力更生,才是走向更好生活的唯一途径。不要寄希望于改变命运,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去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

于是兄弟俩回到了家后,过上了平凡的生活。一个做了电影放映员,另一个做了保安。虽然生活简单,没人知道他们的奶奶曾是一位副部级干部。

对石来发来说,母亲虽然没有太多照顾他和家人,但她那种坚韧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母亲一生奉献给革命,石来发深知,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她的贡献。

0 阅读:0
艾薇历史

艾薇历史

说说历史!感谢关注